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8.6°C-13.6°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2021-12-1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叶圣陶说,教育像农业一样。

的确,培育农作物要能耐得下性子,遵循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如若急功近利往往会适得其反。

培育人才其实也一样,需要教育者以及父母们耐心,该教导时教导,该松手时松手,然后静静守望,等待结果。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自己的使命,而好的教育就是提供环境和机会,让其成长实现他的使命,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1

然而当下的普遍现实却是不管喜欢与否,每一个孩子都被逼着拼命往前奔跑。他们学习某项学科、艺术、技能的动机是因为竞争需要,而不是喜欢。

2021年5月27日“共识国际讲坛”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杨东平曾就教育内卷展开讨论,他认为教育之所以在近十年内突然卷成这个样子:

主要是因为家长们太过功利主义,在他们眼里读书只是抢夺社会资源,占据社会有利地位的一种手段,而对其所承载的意义、深度视而不见。

可是内卷之下,孩子们真的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吗?真的能有更好的前程吗?

并没有。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2

内卷意味着损耗,而不是增加产出。“内卷”一词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一位历史学家在研究小农经济的时候用了这个词,即随着人口增多,操作逐渐精细化,边际效应递减,虽然人们投入的越来越多,但总体产出并没有增多。

教育内卷的本质也一样,孩子学习的时长、付出增加了,但收获并没有因为付出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因为早期的拔苗助长丧失了个体优势。

例如有的孩子早期想象力很丰富、很有创造力,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逐渐被训练的麻木、毫无生气。

或许他的确可以考上名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将永远地失去生命的源动力。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3

想想看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花费将近十六年的时间,只为了一张名校文凭,何其荒缪!这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况且很多家长之所以不停鞭策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根本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过孩子适合什么,应该如何培育未来才能真正生活的幸福。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属于“被内卷”,当大环境如此个人属实难以对抗。

人生存于社会必然少不了参与社会竞争,但竞争不应该下沉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社会只有义务教育属于保障性、基础性的教育,才能说明它是真正文明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4

义务教育阶段就不应该存在淘汰制、竞争制,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

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择校、校外培训的热度下降了不少,这对维护区域教育良性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其实之前的校外培训学校,这些机构的本质并非是教育,而是商业。在商业的范畴下,孩子怎么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奉劝各位家长们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那就要放下功利主义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在应该唤醒潜力的阶段不要过度让其参与竞争,承担起自己领路人的职责。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5

很多中国家长其实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

其实这一价值观过于偏激,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且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远远重要于学校教育。

曾好奇为什么美国的小孩放学那么早?

美国的教育学者说:“我必须给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不能让学校教育把孩子们的时间占满了。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6

因为显而易见,在学校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不可能做到个性化教育、引导,所以这件事必须家庭来做。”

也就是说学校提供给孩子的只是基础教育,真正决定一个孩子特殊性的是来自家庭的引导。

而在社会竞争中真正能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其实也是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所以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能达到何种成就的关键。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也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扭正错误的价值观是当前教育大业的首要工作,奔跑的方向对了,全力以赴才有意义,否则不过是无效内卷罢了。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内卷的根源,是家长都太“功利”了 - 7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创造出总体价值,而并非干掉对手。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