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教育缺失
数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地震活动监测及地震预报的研究,近些年,由于认识到临震预警在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打时间差抢救生命的重要性,国家又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但是遗憾的是,对至关重要的地震教育,依旧没有引起国家有关方面及民众足够的重视。
国内地震教育停留在科普日
“当前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缺乏针对地震的危机教育,广大普通民众对地震并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缺乏地震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华北地区未来真的发生大级别的地震,就会造成异常严重的后果。”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孙进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尽管在很多城市,每年时不时有一些社区、学校或者其他一些单位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地震救援、逃生的有关演练,但是一般都是在科普日等一些特定的日期才这样做,平时则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
“目前我们在科普日进行的一些地震教育,主要是象征意义,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孙进忠表示,实际上,要很好地对民众进行地震教育,就是要让地震教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成日常的事情来做,而不能是仅仅在科普日等特殊日子做做样子。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荆曾经在日本东京都和神奈川县留学11年,日本的地震应急避难演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告诉记者,在日本,教育系统一直有旨在教育青少年防备地震的应急避险和逃生演习,在每一座幼儿园和中学、小学里,每个学期都要进行至少一次。并且在每次进行演习之前,老师都会十分严肃而详细地讲解地震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和避险、逃生时的注意事项,另外演习的每个环节,也都在尽可能模拟“地震来临”的紧张气氛。
目前国内,我们学校的一些地震演练也和日本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张荆说,他的儿子目前在北京市的一所学校念书,但这所学校几年来一直没有组织过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演习。
“由于学校担心踩踏事故,因而很少举行这一类活动。”张荆说,尽管国内的一些学校有时也会组织一些地震演习,但是演习时,往往很少向学生们说明演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们不容易紧张起来,令演习难以做到“拟真”,甚至成为学生们眼中的一项新游戏,很多人在演习过程中也是嘻嘻哈哈,因此往往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张荆表示,在日本,由于演习逼真,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的12年间,日本的青少年每年都能“亲历”地震,并感受到被保护的安宁感,到成年时,便不会再对地震感到恐惧。
地震风险评估信息应该公开
而对普通大众而言,目前国内对地震科学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
许绍燮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临震预报依旧还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每次大地震发生以前,一般都有种种地震前兆出现,例如有关“地震云”、动物行为异常等一些现象的出现就是时常为人们所引用的例子,但是许绍燮说,对地震临震预报而言,并不是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前兆,就会有地震的发生,有很多时候就是有这样的一些所谓的前兆,其后往往也是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发生。
在许绍燮看来,一些人认为地震局在地震发生以前应该发挥很好的预报或者预警作用,这明显高估了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能力,由于地震发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震发生以前的预报及预警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地震发生以前就准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现在还做不到。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就是出现一些有关地震前兆或者监测及预测方面的一些信息,国家地震主管部门一般都是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虽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包括地震区系统和其他研究单位在内的众多地震研究与监测机构在进行地震活动有关信息的监测和分析,但是按照有关要求,任何地震监测机构的有关监测数据都是要提交给地震主管部门进行会商分析的。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有关地震的监测和分析普通老百姓并不能看到,一些地震监测及分析数据往往被送到地震局以后就石沉大海。
成熟社会允许发布地震预告
在日本,普通民众则是可以经常得到有关地震监测和预测分析方面的一些消息。
今年3月31日,日本召开了一次内阁召集的地震专家研讨会,主题是假设南海海槽发生地震会发生什么情况。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表示,如果日本中西部沿海“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海啸最高可能有34米,超过10层楼高。而这样的超级大地震将会给日本中西部众多城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根据日本一些地震专家2003年预测,30年内日本该区域发生这个大地震的几率为40%~50%,而现在,几率则上升至88%。
但是这样的危险信息并没有让日本陷入恐慌。《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日本,其国民对地震的认识非常深刻。由于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的一个频发国家,长期以来,由于日本有关方面一直在持续对国民进行地震教育,因此对于预测的地震和已经到来的地震,绝大部分日本人都是一种平常心态。
蒋丰告诉记者,其实在日本,有关大地震的预测并不少见,不仅一些相关政府机构在进行预测,一些大学或者其他研究机构也常常发布自己的预测报告。尽管很多预测并不是很可靠,但是蒋丰并不认为日本经常发布不可靠的大地震预测结论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谁也没有办法摸准,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应该允许权威机构发布相关结论,并建立有效的发布机制,另外多家研究机构还可以发布不同的研究结论,只有有了多元化的发布机制,国民才能够逐步理性地认识地震,这也是市民社会成熟的标识。”蒋丰说,科学研究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要发布的相关结论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就不应该过多地指责,更不能将其当成谣言和引发社会动乱的根源。
“但是现在国内由于地震教育的缺失,绝大多数民众对地震并没有科学和理性的认识,这种状况下,如果我国允许各个研究机构经常发布一些并不是太可靠的地震预测研究,那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谭成轩说。
尽管这些年谭成轩一直在进行首都圈及华北地区其他一些地方地震活动的一些监测,但是按照要求,他也都是将监测及其分析上报给国家地震主管部门进行分析和会商,本次华北地区的两次地震监测也不例外。而记者获悉,5月28日10时22分唐山4.8级地震发生前的数十分钟以内,通过监测他也捕捉到了本次地震在地质方面的一些异常信号。
【延伸阅读】华北地震断裂带调查
地球上地震的发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地震发生的动力也不能孤立地看,这是一种大范围的活动,因此分析与预测华北未来大型地震发生的风险性必须要从全球尺度这样的大范围来分析。目前的迹象显示,情况并不容乐观。
不同建筑如何抵御地震?
在专家眼里,地震断裂带被形象地视为方便食品外包装封口处的一个口子,因为这是应力集中的部位,从这里容易撕开。试想,如果把建筑工程建在地震断裂带上,一旦地震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建筑并不是用技术手段就可以达到抗震目的的。
当科学面临地震
对于预报地震美国政府的观点是,找不到不如不找,不如把搞地震预报的钱花在抗震方面,房子坚固了,也一样能起到减灾作用。但是,世界上依然有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在积极研究地震预测预报预警。而中国在地震预报实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预报,也就是当地震发生以后,相关人员对地震进行大量的总结和整理。
原创声明:本文系本站原创采写/编译整理/读者来稿,欢迎转载!转载时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新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热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