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4日 25.2°C-29.8°C
澳元 : 人民币=4.5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吴柳芳成绩为何不尽如人意?具有顶级天赋 一手好牌却玩砸了(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飞猫在天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最近吴柳芳突然火了起来。

关于吴柳芳与管晨辰的争议,我已经写过文章谈过了我的观点。不过关于吴柳芳其运动员时期的情况,我认为还是有很多可以说的地方。

有不少人比较感兴趣。吴柳芳在运动员时期,是个怎样的运动员呢?她的竞技水平如何?她的强项与弱项分别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她最终落选世锦赛与奥运会阵容的呢?

吴柳芳成绩为何不尽如人意?具有顶级天赋 一手好牌却玩砸了(组图) - 1

2010体操世界杯法国站:吴柳芳出战

吴柳芳的成套编排如何?有什么特点?现役有没有这样的运动员?她的运动生涯能给我们怎样的教训呢?

其实,比起吴柳芳直播平台的存亡,从运动生涯分析吴柳芳的情况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某种意义上,也有更多的警示意义。

一、吴柳芳在运动员时期的竞技水平

吴柳芳是中国最典型的“高平”型运动员。也是伦敦周期里,两个标准的高平运动员之一(另一个是黄慧丹)。

因为中国运动员的脚部力量普遍偏弱(和教练的基础训练经验有关),所以,就有一批运动员,跳马与自由操很弱,高低杠与平衡木相对较强。其训练重心在高低杠与平衡木上。这两个项目,通常情况下没有大的空翻,对空翻的能力要求不高,可以用柔韧性来打磨一个不错的成套。所以,对于腿部力量不足的运动员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在吴柳芳之前,我们常见的高平型运动员包括陆莉、李莉、刘璇、李娅、范晔等等,在吴柳芳之后,涌现的高平型运动员包括黄慧丹、范忆琳、罗蕊、邱棋缘等。中国一直以来都不太缺少高平型运动员。这类运动员,通常在高低杠与平衡木上都有一定竞争力,大部分可以进入决赛,甚至可以竞争奖牌与金牌,但跳马与自由操团体上基本不能考虑。其成套编排,也大多以柔韧性动作为主。

高平型运动员往往有以下特征:

(1)运动生涯短暂。高平运动员很少有坚持时间超过一个周期的,大部分竞技生涯集中在三到四年,也就是在这三到四年有竞争力。之后由于成套中柔韧性动作较多,长期下来劳损较大,水平开始逐渐下滑。即使能坚持下来,后期也往往逐级退化难度。比如范忆琳在后期是放弃了平衡木的训练,用高低杠单项多撑了几年。总的来说,高平型运动员罕见运动生涯较长的,刘璇算是少见的特例。

(2)发育关是高平运动员的鬼门关。许多高平型运动员,在过发育关的时候,由于身体长高,动作都需要逐渐调整,各种发力方式均不一样,导致在过发育关时,水平下降严重,以此退役也不罕见。许多运动员在过发育关时难以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在这个期间普遍表现出来成套的熟练度下滑、失误率大幅度增高、已有的难度开始丢失的现象,能够成功度过发育关的高平型运动员寥寥无几。

(3)进国家队时的跳马自由操水平往往是其巅峰水平。由于训练重点集中于高平,导致跳马自由操无暇训练,与跳马自由操相关的力量训练更是被其所忽视。到生涯后期,往往跳马只能使用基础成套,自由操靠转速、刷体操动作等方式维持一个勉强能看的难度。以吴柳芳为例,其跳马曾经做出过Y540,但由于当时国家队里能跳DTY的运动员众多,其跳马毫无价值,很快退化缩水,后期甚至只能跳Y后屈。而自由操的难度也全靠一个E组的体操立转1440撑着,由于做立转比较费脚,导致后期上自由操时经常需要穿着白袜子避免磨破脚皮,也因此被解说吐槽(穿白袜子上自由操时,做空翻的话勾脚分腿绞腿会很明显,有时显得很是刺眼)。

