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日本人学校凶杀案被告判死刑,日媒:犯人欲向遗属说话受阻(组图)
深圳日本人学校男童遇害案1月24日在深圳开审,44岁男疑犯最终被判处死刑。庭审虽未对媒体公开,但日媒25日引述中日相关人士称,犯人曾在庭审中表示,有话想对受害者家属和日本驻华大使馆说,但被审判长中途制止。
此外,日本共同社等外媒均报道了这一消息,但中国国内媒体却几乎没有相关报道。这背后原因何在?
公审禁止媒体旁听
被告要求得不到满足
日本共同网25日报道,被告未作出任何表示反省的言论,还表示如果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没有什么可说,但不清楚他所指的「要求」是甚么。
2024年9月19日,中国深圳,图为深圳日本人学校一景。(Reuters)
法院称被告在犯案主动给媒体打电话,指出这是极其恶劣且严重的犯罪行为,应当判处极刑。
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向记者透露,判决书指犯人为了在网上博取关注而买刀杀害儿童,并强调会继续强化确保在华日侨安全的相关对策。日本外务省则指 ,判决书未有提及日本。
报道说,法院开庭前有大批日本记者在外聚集守候,现场戒备森严,上空还有直升机盘旋监控。尽管案件属于公开审讯,但却不对媒体开放。日本驻广州总领事贵岛善子到场旁听。
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9月18日,即标志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案发时,就读于深圳日本学校的十岁日本男童在上学途中被一名陌生男子刺伤,送医抢救无效,翌日死亡。中国外交部当时强调,刺伤事件为“个案”。
在上述宣判的前一天(1月23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对去年发生在当地的日本母子遇袭案作出判决。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52岁的凶手、中国男子周加胜死刑。
本台此前报道,这起恶性案件导致三人死伤,包括试图阻止行凶的中国籍校车引导员胡友平。法院的裁决书披露,周加胜因欠债失业、生活无望而产生极端报复社会的念头,进而持刀袭击受害人,但并未提及犯罪动机与日本相关。不过,有舆论认为,该案与深圳日本男童遇袭案都可能是针对日本人的仇恨犯罪。
2024年6月24日下午,苏州日本人学校的校车载着放学回家的孩子抵达站台时遭到一名中国男子袭击。他手持看似刀具的利器进行袭击,造成一对日本母子(右)和一名中国籍校车乘务员受伤(左)。(路透社视频截图)
中国媒体噤声 外交部也未置评
这两起案件都曾引发中日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但本台记者上网搜索发现,除多家外媒和香港媒体报道了周五深圳法院的宣判消息外,中国大陆媒体几乎没有任何报道。
在中国外交部1月23日和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路透社和日本共同社记者连续就这两起案件的审判情况发问,要求中方置评。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都给了几乎一样的回答:“这个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中国司法机关将依法审理有关案件。” 她还表示,中方将“一如既往”采取措施保护在华外国公民的安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中国外交部官网截图)
网友:刻意回避反映有关部门对舆论矛盾的担忧
针对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的官方表态,网易公众号“Mr王的饭后茶”24日就此发文称:“如果不是外交部记者会上日本记者的提问,一场发生在苏州的凶杀案审判结果国人可能无人得知。这起造成一人死亡的极端案件,本不应该如此刻意回避。”
文章指出,这起事件被刻意回避,司法程序也一直在悄然进行,即便是法院审理也不对外公开。由此,不难看出有关部门对于舆论矛盾的担忧。而从社会教育意义上来看,如果能够公开审理这桩案件,其实是对社会舆论的“一次拨乱反正的机会”。在中国发生的案件,法院审理过程却通过外媒报道得知,并不是正常现象。
律师:中国当局左右为难 只能冷处理
“中国的官方和法院其实对这个案件是相当重视,他们很狼狈,左右为难。” 旅居加拿大的原北京律师赖建平对本台分析说,如果当局轻判,就无法向国际社会交代,因为杀人案如无特殊情况基本都要判死刑;但同时,当局还需要向国内民众作出交代:“因为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相当浓,仇日仇外心理特别强。在很多粉红、民族主义者眼里,这个杀人犯是英雄。这样的话,你又不能大张旗鼓地去震慑这些仇日派。”
赖建平指出,中国当局现在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尽量不引起外界的关注,以使国内外两方面的反应都能落在当局舆论掌控的范围之内。
“搞不好,就成为了爱国的代价!”
北京异议人士季风24日就此在国际社媒平台发出贴文。他说:“苏州,深圳袭击日本人案告诉你一个事实: 爱国是有代价的!搞不好代价不菲,不知不觉你也就成为了那爱国的代价。”
季风认为,无论是深圳案还是苏州案,其凶手都属于受到中国官方宣传影响的所谓“爱国者”,而且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因为生活在上层的都跑日本、跑美国去了,(他们)不可能有这种想法,也不可能有这种行为。”
季风说,当局长期以来都是靠洗脑教育来进行政治操控,需要的时候反美、反日,不需要就会暂停: “这两天,不就说要对美日负面的帖子要控制,要删帖嘛。包括胡锡进都说,什么时候再反美反日,等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