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末开始的"士族门阀"时代究竟是怎么结束的?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世民提高了关陇士族,为什么还说他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动摇基础
首先,虽然“关陇士族”的等级通过《氏族志》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之前一直作为“士族门阀”主体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却遭到了重大打击。从汉末开始就作为一等大姓的“山东崔氏”在《氏族志》中被列为第三等,基本失去了大姓的官方地位。
另外,当时很多庶族地主也凭借《氏族志》跻身社会一流大姓的行列,等级提高的程度尤胜“关陇士族”。因此《氏族志》颁布后,唐朝基本形成了“关陇士族”为上层,庶族地主为基础的社会格局,“士族门阀”的存在基础遭到了沉重打击。
二,改变评判标准
《氏族志》对“士族门阀”最大的打击是彻底改变了姓氏等级的评判标准。汉末以来,姓氏等级的评判标准主要是“郡望”和“门第”,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我们今天很难理解的现象:一个姓氏的地位高低取决于名义上是不是大姓,而不是拥有多少实际的权势与财富。
比如太原王氏(五姓七望之一)的亲属哪怕已经沦落为一个街头摆摊的小商贩,那他也是上等姓氏。而庶族出身的人哪怕做到宰相也是下等姓氏。就连李唐皇族在当时都是“四等姓氏”,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写《氏族志》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编写《氏族志》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明确表示:旧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要求《氏族志》评判姓氏等级的标准不再是以前的“郡望”和“门第”,而是以当时的官爵、功劳、品德、才能的大小为评判姓氏等级的标准。
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在贞观时期都已经衰落,没有能力和机会在朝廷中拥有较高的官爵,因此才会被《氏族志》踢出了大姓的行列。而“关陇士族”的等级虽然通过《氏族志》得到了空前提高,但凭借的是当时拥有的官爵,而不是“郡望门第”。
所以后来当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将“关陇士族”的官爵废除之后,“关陇士族”也就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等到武则天在唐太宗《氏族志》的基础上编撰的《姓氏录》颁布之后,从汉末开始持续了几百年的“士族门阀”时代也就在实际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