以上问题,也毫不例外地发生在了吴柳芳的身上。

我们分开来说吴柳芳的两项。

高低杠,在伦敦周期,中国队的何可欣水平是一骑绝尘的。何可欣的高低杠实力,不只是在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伦敦周期早期,在世界上也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而吴柳芳的高低杠,算得上一人之下。她获得过全国的高低杠亚军,但是,比起其他人,优势并不大。

或者可以说,在何可欣之下,高低杠水平相似的人大约有六七人,吴柳芳是其中之一。

当时吴柳芳的高低杠水平,与江钰源、黄秋爽、黄慧丹、姚金男、谭思欣、骆佩茹、谭佳薪、陈诗华这几个是比较接近的。这几个人的高低杠难度,普遍在6.7左右,完成分大约在8.3附近,相互比拼难度与完成都在伯仲之间。所以,吴柳芳的高低杠比较强,但她的高低杠是不是不可替代呢?那倒也未必。

吴柳芳成绩为何不尽如人意?具有顶级天赋 一手好牌却玩砸了(组图) - 2

2012体操亚锦赛吴柳芳比赛中。

吴柳芳的平衡木,也是相对类似的。在国内,眭禄的平衡木总体上处在比较领先的位置,之后邓琳琳、姚金男、谭思欣、曾斯琪等人的平衡木也整体上比起吴柳芳要占据上风。吴柳芳的平衡木可以贡献一个稳定的高分,也具备上团体的能力,但是并不是非上不可。论上限,眭禄更高,论稳定,邓琳琳更占上风,论潜力,姚金男更大,论规格,谭思欣与曾斯琪也在她之上。而且我国的几个全能选手,如江钰源与黄秋爽,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顶一顶团体的平衡木,损失不大。总的来说,吴柳芳的平衡木,有用,但也没那么有用。

所以,各位读者应该也能看出来。对吴柳芳来说,她能不能上团体,其实取决的,并不是自己有多强,而是队友的配置。

如果队友里,大多能顶得上跳马、自由操,“缺口”是高低杠与平衡木,那吴柳芳就是很合适的团体补丁。(有一说一,吴柳芳的这种配置,伦敦周期的美国女队是很羡慕的)

如果队友普遍都是高低杠与平衡木比较强,但队友都能兼一些别的项目(比如江钰源与黄秋爽可以兼跳马,邓琳琳眭禄可以兼自由操,姚金男四项全能),那吴柳芳上阵的意义就不是很大。

如果队友普遍都是一些比较平庸的全能,那吴柳芳可以拉一拉分,但如果要拉分,肯定优先选择何可欣、眭禄这样单项有冲金能力的运动员。

如果团体只有五个人,那跳马自由操成为中国队的命门,吴柳芳这样的运动员就很难上。

如果团体想派几个人就派几个人,那吴柳芳由于她高低杠与平衡木的可替换性,实际也很可能无法选上阵容。

所以,像吴柳芳这样的运动员,在伦敦周期的定位,整体比较鸡肋。虽说强项也确实可以,但是确实有些食之无味的感觉,但弃之,也挺可惜的。

从国家队的角度来说,像吴柳芳这样的运动员,比较合适的生态位,也确实是大赛的替补与烟雾弹。

这,是伦敦周期高平选手的悲哀。

吴柳芳最致命的一点在于,她无法在队伍里,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她能上的项目,用别人也可以。她上不了的项目,正是国家队最紧缺的项目。同时,她没法冲击金牌,在自己的强项上有大山压着,她能做的事情,让别人来做一样可以。

的确,我们确实可以排得出用得上吴柳芳的阵容。

但是,我们也的确可以排出,不用吴柳芳,同时和用吴柳芳得分能力差不多的阵容。

那在这种情况下,吴柳芳不是非用不可的情况下,她的上场资格,就会被场外因素所左右。

包括她的年龄,她是否被教练所重视,是否是省里主捧的运动员,所在的省队是否是“高贵”的,这些,决定了她最终能不能被排上大赛阵容。

然而这几个场外因素,对吴柳芳都不太有利。

她的年龄不占优,用她不如用在她之后一两年出生的运动员,这样奥运会时竞技状态更好(特别是考虑到中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她所在的省队在伦敦周期不算高贵,在同省里省队也更愿意捧其他人。那最终,吴柳芳成为了国家队的弃子与炮灰,成了国家队里鉴定高低杠与平衡木是否团体可用的“标杆”,成了国家队老人(北京奥运会适龄成员)的背景板,成了小她一两岁的妹妹们的垫脚石。

