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在古代却有极高地位,以其命名的地方遍布全国
春秋《左传》中记载了一句话:“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思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祭祀与武力。祭祀能够展现君主具备与上天沟通的能力,以此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而武力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
古代在春天祭祀时会用到一种祭品,就是“枣油(即干燥的枣泥,因状似油脂,故称)”,晋朝卢谌所撰的《祭法》记载道:“春祠用枣油”。此外,至今在我国春节期间,民间会用一种祭品“枣山”来祭祀,也与“枣”有直接关系。
春节时的枣山
除了用来祭祀之外,枣树的果实可以供食用,民间有传说汉武帝刘秀曾和手下士卒以枣来充饥。可以说,大枣最顶级的应用可以当作滋补品,而同时也可以让万千黎民用来果腹救命。
此外,枣木又十分坚硬、纹路细密美观、耐腐耐磨,耐虫蛀,有“赤金檀”、“红花檀”之称,在古代刻书的雕版多用枣木,还用于高档家具、地板等。在建筑方面用来做顶梁柱、门墩、门栓、门腰杠、建桥立柱、桥板、护坡桩。在工具方面可以当做石磨脚、石碾轴、串挺、垫板、大楔、抹子。在农具和生活用具方面可以用它做木轮的车(辋)、车轴、车毂、石砘轴、滑车轴、辘轳轴、轧花机的甩杠、弹花弓砸槌、织布梭、砸布槌、称杆、擀面杖、木梳等等。
枣树
由于枣树及其果实和木材,在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它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地位。据《汉书》记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意思是在安邑这个地方有千棵枣树,这样的人家会和有食邑一千户的侯爵相等。
在社会地位方面,三国时期的魏国文学家、思想家傅玄专门写了一篇《枣赋》来赞颂枣树:
有蓬莱之嘉树,植神州之膏壤;擢刚茎以排虚,诞幽根以滋长。北阴塞门,南临三江;或布燕赵,或广河东。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宜干,荐羞天人。有枣若瓜,出自海滨;全生益气,服之如神。
与其他赞扬枣树的作品不同,这篇《枣赋》不仅以华丽的语言赞扬枣树,更是指出了可供枣树种植的范围:“北阴塞门,南临三江;或布燕赵,或广河东。”可见枣树生长范围的广泛。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往往以当地的山川、特产为名,其中以“枣”为名的地方也占据很大一部分,可谓是遍布我国全国各地。
河北省枣强县
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南东故县村。以地多枣而名,《元和郡县志》记载:“其地(枣强县)枣木强盛,故曰枣强。”枣强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今景县西南广川乡,隋开皇二年(582年)又移治今枣强县东前旧县村,金天会十年(1132年)移治今址。
北魏枣强及煮枣城
由于枣强县“枣木强盛”,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在这里筑煮枣城,其位置在今枣强县西北十五里。汉高祖封功臣革朱为煮枣侯。《魏书·地形志·枣强县》记载:“有煮枣城。”《元和郡县志·信都县》记载:“煮枣故城,在县(治今冀州市)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于此城。”
另外,据《读史方舆纪要·冀州》记载,在枣强县周围还有两处“枣山”:州西五十里。山多枣,因名;武邑县西南五十里,亦有枣山,环山皆枣也。
位于今天山东东明县南部的煮枣城
除了在河北枣强县有者枣城之外,在战国时魏地也有一座“煮枣城”,位于今山东东明县南。《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说魏襄王:“大王之地,……东有淮、颍、煮枣、无胥。” 《续汉书·郡国志·济阴郡冤句》:“有煮枣城。”《水经·济水注》:“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即此。
战国时期位于今天东明南部的煮枣城
湖北省枣阳市
枣阳市原为枣阳县,最初为南齐所置的广昌县。隋仁寿元年(601年)改为枣阳县,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元和郡县志》记载:“因枣阳村为名。”1988年改设为枣阳市。
隋朝的枣阳县
河南省延津酸枣
酸枣,是春秋时郑国城邑,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左传》记载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八月,郑游吉奔晋:“驷带追之,及酸枣”。战国属魏。《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说魏襄王:“大王之地,北有河外卷、衍、酸枣”。《魏世家》:“文侯三十二年(前414年),伐郑,城酸枣”;《秦始皇本纪》:“五年(前242年),将军(蒙)骜攻魏,定酸枣”,皆即此。《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魏襄王十年,河水溢酸枣郭。”
三国时期的酸枣县,位于官渡之战战场核心区域
秦置酸枣县,“以棘名邦,故曰酸枣”,初治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十五里。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移治今延津县北十五里。隋开皇六年(586年)移治今延津县西之南古墙、西古墙。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延津县。
山东省枣庄市
枣庄市虽然是由峄县的枣庄集发展而来,但是相信这个名字的得来,也应该与“枣”有关系。枣庄集后来成为枣庄矿区,1946年改置枣庄市,1948年枣庄市与陶庄矿区合置枣庄办事处(县级),1950年枣庄办事处撤销,地入峄县。1960年撤峄县置枣庄市(县级),1961年升为省辖市(地级)。
清朝峄县地图中的枣庄集
有三个以“枣园”为名的地方:
1、最有名的“枣园”莫过于在今陕西延安市西北二十里的枣园,这里是1940—1942年、1944—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了中国抗日战争。枣园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园革命旧址卫星图
2、河北临西县东北四十五里枣园乡。民国《临清县志》记载:“第五区有枣园。”
临西县东北部的枣园乡,临西火车站位于这里
3、在今山东无棣县西北有枣园。《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海丰县:“枣园在县西北十里。大河东决,尝涨溢于此。成化二十年,伐木为桥,以便行旅。凡三座,延袤一里余,谓之枣园桥”。
四川省安县桑枣镇
明代兴场时,因其地盛产红枣,兼种桑树,故名。
湖南省湘乡市山枣镇
因境内有小山数座,昔日盛产红枣,称枣子坳,山麓的自然片村因名山枣,镇以此名。
北京市通州张家湾南枣林庄
《元史·文宗纪》:致和元年(1328年),上都兵也先帖木儿军破通州,燕铁木儿与“战于檀子山之枣林”;《顺帝纪八》:至正十八年(1358年)毛贵攻漷州“至枣林,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遂略柳林”,皆此。
元朝地图上的枣林庄
宁夏中宁县枣园乡
为明朝枣园堡,是驿站和屯兵之所。明正统四年(1439年)筑,属宁夏中卫,清乾隆三年(1738年)城圯,八年复建,设把总。
明朝枣园堡
四川巴中市北枣林乡
清道光《保宁府志》记载:枣林铺“在(巴)州北六十里”。
山西代县枣林镇
为古枣户城,《太平寰宇记》记载雁门县:“枣户城,初筑此城以地多枣树为名。土人云,此枣多输北京(唐时北京为今天的太原市)”。
山西盂县御枣口村
为明朝所置榆枣关,《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盂县:“榆枣关在县东北一百十里,路亦通平山县,滹沱河所经也。”
明朝榆枣关
甘肃敦煌市西南沙枣园村
古代为沙枣城,《清一统志·安西州》“巴颜布喇”条下记载:沙枣城,在(敦煌)县西南三十里,通锡尔哈勒津当城之要路”。
清朝敦煌沙枣城
除了以上以枣为名的地方,还有:今广西全州的山枣驿,明置清于此置巡司;今湖南湘乡市西南二十里山枣市,清同治《湘乡县志》有记载;今山东临邑县北古黄河之南甘枣沟,《水经·河水注》记载:“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今广西全州县西南六十里咸水乡有山枣司,明置驿,清改设巡司等4个地名中有”枣“的地方。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