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5日 20.4°C-23.6°C
澳元 : 人民币=4.6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2022-05-11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1

这是粥左罗的第2393期分享

策划 l 47 撰文 l Cyte、马斯特

视觉 l Sophie插画 l Tracy 编辑 l KY主创们

来源 l 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前几天,我在WeLens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个概念 “flourishing”。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2

△来源:必应词典

这让我想起一位同事的生活状态: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3

Ta总是那么开心,对很多事都感兴趣。在躺平线上挣扎的我表示非常羡慕这种状态:情绪积极、不断成长、对未来充满希望。反观我,简直就是下图的真实写照: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4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躺平还要被骂,我还能怎么办啊?”倦怠,毫无生气,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没什么大病,但也好不到哪儿去(not ill, but not well)”。Adams(2021)发表在New York Times原文中的这句话精准描述了languishing的状态。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5

△来源:必应词典

那么,如果我们一直处在languishing状态,算不算抑郁?如果讨厌languishing的自己,想要拥有flourishing的状态,又该如何达到?来看今天的文章。

01Languishing VS Flourishing

这两个概念,由心理学家Keyes在2002年研究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时首次提出。他将languishing定义为“心理健康缺席”(the absence of mental health)。处在languishing状态的人(以下简称languisher),对情绪的感知低,日常活动减少,工作状态也不佳。

相对的,flourishing指的是“心理健康在场”(the presence of mental health)。处在flourishing状态的人(以下简称flourisher),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Keyes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谱(continuum),而languishing弥补了绝对的好与坏之间的灰色地带,flourishing则用来形容比好更好的极佳状态。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6

一项研究调查了这两种状态的人的区别,发现这两种状态的人虽然做着同样的事,背后的行为动机却完全不同(Wissing et al., 2019)。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7

Languisher更注重需求的满足(need fulfillment)。比如在谈到家庭时,languisher提到最多的一点就是家庭给予的支持——“家人总是会站在我这一边”。Flourisher更注重价值实现(value realization)。比如,ta们更关心关系带来的多面向的积极体验,在家庭关系中,更多地提到“我们”,表示自己享受和家人共处的时光,并分享彼此的生活——“我们会激发彼此最好的一面”。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8

Languisher在追求目标时更关注自我与内心(intrapersonal),同时会为了避免一些负面的东西而做出调整。比如,languisher很可能因不堪工作压力和挑战,而换一份更为安稳的工作;在健康方面,ta们更倾向于为了改善问题而做出改变——“我太胖了,必须得减肥了。”Flourisher的动机更多与人际关系有关(interpersonal),或是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wider context development)。Ta们会因为想要在工作领域取得进步,去追求更有潜力发展的工作。健康对于ta们,是享受生活、实现目标的前提,也是一种毕生的追求——“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跟家人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9

比如,当研究者问他们“为什么看重自己的朋友?”时, languisher的第一反应是,“朋友在自己困难时雪中送炭。”而flourisher的回答是,“因为跟ta很聊得来,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

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languisher和flourisher体验生活的方式和行为虽然是相似的,但是ta们的动机具有本质的区别:

Languisher更多地从自我出发,强调“我”从中获得了什么。而flourisher更强调互惠,互相满足,并更愿意在关系中付出。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10

可以说,恰恰是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导致了不同的体验感受,和最终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02如何从Languishing转变为Flourishing?

经历过又丧又颓废的人应该很清楚,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改变,也不是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而是缺乏改变的小小动力和能力。所以说,最难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如何开始。我们需要先摆脱languishing的状态,才有可能成为flourisher。为什么languishing难以打破?根据Fredrickson(1998)提出的拓展与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积极的情绪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范围(Fredrickson, 2004)。

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更愿意出去玩。而这些活动又会使我们更开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些社会活动会积累成我们的社会资源(知识、人脉、经验等),而这些资源又会提高我们成功的概率。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11

反之,消极的情绪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使我们更加消极,形成一个相反的恶性循环。基于这个理论,有研究发现,languisher即使想要改变,也会选择非适应性的应对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比如情绪发泄、自责,或直接放弃(Faulk, 2013)。 所以事情不但没有好转,还可能向更坏的方向发展。第一步: 从0到0.1,积累可以带来愉悦感的小成就我们都清楚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规律饮食,规律作息,规律运动,跟朋友和家人倾诉,结交新的朋友。可是这些事情做起来从来都不像说的那么容易,我们要的并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那么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从积累那些能够给你带来愉悦感的小成就开始。捕捉那些令我们感到愉悦的小成就,并刻意创造这样的小成就: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12

这些能够带给我们愉悦感的小小成就越积越多,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才可能在某一天被打破。第二步: 改变自己的人生哲学如果你靠第一步打破了languishing的状态,那么接下来要如何朝flourishing的方向转变呢?如前文所说,languisher倾向于享乐主义。而享乐主义主张通过“趋乐避苦”获取幸福。不可否认的是,在享乐活动(例如购物、吃喝、玩耍)的当下和结束后不久,我们糟糕的情绪可以得到舒缓,抑郁、压力减少了。然而,这种愉悦感、满足感等积极情绪往往都是短暂的,痛苦总是不可避免的。归根到底,要想达到并维持flourishing的状态,我们需要建立起flourisher秉持的那种人生观——实现型的幸福主义。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相信,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充满挑战的目标,以达到个人成长并体会到意义感,我们才能得到幸福。事实上,也有研究证实,长期来看,享乐活动会越来越难以唤起个体的幸福感(吃喝玩乐腻了);而实现型的活动却能更有效地让我们体验到幸福(意义感永存)(Vinney, 2020)。

因此,你可以尝试一些实现型幸福主义的活动(eudemonic activities)。比起享乐活动,这种活动通常需要付出更多思考和努力(Henderson et al., 2013)。比如,志愿服务、帮助别人、创造性的工作等等。‍‍‍‍‍‍‍‍‍‍‍‍我们给你准备了一个活动清单,快来截图决定你的第一项实现型幸福主义的活动吧~

‍‍‍‍‍‍‍‍‍‍‍‍

一个充满希望感、快乐的年轻人,看起来应该什么样? - 13

最后,我们想说,改变自己的人生哲学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从享乐主义转变为实现型幸福主义,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一下子完全抛弃所有的享乐活动。借助一些享乐活动在第一步中积累愉悦感,打破负面循环;在心理健康的连续谱上,一点一点地,从languishing慢慢地向flourishing靠近。今日互动:你觉得自己处在心理健康连续谱上哪个状态?你是否经历过languishing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分享吧~点点「在看」,从languishing慢慢地向flourishing靠近。

END写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层能力如果你对写作感兴趣,或想要靠写作变现

欢迎了解粥左罗实战写作课

从0到1,系统提升写作能力报名人数已突破

课程共25讲,可永久回听

随机发放一些大额优惠券,限时有效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试听1节课程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