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16.6°C-20.4°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2022-05-31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天 Sir 看到一条消息挺开心:

《人世间》登上爱奇艺平台内上半年剧集热度峰值第一。

如果数据真实,证明好剧出圈了,国剧市场渐渐进入良性循环。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

可随后又伴随一些糟心事。

差评。

简单粗暴的差评。

有多简单呢?

彻底否定一部剧,只需要一两句话。

《人世间》:

" 我以前不是这样的 "。

《人世间》失真

我是亲历者,那时和现在比,显然穷,但是我们乐观向上

我们从来没有像剧中人物生活的那样不堪,社会那样阴暗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2

迪士尼爆款动画《青春变形记》,更直接:

" 我父母不是这样的 "。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3

还有更多 Sir 不一一举例,相信毒饭们平时能看到不少。

基于一部作品的艺术评判当然各入花眼。

但。

肉眼可见这样以个体的 " 未经历 " 去否定艺术作品的风潮愈演愈烈,该说是荒诞呢?

还是荒诞呢?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4

01

" 我的 XX 不是这样 ……"

当然无法完全否定他们的否定,Sir 先自打一板。

比如《人世间》,主要角色们的生活的确是相对灰暗的、苦闷的。

物质短缺,父亲为了看望女儿还需要攒肥皂。

第一集就是一家人面临上山下乡的任务,父母子女要骨肉相连,大家都很难过。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5

但当你说出 " 我经历的那个年代不是这样的 ",甚至坚信那个时代是另外一副模样时,是否又是另一种以偏概全?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6

就像你身处低风险区,却以自身的经历去否定中高风险区的艰难。

或者以自身的幸福,去举报那些你认为 " 负能量 " 的求助?

《人世间》当然不是孤例。

《包宝宝》。

" 华人家庭怕不是这样吧。"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7

《山海情》。

" 同样作为移民我觉得好假啊!"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8

《父母爱情》。

" 安杰和江德福如何代表父母一代?"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9

有没有发现,这些评价里透露同一种调调?

即,这不是我的 XX……

在 Sir 看来,这不是个案,这种论调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视批评流派。

Sir 称之为:中国体验式影视批评。

02

" 体验派 " 们的视而不见

体验式影视批评——

顾名思义,只要涉及现代题材,便以自身是否经历作为评判作品的唯一指标。

这种批评天然具有煽动力,毕竟,影视作品是虚构的,个人经历是不可以虚构的。

而像不像、真不真,又是大家对一部作品的基本要求。

于是两者碰撞,往往 " 非虚构 " 胜。

对于 " 体验派 " 们,我们往往会给予善意,这些人数目不小。

Sir 认识的一个退休老人,他几乎不看电视,电视机打开的唯二动力,一是新闻,二是体育。

他的理由便是:其他都是假的、演出来的。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年纪的变大使得人的开放性越来越低,但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很多人因为成长环境的缘故,使得他们天然地对别人 " 演绎经验 " 这件事产生怀疑。

但不幸的是,怀疑,逐渐变成了 " 顽固 "。

举个例子。

《人世间》是主要基于梁晓声早年亲友们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

在采访中,梁晓声曾直接指出周秉昆这个角色就是写的故去的弟弟和他的朋友。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0

这时有人跳出来说,不是那样的,那个时代是热情洋溢的。

两种生活,在当时难道不是同时存在的关系吗?

比如剧中,周秉昆父亲工作的山区,就有一批斗志昂扬投入到经济建设中的工人同志。

但这就能否认当时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生活拮据、物质短缺的吗?

就能否认母亲因为家人离散的悲痛吗?

如果质疑者不是虚构,那么显然眼睛里只有 " 艰难 " 的部分。

他对所谓的 " 满怀激情 " 视而不见,只因艰难困苦太过刺他的眼。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1

针对这些质疑,我们当然可以逐条反驳。

关于《青春变形记》《包宝宝》。

导演明确回应:我是按我的真实经历拍的,我拍的就是我的童年。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2

关于《父母爱情》。

质疑者忽视了,剧中除了江德福一家之外,同样也有其他高低不同的家庭生活。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3

问题是,这些反驳如此简单,但凡稍有深究和调查都会明白他们的偏颇。

这就不免让人疑惑——

到底是质疑者不顾逻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不在乎逻辑表达呢?