吴柳芳,成为了举国体制之下的“祭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了她本人的悲哀。

二、吴柳芳的动作编排问题

某种意义上来说,吴柳芳之所以未能上大赛取得成绩,一定程度上,源于她本人的实力还是有一定欠缺。

诚然,吴柳芳的高低杠与平衡木,算得上世界一流水平(如果何可欣算超一流的话),但终归,她的强项,中国是不缺的。

吴柳芳成绩为何不尽如人意?具有顶级天赋 一手好牌却玩砸了(组图) - 3

2009全运会体操女团决赛:吴柳芳在比赛中

如果你不能在国家的弱项上予以突破,只能去卷一个国家的强项的话,那你做不到最好,你就只能听天由命。

如果吴柳芳能跳出优质高难的跳马呢?如果她能有一套在国内可以争取奖牌的自由操呢?哪怕她的高低杠平衡木再比现在的水平稍弱一点,争取名额的主动权也在她的手里。

但是,吴柳芳只有高、平。

你没有跳自,就意味着团体如果要上你,那跳马自由操就必须由队友来补。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地方在于,吴柳芳,其实是有成为超一流的潜力的。只是这个潜力,并没有兑现出来。

吴柳芳的潜力之所以没有兑现,直观的原因在于——

蠢。

吴柳芳其实并不缺少动作储备,也不缺乏拥有超一流成套的能力。但是吴柳芳的高低杠编排,让熟悉体操的观众能明显感觉出一股蠢钝感。

一手非常好的牌,玩砸了。

吴柳芳在伦敦周期的高低杠编排是这样的:

低杠上

腾身shapo换至高杠+腾身360+屈体特卡/分腿特卡 DDD/E 连接加分0.3/0.4

PAK换杠至低杠 D

KCH180+弧形换至高杠 无计入难度价值

KCH+大回环180,林转+凌转+叶格尔 EED 0.4

KCH180,直二下 D

加上难度2.5的特定,不难算出这一套高低杠的难度是6.6/6.8.

难么?很难。但是这个编排,有问题么?有很大的问题。

吴柳芳是在杠距增大之后,中国第一批练会shapo换杠的运动员(省队时教的),是中国第一个做shapo+短半径转体的运动员,也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会做E组屈体特卡的运动员。

她的高低杠,是当时中国高低杠的一股清风。她有新潮的换杠动作,有中国主力不常见的连接,有高难度飞行,有潜力成为世界超一流的高低杠。

但是,她的高低杠编排,太——蠢了。

吴柳芳明明拥有中国当时最高贵的“食材”,但是,却做了一锅大乱炖。

1.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北京、伦敦周期高低杠的顽疾

熟悉体操的体操迷应该都知道,中国的运动员虽然很擅长高低杠,但是无论是北京周期还是伦敦周期,高低杠都是有一个顽疾的。

由于动力不足,中国的体操运动员换杠能力很差。集中体现在了两点:高换低单做、低换高弧形,而以后者更甚。

中国的运动员,往往在高杠上可以把动作玩的很花,难度很大,但是一旦去了低杠,就各种“水土不服”,巴不得赶紧回到高杠。因此,那段时间中国的运动员,包括何可欣、杨伊琳、江钰源、黄秋爽等人,普遍被吐槽高低杠“单杠化”。把高低杠玩的和单杠没啥两样,低杠反正不咋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唯恐避之不及。

