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开发统一人脸识别软件
近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共同发布《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以下为未成年人保护挑战与建议的内容。
中国游戏企业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上的工作效果显著,但仍存在技术手段失效的情况。一方面,作为防沉迷体系运行的基础,对于“人证合一”的保障难以完全实现,即便人脸识得到普及,未成年人对游戏的需求仍将催动利益相关者找出破解或绕过人脸识别的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在未成年人冒用身份进行游戏的情况下,会让更多未成年人在数据统计层面转为“成年人”,继而影响对防沉迷体系实际效果的认知。
随着对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完善而产生的相关黑灰产业,也是需要更加关注的一项潜在危害。例如近期受到关注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破解防沉迷”骗局,直接侵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在破解游戏方面,未成年人为了绕过防沉迷监管而长期购买、下载破解游戏,则会不利于未成年人版权意识的培养;此外,当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普及,又会衍生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等相关问题。
增强现有防沉迷措施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扩大防沉迷成效
在企业及政策端,可协同多项防沉迷措施以进一步推动防沉迷系统的发展,例如将实名认证延伸至游戏下载渠道,结合游戏适龄提示,禁止不符合游戏适龄条件的用户进行下载,以降低家长对游戏内容进行监管的门槛;拓展家长监管平台功能,并与新规防沉迷限制相结合,对于未注册家庭监管平台的用户,以新规要求作为默认游戏时间标准,而对于已经切实核验过的监护人用户,可增加其自主调整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限制的功能,在开通功能后,可自行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调整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与游戏消费限额。通过对多项措施进行结合,让游戏防沉迷各项措施形成协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加速形成防沉迷相关行业标准,降低家长防沉迷工具使用门槛
在家庭监管工具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现阶段家庭监管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文化部指导,游戏企业广泛参与的“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另一类则是由企业自行研发、推行的,适用于企业自由平台及产品的家长监护平台。其中家长监护工程由于注册门槛较高等因素,现阶段注册用户及影响层面相对有限;而企业自发推行的家长监护平台功能各异,当未成年人更换游戏时,家长需要重新熟悉新的家长监护平台功能,提高了家庭监护的难度。未来可对家长监护平台制定相应行业标准,在基础功能的使用上实现统一,帮助家长进行家庭端的监管工作。
家长监管难以全时段覆盖,培养健康网络习惯是关键
具备更多沉迷风险的中重度未成年游戏用户与已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会不断尝试绕过防沉迷体系监管的方法,而外界的管制无法精确覆盖到每一个未成年人,未成年游戏防沉迷应疏堵结合,对于在新规限制下已不玩游戏的轻度未成年游戏用户,适量增加家庭互动或鼓励进行其他活动可取得显著效果。但对于中重度未成年游戏用户,则还需从引导建立健康网络意识与网络习惯入手,同时家长应加深了解自家未成年人偏好游戏的内因,避免因过于强硬的管制措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
从游戏机制出发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
游戏企业也可尝试从游戏机制出发,配合新规要求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例如在游戏内容绿色健康的基础上,设立未成年人专区,对未成年人账号与成年人账号进行区别化运营,增加未成年用户离线收益,降低未成年人需要花费在游戏内的时间;游戏运营活动对未成年人实行轻量化处理,让未成年人在有限的游戏时间内满足自身需求;还可结合自身游戏机制,设立亲子互动游戏内容,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通过未成年人账号的福利,吸引未成年人用真实身份注册并进行游戏,进而引导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网络习惯。结合中国未成年人实际情况,利用游戏机制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是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值得进行探索的一个发展方向。
采用行业统一人脸识别系统
人脸识别作为现阶段最切实有效地确认玩家真实身份的方式,在头部企业的实践中已初见成效,但由于技术开发、用户隐私保护、运行成本等方面因素,人脸识别难以实现在行业中的完全覆盖。为加速人脸识别技术在游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应用,可结合实名认证系统,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发统一人脸识别软件开发工具包(SDK),降低技术接入门槛,将人脸识别功能普及至全行业。同时,还需联合相关部门确立游戏人脸识别使用规则与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在保障所有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对未成年人进行更完善的保护。
拓展监管游戏范围,完善全平台游戏监管体系
因移动设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较高的普及率,当前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的重心更倾向于移动游戏,但在移动游戏外,也应关注主机游戏、单机游戏、客户端游戏等其他类型游戏对未成年人的潜在影响。现阶段,各平台游戏均有提供家长监护相关功能,但仅通过家长同样难以实现较为全面的监管,后续可探索适用于主机、单机游戏的未成年人保护办法,完善对各平台游戏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