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性人失业多年,靠起诉各公司歧视狂进账24万欧,已打赢200多起官司?!(组图)
47岁的德国人A(未透露姓名)是一名双性人(intersex person),且患有严重残疾,已经失业好几年。
(A本人)
不过先别替A感到可怜,因为尽管过去几年从没上过一天班, 但A短短几年间就赚到了24万欧元,而且未来也还有更多进账。
这些收入的来源有点特殊——A的钱全是自个儿上法庭打官司得来的赔偿款!
但你要问和A打官司的败诉方们,他们都有同一种感觉——自己被A讹上了!这是妥妥的碰瓷!
所以A的这些资金到底是咋搞到手的呢?
这一切,都离不开德国的《平等机会法》的帮助…
几年前,40多岁、残疾、属于LGBT+少数人群的A还在线下线上招聘找工作。A个人能力一般,主要物色一些轻体力劳动。
但最终他一个班也没有上成,还在法庭上和招聘公司对着干了起来。
原来,A一般都通不过简历筛选这第一关,每次遭到拒绝后,A就感到自己遭受了多重歧视。
他认为,自己的双性人特殊性别、残疾的身体被企业嫌弃,公司根本不给他去试用的机会。
从哪里看出歧视呢?
A发现,他相中的招聘广告上没有应德国平等机会法的规定标注应聘者性别为三种“m/f/d”(代表德语“männlich, weiblich oder divers”,翻译为“男性、女性或多元化”),或者没有提前报备向地方机关报备企业的文职类职位空缺(根据规定公司应该随时向上报备文职职位空缺以方便残障人士找工作)。
一次,A就因为招聘启事上忘了写“d”这个特殊性别而将对方公司告上法庭。
另一次,他在面试过程中发现该公司有文职空缺,自己却提前没有相关信息,于是将这个瞒报职位空缺的公司又告上法庭。
(A在法庭上控诉公司歧视)
A先后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将多达239个地方公司(大多是小公司)告上法庭,并因此得到了不菲的补偿款。
比如瞒报职位那次,A得到了700欧元的赔偿。招聘启事少写了一个“d”那个案例,A还认为招聘启事上说的公司意图组建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涉嫌年龄歧视,是对像A这样的中年人的直白歧视。两个罪名一加,小A获得了3750欧元的赔偿。
最近的一次是A试图谋求一家印刷公司的办公室管理类文员职位,而该公司也忘了在招聘启事里加上“d”字母,从而让招聘启事看起来只适用于正常的男性/女性。
A像过去几年超200次走入地方法庭一样,在法庭上说出了自己的经典辩护词:“我受到了歧视,无论是作为跨性别者还是因为我的残疾。”
(被告的印刷厂)
A希望该印刷公司赔偿高达5000欧元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失和错失其它公司应聘机会的损失。
照过去的案子来看,A这个案子又包赢,毕竟过去他从未败北…
不过虽然A是在过去几年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24万欧元赔偿款,但他的名声也被自己的所作所为毁了。
当被质疑故意碰瓷小公司们时,A极力反驳:
“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赚钱。这不是商业模式。我在申请筛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是我在这里起诉的原因。这是我的权利。”
A的辩解让对方律师也很不爽:
“法律在这里被滥用。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骗局,纯粹的敲诈。当我们突然收到邮件中的诉讼时,我们感到非常震惊。”
的确,勉强维持生计的小企业想要开放职位空缺,吸纳更多无业人员就业,却祸从天降,因为不熟悉法律规定细节就被一夜之间送上法庭,赔款数百到数千欧元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应聘者…
而对于A来说,虽然每次都是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一年四季不上班专门查找各公司的疏忽漏洞,这和职业碰瓷也没啥区别了。
可怕的是,A上法庭240趟,至今没有败过...
看到这个新闻,网友们都觉得在德国做个雇主真心太难了:
“法官太愚笨了,无法弄清楚这是一个骗局”
“雇主应该始终选择最适合这份工作的申请人,无论他们的性别、宗教、信仰或肤色如何。谁会成为雇主?”
“而酷儿活动家仍然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反抗?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是因为他们的活动家滥用它的方式。”
只能说,德国的老板们心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