所以,中国运动员普遍的套路是,在高杠上玩半天,单做一个PAK到低杠,马上弧形回到高杠,再做下法。

然而,做完PAK之后,你的朝向,是背对高杠的。

由于大部分运动员,在那个时候学不会高难度的低换高,只能使用简单的弧形,而弧形换杠,需要你面对高杠。

那你就需要在低杠上转个180度,引入一个KCH180。而这个动作,一旦做不到位,是要扣0.5分的。

在2011年东京世锦赛上,中国队的何可欣、姚金男、黄秋爽,全部因为这个动作被抓包重扣,损失惨重。只是因为她们需要重新回到高杠上,仅此而已。

而在KCH180之后的弧形换杠,由于力量不足,中国运动员的普遍在抓到高杠之后失去动能,俗称“死挂”,因为换杠高度不足,损失节奏分数与换杠高度分,也常常在0.3以上。

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中国运动员,尽管高杠上能力很强,但是换杠这个流程(pak+kch180+弧形回高杠)做的不好时要扣分近一分,几乎损失一个大失误,即使做的好的时候,也最少会引入0.3以上的扣分,这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的顽疾。

你不做这一串,那你的特定就没了(高低杠需要最少一个高换低加最少一个低换高),你做了,一连串扣分点把你带走。

这,是最终中国队折戟伦敦奥运会,未能获得高低杠金牌的根本原因。

而在那个年代,在2011年,中国国家队的适龄选手里,唯一一个本来可以不被扣这个分数的人,是——吴柳芳。

因为吴柳芳会shapo换杠,而且她的shapo是可以接短半径的,之后仍然在高杠上。这就意味着,其他人需要做弧形,她不用。其他人不可避免地要pak+kch180+弧形,她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一点。

然而,嗯,最后她的成套我们也看到了。

她选择了低杠上杠,把成套的难点先做了把分数捞到再说,高杠上一通折腾,然后,嗯,pak+kch180+弧形再回到高杠上。

嗯,熟悉的感觉。

2.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奇葩执念损失了核心竞争力

吴柳芳之所以要选择这么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2012周期,屈体特卡+pak是有0.2的连接加分的。

这样,如果她能把第一串连上,腾身shapo+腾身360+屈体特卡+pak,那这一串就有DDED,高达0.6的连接加分啊!

有这么高贵的一串“镇场”,那成套的“逼格”就瞬间上来了,成套的高贵程度甚至可以和何可欣相媲美,难度上7不说还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愿景啊。

可问题是,一,你连得上么?二,值得么?

没错,我们所有人都知道DDED连上的话好,很好,非常好。但前提是,你得能连得上它。

吴柳芳终其一生,都没能把这个连接连上。

这个连接类似的连接直到东京奥运周期,才由俄罗斯队的佩乐与巴西队的安卓予以攻克。

有人说吴柳芳这个连接曾经在赛台连上过一次,也有人说她在训练营里连上过,但是,正式比赛里,她从未连上过这个连接。换句话说,即使她曾经能连上,成功率也是极低的。

那这个连接,本身就是不可用的。

更何况,屈体特卡本身也是她成套的炸点。如果她选择保守的分腿特卡,由于分腿特卡+pak只有0.1的连接加分,那你做成DDDD,连接分只有0.4,相当于一下损失0.3的难度(对比屈体特卡),能拉的逼格,也就寥寥无几了。

你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景,搭进去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最后下来,也只能落得一地鸡毛。

这个执念,天真得像是一个孩子,从小一直和小伙伴说,如果我考得上北大,如果我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我解决了P!=NP,如果我……

前提是,你得先做得出来。

3.奇怪的多次换向彻底搞砸了整个成套

我们知道,KCH180是中国队扣分的重灾区。

180度转体,本身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动作。做的不好,是会引入很多扣分点的,甚至可以扣到0.5。

而吴柳芳的成套,对此似乎“浑然不觉”。成套大张旗鼓地塞进了三个180度转体。

其中,大多是不必要的。

特别是在弧形之后,明明你已经背对低杠,这个方向完全是一个可以直接大回环后做下法的方向,可是偏偏要转个180,塞了一串刷分串,再转180转回来,嗯,刷分的痕迹倒是非常明显。

然后开场打下的“逼格”,到此一刻荡然无存。

越多的换向,你成套的扣分点就越多,你冗余的动作也就越多,原本精简的成套变得累赘,原本流畅的成套变得啰嗦,原本行云流水的成套变得拖泥带水。

而这,本来不该成为吴柳芳的成套的问题。即使要弧形换杠,你把林凌叶格尔放到第二串,一样可以规避掉奇怪的多次换向。

有人问我,吴柳芳的成套,应该怎么编呢?

