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浙大博导“跨界”送外卖,图啥?(组图)
前不久,一则“浙大博导全程戴隔音耳塞送外卖”的消息引发全网关注。
袁哲在进行一场“走出象牙塔”的科研活动
这位博导叫袁哲,来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不少人看到消息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名博导要去送外卖?又为什么要戴上耳塞?
其实,袁哲是在进行一场“走出象牙塔”的科研活动。因一次从听障外卖骑手手中收到外卖的经历,他对这一群体产生了好奇。
·袁哲开始送外卖。
为了深入了解听障骑手的日常处境,让更多人给予特殊群体关注和宽容,袁哲穿上外卖服、戴上耳塞,开始接单。
以下是袁哲的讲述:
“残障骑手为您送单”
之所以想开展对听障骑手的研究,源于我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等待外卖送达,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那头传来语音提示:“您好,这是一位听障骑手为您送单,交流不便,能否通过 APP 联系?”
我这才意识到,即将为我送餐的是一名听障骑手。
当时我身处商场,周围有很多店铺,布局复杂,定位难。我立刻打开外卖软件,在聊天框中与骑手沟通,并拍照告知他我的方位,最终完成了这次交接。
这一过程深深触动了我。原本,我以为听障人士难以胜任送外卖这种需要频繁交流的工作,未曾想到已经有很多类似的骑手。他们的能力刷新了我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袁哲(左一)和骑手交流。
我产生疑问:听障人士是如何突破自身局限,涉足看似对交流要求颇高的外卖行业?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助力听障骑手更好地工作?
带着这些问题,我决定开展深入研究。因为未曾关注过残障群体,初期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试图了解残障人士就业的整体状况。
我发现,当前国内残障人士数量约为8500万,其中听障人士就有2000多万。这些数据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庞大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24年5月,我正式展开实地调研。我先找到了一名听障骑手和一名擅长手语的骑手,协助我开展调研工作。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日常工作流程和方式,让我对听障骑手的工作有了初步认识。
为了深入体验骑手的工作状态,我与外卖平台取得联系。在平台的帮助下,我获得了必要的装备,如电动车、头盔等,并顺利注册成为一名骑手。
·袁哲注册成为骑手。
为了模拟听障骑手的工作状态,我需要全程戴着隔音耳塞,在送餐过程中不能说话。
一开始,我有些紧张,因为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也担心送餐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幸运的是,第一单完成得十分顺利。
当时,我在平台上抢到一单送往装修场地的订单。到达目的地后,门是开着的,我不需要说话便完成了配送。
在后续的体验中,诸多困难逐渐浮现。
其中,沟通障碍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一次商场送餐任务中,我需要寻找一家店铺。由于无法开口询问,我只能拿着手机向路人求助。
但指引往往不够准确,我在商场里来回奔波,耗费了大量时间,差点导致订单超时。
还有一次,打开单元楼门禁除了需要输入房间号外,还需输入其他符号,我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最后还是借助智能语音工具联系上业主才得以解决。
最大的挑战在于认可和理解
这次体验在很多方面刷新了我的认知。人一旦戴上耳塞并且不能说话的时候,就失去了一部分功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很多人看来,听障骑手骑电动车上路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事实上,我的听觉受到限制后会更加注意周围环境,经常回头看是不是有车逼近,等红绿灯的时候也会小心地观察四周。
跑单时,我也观察过同行的听障骑手,他们本身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在过路口时会更加小心谨慎。
为了丰富研究,我围绕几个问题多次与听障骑手交流——他们的个人背景,包括籍贯、年龄、来杭州的时间以及过往工作经历等,试图探寻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
·袁哲。
作为重点,我关注了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利弊、与其他骑手相比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平台提供的工具在克服这些障碍方面的实际效果等。
在几次交流后,我了解到对于听障骑手而言,这份工作往往是他们在大城市获得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相比较其他工作,不仅门槛较低,甚至在认真工作的情况下,收入能够达到城市平均工资的1.5倍至两倍。
从调研启动到现在,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
我们得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量化报告:从单量来看,听障骑手在每单配送时间上可能稍慢一些,但因为他们更加努力,平均每周的送单量并不比普通骑手少。
同时我们发现,在送餐环节,智能语音工具的应用能够使听障骑手的效率大幅提升,与普通骑手的差距缩短了约1/3。
这一成果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化工具在残障人士就业中的商业价值,为平台和社会支持其就业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研究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听障骑手的工作体验。
我在送外卖时发现,骑手在上下楼或手机放置不当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订单或来电提醒。
·袁哲(右)。
因此,我们建议平台探索采用更强的震动、闪光等提示方式,确保骑手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响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改善听障骑手工作环境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理解。
尽管听障骑手们努力工作,仍可能因沟通问题而遭遇差评。这也从侧面表明,社会可以给予听障人士更多包容,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友善的工作环境。
学术研究无止境
目前,我大多数的研究都与社会现实问题相关。但这与我之前的专业方向其实不太一致。
我出生于湖南岳阳,报考大学时对各类专业都不太了解。恰好北大元培学院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我的分数又能够得上,于是就报考了这里。
我高中化学成绩一直很好,刚进大学时本来想选化学专业,后来被经济学课程吸引。
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社会运作的模式。正如“经世济民”所表达的,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这一专业,为社会带来贡献。
我选择了经济学专业,一直深造直到读完博士。毕业后,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当了几年老师,逐渐意识到,这与我的理想有些差距。我想走进社会直面问题。
2018年,我下定决心辞职,来到互联网公司。
·袁哲。
在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我有机会接触一线业务,可以去调研商家,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了解整个平台的运作、算法,包括平台治理如何影响商家收益等。
2021年,我觉得自己对社会认知比较清晰后,决定再次回到研究岗位上,于是来到浙江大学做博导。
在此后的研究中,我一直尝试将实践与理论融合。比如我们做过一项实验,把10万名消费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大数据来匹配消费者和平台商家,另一组则不使用大数据匹配。
最终实验表明,如若不使用大数据匹配,平台交易量将下降到原来的20%,这会导致一系列连锁经济反应。
·袁哲。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希望继续关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对弱势群体就业的影响。
一方面,深入分析这些新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经济和就业结构给弱势群体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积极探寻如何发挥其优势,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关注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