03

逻辑早被弄丢了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自《三体》。

说是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 11 点准时给火鸡喂食。

火鸡里有一只科学家,观察之后发现,11 点食物降临,是宇宙中不变的规律。

就当它把这条规律公之于众的那天早上,食物却没有降临。

农场主把他们抓去杀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想指出体验式影视批评背后的谬误:

影视作品和现实生活并不能构成直接的逻辑关系,但很多人却混淆了这其中的概念。

影视与生活,只不过是取材和影响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电影批评的话,那它几乎可以作为逻辑学的完美范本而存在。

比如归因谬误。

有些人批评一部电影,往往不针对影片本身。

而是先质疑导演 / 编剧等主创的动机和经历。

" 出身论 " 再次被翻了出来。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4

比如稻草人谬误。

先把眯眯眼与某些倾向划上等号。

再攻击主创的采取这种方式的做法。

就像树立了一个不存在的稻草人。

看完就生气

人物塑造失败是致命伤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5

比如个人怀疑谬误。

因为个人认知等原因没有见过影片的表达。

便质疑影片的虚假与悬浮。

却不知你的怀疑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

不懂男人,不懂中年男人,更不懂上海

全是自以为是的猜想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6

比如合成谬误。

把自己的经历误认为是所有人的经历。

因而指责影片的 " 错误 "。

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我的周围大量五零后

没有知识分子、没有从政的、也没有大老板

△ 网友评《人世间》

比如非黑即白。

因为影片没有表达出某种倾向。

便指责影片有相反的倾向。

这几乎是近来舆论的主流了。

被新意识形态洗刷过了的历史叙事

让观众看到这些人都是那么糟糕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7

△ 网友评《人世间》

……

然而事实情况是。

很大一部分的影视作品都是复杂的。

就说《人世间》。

有人说它是失真的。

但其实它包含了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官员、工人、学者 ……

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8

当然,我们依然可以认为它对于完整的社会来说是不足的、缺失的。

但文艺作品不可能,也不需要照顾到所有人的观看需求。

一个人没有在其中看到他自己的生活的影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这不应该成为他否定这部作品的理由。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世界上既有青苹果,也有红苹果?

04

茧房里的我们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 体验式批评 " 本来是件无可厚非的事,身为半个媒体工作者的 Sir 也往往不喜欢一些备受好评的媒体题材作品,但只能说是私人喜好。

只是往往加上 " 中国 " 两字,事情就容易滑向极端。

这让 Sir 想起一条新闻。

一些媒体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踏入社会后年薪百万并非难事。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19

回到影视评论中,这种新闻侧面证明了:

大部分人在评价的同时,会不会同样对于这些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其实缺乏了解?

身处社会不同位置的人,他们彼此的认知天然存在壁垒。

开头提到的《青春变形记》下那条 " 我父母不是这样的 " 的帖子中。

该作者认为把父母塑造成孩子的 " 阴影 ",无疑会加重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刻板偏见。

但在接下来的一句话中,他对于外国人 " 黄头发、白皮肤 " 的想象,恰恰证明了他自己就是在利用刻板印象下判断。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20

这些言论背后暴露的深层问题是:

我不接受跟我的认知不一样的事物。

但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宽阔的中间地带,不是非黑即白。

这就是一种信息茧房,自我封闭。

当然我们无法去一一责怪每一个个体。

毕竟信息茧房的制造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样一个互联网初兴时代。

各大平台的重复推荐、网络词汇的粗暴流行,让我们逐渐固步自封,且放弃思考。

于是我们越来越难理解处于自己的经验之外的事物。

而更可怕的是,大脑的构造,又往往会诱使我们放弃这种理解。

电影不是百科全书,电影也不是历史教科书。

电影不需要,也不可能展现出面面俱到的历史,以及每个人的生活。

但电影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恰恰在于——

当我们桎梏于 " 茧房 ",受限于肉体时,它能提供我们无法企及的境遇。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21

杨德昌这句话被无数影迷引用引用再引用。

被奉为圭臬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种浪漫的想象。

我们可以在电影中丰富我们 " 经历 "。

丰富我们的 " 情感 "。

遭遇 " 惊险 "、" 拯救 " 世界。

认真看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电影不仅是避风港,还是打开我们思维之门的钥匙。

所以我们总是在庆幸。

庆幸这个世界上有足够多的好电影。

庆幸我们可以自由地找寻让自己感同身受的电影。

所以,大可不必揪着某一部具体的电影。

对着它叫嚣:我的生活不这样。

是谁在翻雷佳音的旧账 - 22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 C 梦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