其实很简单,以下的几个思路,都是可行的:

高杠上,林凌叶格尔,腾身360+屈体特卡(+)pak,shapo+腾身180,下法

高杠上,腾身360+特卡/屈体特卡,林凌叶格尔(+)pak,shapo+腾身180,下法

高杠上,林凌叶格尔(+)pak,shapo+腾身360+特卡/屈体特卡,KCH180,下法

这几个成套,本质上全是吴柳芳练过的动作,基本只是交换了一下顺序,但180度换向都只在一次以内,很明显,成套的精简度与流畅度都有提升,扣分点大幅度减少,并且规避掉了低杠KCH180弧形最大的扣分点,难度也并没有损失,在此基础上减少了大约0.5左右的E分扣分点,完全可以达到冲击奖牌的竞争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了很多次,中国的教练与运动员,一直存在不知变通的顽疾。中国的教练习惯是怎么好做就怎么做,特别在高低杠上,习惯将难度动作、亮点动作放在第一串,导致成套引入无谓的换向、换杠。中国教练之前解释说,因为把某某动作放到成套的后半段,节奏会乱,放到成套后面,体力会受不了,成套后半段放低换高上不去等等。但情况真的如此么?这究竟是实情如此,还是因为惰性、不会编排、不在乎而找的借口呢?(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中国的教练之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显出“惰性”,不愿意修改成套,我理解和国内打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吴柳芳的成套与上面说的改良成套,在世界大赛上的打分很可能差出0.3分以上,但是在国内的话,由于二者的难度一致,国内的裁判打分很多时候出于“政治任务”而非实际的得分能力,这样即使你改良了成套,对国内比赛的打分也没有什么帮助,你国内的打分不改良,你就没有资本去上世界大赛去验证你的分数,所以对于教练来说,很多时候是缺乏改良成套的动力的。)

吴柳芳的平衡木,也有类似的问题。无连接价值的狼跳+杨波跳,永远不知能不能认定的慢连接前挺小翻拉拉提与交换腿后团羊跳,两周空翻能力不行下法却一直LC的屈二下,她有能力,有储备,有更合理的编排方式,但最终比出来的成套,一直都不尽如人意。

而稀碎破烂的强项成套,最终给吴柳芳带来的,是一地鸡毛的运动生涯。

三、吴柳芳运动生涯不尽如人意的真因

而吴柳芳的成套,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实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体操迷们真正同情吴柳芳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她三番五次作为替补,未能登上世界大赛。

你没有那个绝对实力,本身的存在又可以替代,那世界大赛用不用你,都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抱屈,是不合理的。

吴柳芳真正让人同情的地方在于,她的生涯际遇。

在伦敦周期初期,吴柳芳被提拔入国家队。她被分配在王利民与孙海鸥组,而在这个时候,王孙组是一个特点非常鲜明的小组。

当时国家队主要由四个大组组成,包括王群策徐惊雷组、熊景斌张霞组、刘桂成何花组以及王利民孙海鸥组,几个小组手下的主要有竞争力的弟子分布如下:

王徐组:眭禄(上海)、姚金男(福建)、黄慧丹(浙江)

熊张组:江钰源(浙江)、邓琳琳(安徽)、商春松(湖南)

刘何组:何可欣(北京)、谭思欣(上海)、曾思琪(湖南)

王孙组:黄秋爽(广东)、杨伊琳(广东)、吴柳芳(广东)

相比其他几个组,王利民算是资历最浅的。与近几个周期不同,广东省在伦敦周期,属于相对话语权比较弱势的省份。在伦敦周期,广东的国内待遇比较一般。

(这里说个题外话,广东省在近几个周期的待遇高贵,有一部分原因是外部原因。在里约之后,北京与上海体操队的运动员不能解决户口,因而北京与上海对外地运动员的吸引力大减,体操成绩大幅度下滑,而广东则趁势崛起,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

