好险,幸亏我没举着智能戒指去求婚
一旦戴上智能手表,我就像那套上嚼子的驴,不“合环”,我是没法安心入睡的。
智能可穿戴的乐趣和负担都在于此丨Giphy
Apple Watch 发布了快 10 年,从被调侃“美丽废物”,到成为“电子镣铐”。不过我这被量化的数字人生,至今未完成闭环。
因为手表、手环的异物感是在太强烈,我曾尝试戴它睡觉,好眠变扰眠。
所以一开始,听说三星要发 Galaxy Ring,我是很期待的。发布会上,它说白天监控心率、卡路里,晚上测睡眠质量,彻底完成 24 小时闭环“监控”。
深夜,我强忍着困意下单,非得用它“治治”失眠。
便宜的“戒指”,昂贵的“手环”
我看着九款大小不一的型号陷入了迷茫。在反复测量后,我下单了比较符合中指尺寸的 9 号,想着小了就换食指,大了就换大拇指当扳指。(别问为什么不买 Sizing Kit 测量工具,问就是没货。)
Galaxy Ring 确实轻,仅有 2.5 克。但就一款戒指来说,它的确有厚度。外环钛合金材质,简约,科技感十足。
好在上手后很贴合,但我不能变胖一点儿,因为内环的制作工艺直接将传感器做成外露,稍紧一点,就能感受到传感器对皮肤的摩擦。这枚小小圆环里,硬是塞下了“皮肤温度传感器“,”三星 BioActive 生物传感器“、”加速度计“,然后就没有了……
要知道其他同价位的可穿戴搭载的传感器可多多了。Apple Watch(S9,2999起)搭载了血氧传感器、电极式心率传感器、第三代光学心率传感器、高 g 值加速感应器、高动态范围陀螺仪、环境光传感器;
三星 Galaxy Watch7(比戒指还便宜1000)搭载了温度传感器、ALS 传感器、差压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心电采集传感器、气压计地磁传感器、生物电阻抗分析传感器……
毕竟 Galaxy Ring 核心功能就那两个,运动和睡眠监测。但我有疑问,传感器的数量之少,会不会影响测量质量?
戒指带来的承诺不可信
临睡前,我在三星穿戴 app 的“睡眠”功能里,找到了 Galaxy Ring 监测睡眠的方式:睡眠期间测量血氧和皮肤温度——看到这里,我安详地闭上了眼。
想要将睡眠监测得尽可能准,需要调动的传感器可不少:
最基础的是心率监测,由此可以分析出用户处于的睡眠阶段,深睡眠阶段的心跳频率处于最低;
其次是血氧传感器,能监测出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较低的的血氧波动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睡眠质量;皮肤温度传感器,进入睡眠状态,体温会略有降低;
加速度计用来监测身体活动,频繁乱动的监测结果是睡眠质量不够高;此外,还有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监测鼾声的麦克风,皮肤电传感器……
第二天,Galaxy Ring 给出前一晚的监测结果:睡眠周期有两段,睡眠质量“好”。我盯着镜子里的黑眼圈陷入怀疑——我起了三次夜,甚至有一次醒来是因为手指间的异物感,睡眠质量根本算不上“好”。
我在想,是不是没有把戒指戴好,影响了数据准确度?
目前可穿戴上搭载的心率和血氧传感器,基本属于光学传感器的范畴,都是利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PPG)技术去测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测量原理即是 LED 光射向皮肤,透过皮肤组织反射回的光被光敏传感器接收,再转换成电信号,因为皮肤对光线的反射能力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心跳导致的血管搏动会很容易被光传感监测到。
当你看到它们在闪烁绿光(血液是红色,而且绿光波长较低,反射率更高,有相对高的信噪比)时,便是在测量心率。
如果传感器和皮肤间空隙过大,这个过程会受到干扰,戒指比手表能更好解决这一点。
那会不会是受测量位置的影响?就像测体温腋下更准一样。
我查阅了一些论文,结果还挺出乎意料的:手指 PPG 信号的质量略优于手腕 PPG 信号。原因是,手指皮肤更薄,血管密度更高,横截面积更小。手指处,血液流动更快,脉动性更强,光学信号更强。而且手腕处设备移动起来,增加了信号采集的干扰度。
有了理论”加持“,我把戒指转移到拇指,想让它更加贴合皮肤。(如果你考虑手指的细微差别,食指、中指、无名指比拇指和小指的血流量更大,血管分布更密集,其实更适合测量。而且食指的使用频率,会产生干扰,中指和无名指测出来,应该是最准的。)
这一次,我佩戴 Apple Watch 一起监测,躺下重睡。但是崩溃地发现,Apple Watch 与 Galaxy Ring 的几次监测结果,差出 3-10 的心率数值。
我该信哪个?
“美丽废物”易主
Galaxy Ring 目前仅支持两种检测运动模式:健走和跑步。而在我佩戴它的三天里,我尝试了网球、游泳和攀岩三项运动,它在运动里给我记录了:健走、健走和健走。
而且它会把一场两个小时的网球赛,拆分成五段健走,休息换场的十分钟,它就会单开一条新纪录。我一晚上的练习被拆的支离破碎,而且所有数据都是围绕“步数”展开的分析报告。
根本原因还是戒指上能放的传感器太少了。传感器多少和体积与设备的形态和大小,是相互局限的。
没有陀螺仪,就无法测量旋转;没有 GPS 导航和磁力仪,则难以判断移动路线和位移范围;没有高度计,就只能舍弃爬山、攀岩等项目…… Galaxy Ring 全靠一个最基础的加速度计,也就只能识别走路、跑步……和睡觉翻身。
三星本身拥有成熟的运动项目算法,能支持监测很多运动项目。但无奈受制于设备,采集不到准确的数据。
Galaxy Ring 本想打造成一个让人“无感”的可穿戴设备,大到运动,小到吃饭。但传感器的体积制约,让它没法做到足够薄,薄到没有强烈的异物感。而且,它阉割性能换来小体积,在监测准确上,让我难以信服,尤其是对比手表、手环这一类较为成熟的可穿戴来说。
目前 Galaxy Ring 与三星生态高度绑定,用户必须注册三星账户,使用三星穿戴应用,才能看到 Galaxy Ring 记录的数据,而且只有三星手机,才能调出 Galaxy AI 的健康分析。作为单独外设,Galaxy Ring 还不够“灵活”。
其实,一枚塞满了科技的戒指的确很酷。如果有一款产品真能达到我们对于智能戒指的基本想象,那确实和我们在奇幻世界中向往的那些魔法戒指无异。
尽管吐槽,但三星在可穿戴领域的产品能力和经验都不必怀疑,把 Galaxy Ring 当作初代产品来看,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一次领先的尝试,和为未来产品积累的经验和开启的想象空间。
戒指是诱人的,对于产品来说,也是困难的丨Giphy
我有个朋友,甚至想过买一枚 Galaxy Ring 用来求婚,好在我提前劝谏了一番:孩子,不要急,无论是对于“智能戒指”,还是婚姻。
作者:Sandy
编辑:沈知涵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与三星官网截图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