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二战德国巨炮,靠多节炸药加速,理念太过超前
提起二战时期德国曾经制造的重型武器,巨炮从来不会缺席。
很多人都知道古斯塔夫巨炮,这个全重接近1350吨,射程最远47公里,一次可发射7吨重穿甲弹的重型列车炮,曾经在纳粹德国与塞瓦斯托波尔的苏联红军的战役中,用一发炮弹摧毁过一座位于大约地下30米处的苏军弹药库。
古斯塔夫列车炮是历史上参与过实战的最重火炮
但古斯塔夫巨炮,不是今天要说的主角。
今天要说的巨炮,虽然口径不及古斯塔夫巨炮,但射程和规模,比起古斯塔夫巨炮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其特殊的发射方式,在火炮界,至今独树一帜。
20世纪40年代初,希特勒批准了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V-3超远程火炮。这个火炮的炮身长达150 米,口径为150 毫米,采用多级爆破推进的方式,可以使83千克的炮弹在离开炮口时初速达到 1800 米/秒,最大射程可达 300千米,由德国列库林公司负责建造。
V-3巨炮的结构草稿,怎么看都不像一座火炮
由于特殊的发射方式,该火炮不能移动,需要将多节炮身组装在一起,沿山坡或发射架构成55°的倾角,直接对准伦敦方向。
炮身有许多节,每节炮身的两侧各有一个短管,是火药室,让这个超长巨炮看起来有点像蜈蚣。在发射炮弹时,特殊的发火装置会点燃底部的发射药,让炮弹获得一个初始速度,然后炮弹经过每级管道时每节火药依次被点燃,使得炮弹被不断加速,最终离开炮管时,获得超过5倍音速的炮口初速,以实现300千米的射程。
只看外观,很难相信这是一门火炮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门大炮直到1943年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而且相差甚远。德国军方高层去视察时,发现大炮的基地更像个建筑工地而不是武器平台,更仔细地调查发现,并不是大炮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不对,问题是出在大量的不专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身上。拙劣的施工和现场调度,甚至导致炮弹都无法正常发射出去。
为了弥补火控技术无法保证所有火药室都及时触发的问题,炮管被不断加长
在调整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调配大量弹道武器专家参与后,很快项目有了转机。终于能够将炮弹发射出去,但是射程始终没能突破100千米。实际上受当时火控技术的制约,不是炮身上所有的火药室都能及时触发,最终对炮弹实现助推的只是一部分,各火药室阶梯式助推的作用根本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因为怕位于加莱海岸附近的基地被轰炸,德国军方在波罗的海沿岸也安装了一部进行实验,最终射程艰难地达到了150千米,但从波罗的海沿岸发射根本够不着英国。
最初V-3火炮基地的设计,设备全部在地下,地上仅留多组倾斜的炮口,类似于导弹发射井
无数次的失败让研究人员和军方高层开始意识到,这个设计目标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但由于是元首钦点的计划,没有人能够叫停。他们只能不停地实验、改造、再实验,直到二战进入尾声,两个基地均毁于盟军轰炸。从此这个从未参与实战的具有传奇色彩的V-3巨炮就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最后,如二战纳粹制造的很多其它武器一样,只有留存下来的照片和亲历者的回忆,能够证明这些庞然大物曾经存在过。
古斯塔夫列车炮巨大的炮弹,炮身被美军就地拆解
但是,这个V-3大炮的多级加速理念,不能说是异想天开,只能说是太过超前,超出了当时火控技术的水平。正如类似的这个思路现在已经可以用电磁轨道炮来实现。
电磁炮
不得不说,二战德国很多武器,有一部分确实引导了后来世界武器的发展思路,如V-1、V-2导弹。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折戟沉沙,除了一些属于想法太过异想天开,还有一些确实是因为想法太过超前,当时技术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