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排兵布阵”的吗?
揭秘: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排兵布阵”的吗?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都知道,从古至今的战争都讲究“配合”,也就是后人口中的“排兵布阵”。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看一些体育赛事,就会有这个概念。比如:足球的433阵型,正面进攻加上两侧的助攻。而打仗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多了一些人,多了更多的武器罢了。虽然,阵法的演变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是,这一进程却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密不可分。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最大的“敌人”是猎物。在狩猎中,为了成功俘获这些动物,就需要一个部落的人员集体作战,这时,就发展出了最早的阵法。
面对弱小动物的时候,一般以追击或者伏击为主,在面对厉害的猛兽时,更多的则是采取防守阵型。体格健硕者会在队形前方,两侧是青壮年,后面是勇猛的壮年人,而战斗力弱的母亲和小孩们则在队列的正中央。
最后,这种在狩猎中形成的作战队形,后来就演化成了军事上的阵型。而且,平时人们还会继续通过狩猎活动,来达到军事训练的目的。虽然,此时的狩猎已经成了一种娱乐方式,不过,依旧可以训练大家之间的配合默契度。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仅限于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更是直接,平时狩猎时如何排列队形,上了战场就照搬过来。可能在他们眼中,战场上的敌人都是猎物。曾将宋军打的很惨的金兵,他们所采用的两翼包抄阵法,就是从围猎活动中发展而来的。
在军事作战中,最早出现的是“一军阵”,这自然和兵种出现的早晚有关。那时,基本只有步兵,所以,其阵法很是单调,没什么可变化的招术,于是,很快就得到了升级。后来,出现了“多军阵”,顾名思义,这是由不同分工的军阵所组成的一个阵型,有正面对决的,有侧面包抄的,也有断后的,等等。
到了战车出现后,阵型的发展趋于成熟,而且,在运用上是灵活多变。夏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车战,但是,直到商代的晚期,车战阵型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来,在周朝时期,车战得到了盛行。不过,鉴于车本身的一些“劣势”,如:速度慢等,故而在战争中,往往都是和步兵一同作战,否则,很容易被敌军分割,然后被逐一消灭。
战车的基本配置是:2匹马或者4匹马以及3名甲士,甲士一名居中,负责控制马以及车,左边的甲士是弓箭手,而右边的会手执矛、盾等兵器。这种分工相当明确,一旦接近对方时,弓箭手便会拉弓射箭,而右方的甲士则是和对方展开近身厮杀,甚至,会贴身赤拳格斗。
战车虽然行动缓慢,但是,一个战车编队声势相当浩大,再配上鼓点能给对方心理上带来极大的威慑力。到了春秋时期,车阵也讲究作战速度,一改以往先列阵型再交手的方式,而是更注重灵活和爆发,往往采用一些出其不意的招数,最终,发展出了“方阵”和“雁行阵”。
方阵的阵型整齐,呈正方形或长方形。虽然方阵是最古老的阵型,不过,在军事家的眼中,它依旧有变化的余地。在孙膑看来,四周的兵力一定要多,而中间的则可以少很多。这种情况,在对方看来,就是有千军万马扑面而来的压迫感,无形中可让对方先乱了心神,最重要的是方阵的好处可攻可守四面兼顾。
雁行阵是一种“V”字阵型,有两种阵型:
一种是“>”,优点是可以保护两翼和后方;
一种是“<”,可以对敌军形成包抄攻势,缺点是无法顾及自己的身后。
在春秋战国时期,让各种阵法都有了实践的空间,促进了阵法的不断革新。战车很受地形的制约,若是山区或是水域,基本就无用武之地,这也让步兵一时成为了最有力的作战力量。而且,后来弓弩的发展,让远程作战也具备了杀伤力,使战车毫无优势可言,势必被淘汰。
其实,步兵的阵法在《孙膑兵法》中汇总了10种,包括方阵和雁形阵,其中8种为阵法,火阵和水阵,应是一种特殊的作战方式。几千年来,阵法一直都在发展之中,并且,随着作战力量的变化而更新换代。
进入战国时,已经出现了骑兵,它们最早出现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后来中原的国家都纷纷采用骑兵部队。尤其是在汉代,汉室和匈奴之间的拉锯,一方面是国力的较量,另一方更是部队装备的竞赛。骑兵不但讲究人的作战力,更对坐骑有着很高的要求。
论阵型,不管是何兵种,大体上说就是正面对决和两侧包抄。而骑兵的速度更快,爆发力更强,往往能在时间上打得对方措手不及,所以,阵型上更加灵活机动,会根据战场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当年,铁木真横扫欧亚大地时,拼的就是速度及彪悍的作战风格。
可见,无论哪个时代作战,都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所以,作战的阵型,才会有如此多的种类。其实,真正在战场上,也不可能至始至终就一种阵型,都会根据双方兵力的变化或者战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若是到了近距离交手时那拼的就是狠劲,因为,在混战一片时根本没人考虑阵型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