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军反舰导弹都堆在甲板上,为何不学印度改为垂直发射?
这是俄罗斯20380级小型导弹舰同时向左右两舷各发射一枚X35天王星反舰导弹。目前世界各国海军的反舰导弹,大部分采取在甲板上横置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左右同时开弓的情景非常罕见。
2080级小型导弹舰的设计单位是位于圣彼得堡的金刚石中央海事设计局,排水量1800吨。首舰守护号于2007年服役,目前已服役8艘,在建4艘。该舰安装一门100毫米隐身舰炮,8枚X35反舰导弹,从5号舰起安装射程1500公里的口径巡航导弹。
从上世纪40年代发明反舰导弹以来,现代化海战的对舰攻击已经主要由反舰导弹来进行,据统计全世界海军一共装备了6万枚各种型号的反舰导弹,一次齐射足够把地球上所有水面舰艇炸沉好几次。
那么,为何俄罗斯20380级小型导弹舰能够分别向左右两舷,这与反舰导弹的复杂航路规划功能有关系。
早期的反舰导弹弹道比较呆板,发射后的转弯角度很小,导弹射界扇面只有30°,如果采用固定发射筒,军舰必须高速占领阵地,将舰身调整对准目标的方向,才能发射导弹。后来有采用了可回转的发射装置,譬如中国051旅大级导弹驱逐舰,在舰体中部设有2座7222型 “品”字型三联装反舰导弹发射器,导弹横向发射,具有正负30度°的扇面发射能力,改进型的海鹰-1A导弹甚至提高150度的扇面发射能力。
目前,美国鱼叉、法国飞鱼、中国鹰击83、俄国X35等系列都具有复杂航路规划和数据链中继等能力,能够在数百公里外发起超视距打击。其中台军的熊2反舰导弹可以预设多达8个航路转弯点,弹道更加复杂多变。国产的出口型C802反舰导弹可以装订4个航路点,国产C-602远程反舰导弹甚至具有初段越障能力,能在内陆山地发射导弹,导弹在巡航段可以越过山地障碍,到达海上,进入规划航路飞行。
我们都知道,舰载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是海军武器的一次革命,垂发系统配置更加灵活,反应速度快,能够适应多种任务,隐身性能更好,外形更简洁。
那么,为何很多海军导弹舰艇的反舰导弹不使用垂直发射系统呢?
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只能具体分析。
反舰导弹是否使用垂直发射系统,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只是没有这个需求。反舰导弹最好的突防方法是超低空掠海飞行,一般升空之后就进入低空巡航攻击阶段,为的就是隐蔽。因此要保证整个攻击过程的隐蔽,垂直发射的导弹都是先往高空打,垂直转水平飞行的过渡段弹道太高,容易暴露,倾斜发射就很合适,也不需要对导弹进行任何改造,比较经济。
例如这是美国海军9600吨的导弹巡洋舰伊利湖号,该舰是美国海军太空拦截的主力,2008年2月20日,该舰发射一枚SM-3导弹成功击中一颗失控间谍卫星USA193。按理说如此巨大的军舰,将反舰导弹采用垂直发射装置,舰艇内的空间完全足够,但反舰作战并非该舰的主要任务,单独为反舰导弹垂直发射研制垂发装置或改装导弹,显然不经济,所以美国人随便在舰尾找个角落安置了鱼叉导弹。
垂发最大的优势不是隐形,空间小,而是反应时间快,反舰导弹对此无要求,反舰攻击不需要防空导弹那么高的反应速度。现代化的反舰导弹可以进行复杂的规划路径,需要多枚齐射时,可以无需舰身转向,左右齐射,导弹射出后,按照航路规划转向180度,同时夹击目标。
具有先进的预规划航路攻击模式的反舰导弹可以按预定规划,经特定地点完成若干转向后再攻击敌舰,可绕过海岸岛礁、空防火力。能使多枚反舰导弹,通过复杂的不同航路,以不同的攻击角度,同时到达目标舰,阻塞其防空火力通道,达到饱和攻击效果。
例如美国鱼叉反舰导弹除了使用专用的MK-140/141发射筒外,还能装填于几种美国海军制式发射架上面,例如单臂的MK-13、双臂的MK-26,以及平常用于装填阿斯洛克反潜火箭的MK-112八联装发射器。
反舰导弹使用垂直发射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反舰导弹的长度太长,需要穿透很多甲板。中国的鹰击18反舰导弹,在052D型驱逐舰上配备16枚,采用与红旗9舰空导弹共架的垂直发射系统。鹰击-18导弹的长度达到了8.2米,发射重量为2000公斤左右,而俄罗斯宝石导弹和印度布拉莫斯导弹的长度更是高达8.9米,发射重量3000公斤,远高于普通亚音速反舰导弹,例如中国鹰击83和美国鱼叉导弹的长度都只有5米,发射重量600公斤左右。这样就限制了鹰击18一类垂发反舰导弹的应用范围,只能在大中型水面舰艇上应用。
例如中国054A导弹护卫舰的防空导弹为海红旗-16导弹,采用垂直发射系统,而8枚鹰击83反舰导弹则采用倾斜发射架啊,布置于舰体中部。
印度的布拉莫斯反舰可以垂发,但是军舰很“痛苦”,布拉莫斯导弹长度和军舰的型深差不多,结果导弹顶部超过甲板,底部接近船底。所以印度的塔尔瓦尔级隐形护卫舰就很奇特,它的反舰导弹是布拉莫斯,采用垂直发射;它的防空导弹是施基利(Shtil)导弹,采用单臂倾斜发射装置,真的奇葩一朵,别无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