广东队将自己队里的三个主将,全都一股脑塞进王孙组里。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对于王利民与孙海鸥组,其头号目标是什么呢?很简单,上位。

他们必须打出自己的招牌,亮出自己的竞争力。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组里的运动员有偏颇。

而广东省队的诉求是什么呢?广东省队的核心诉求是,不管是谁,一定要在伦敦的团体阵容里“占一个坑”,这样,当中国队拿到奥运会奖牌的时候,广东省也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某种意义下,广东与王孙组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需要集中组里的重点资源,打造一个“特种兵”,彰显自己的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注定要出现一个牺牲品。毫无疑问,这个牺牲品,必然是吴柳芳。

因为王利民最擅长教的项目,是跳马。对其他的项目并不算很擅长,而吴柳芳,偏偏是没有跳马的。

在王孙组里,杨伊琳是奥运冠军与奥运全能铜牌,跳马能跳DTY,高低杠也有不错的实力。黄秋爽则是整个伦敦周期,中国队跳马得分能力最强、跳马最稳定的运动员,同时黄秋爽的高低杠也很强,获得过2010世锦赛高低杠预赛第二(第一是何可欣)以及2011世锦赛高低杠铜牌。

那对于广东队与王孙组来说,他们就要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把资源集中在黄秋爽身上,因为黄秋爽的强项跳马正好是中国相对比较缺的。只要黄秋爽能练出来,基本一定能上伦敦奥运会。

把资源集中在吴柳芳身上,因为吴柳芳的两项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所以哪怕吴柳芳把高平都练到国内第二人,也不一定能上伦敦奥运会。

何况,王利民最擅长教的,本来就是跳马。

所以,王孙组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也就不言而喻了。

况且,因为国家平衡省籍组籍利益的原因,一个省,是很难同时上两个人的。而同一个教练组,想上多个人,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无论从省籍利益出发,还是组籍利益出发,让广东队去同时“保”两个人,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一层原因,所以,很明显,广东队主推的人,是黄秋爽,次推的人,是杨伊琳。而王孙组,也必然如此。

吴柳芳,哪怕她高低杠与平衡木再强,也只能做“婢女”与炮灰。因为推她,不符合广东队与教练组的利益。

所以,在吴柳芳被提拔到国家队的那一刻,她的命运,其实基本已经注定了。

吴柳芳有潜力,有储备,没有错。但是无论是林凌叶,还是shapo短半径屈特,都是她在省队时就会的东西了。

也就是说——

在吴柳芳进国家队以后,她没有学会任何新的东西。

这,就很要命了。

对教练来说,教练本人还自顾不暇,一个资历缺乏的教练,教不出东西就要滚蛋走人,那只能采用最稳妥的手段保住自己的地位。

在国家队里,吴柳芳只能算名义上有个教练。在王孙教练对黄秋爽“精雕细琢”的时候,对吴柳芳,只有放养。

当王利民对黄秋爽的跳马抓高远抓动能尝试升级Y900,吴柳芳一个人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刷着自己在省队时就会的成套。

当孙海鸥不断地切换黄秋爽的平衡木编排,逐一审视小小直、前屈等动作是否应该加入成套时,吴柳芳在训练营的角落里因无人管教黯然神伤。

在国家队的几年过去了。吴柳芳比的还是之前在省队时的成套,完全没有新的东西。

这,就成了吴柳芳没有大赛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成套编排混乱,是有原因的。在省队的时候,教练要求运动员先上难度动作,先把难度动作都塞进成套,等之后再逐渐雕琢,磨合,这本来是正常的。

然后,省队将这样的“半成品”输出到国家队,再由国家队打造成“成本”,这是中国现在举国体制下最常见的运动员上升道路。

但是,对于吴柳芳来说,后半截路,断了。

没有人愿意给她打造成成品,她从始至终,都只能用半成品的姿态亮出自己的成套。

而且,这个局,对吴柳芳而言,是没有办法破的。

对于企业员工,如果企业有问题,可以转岗或离职,对于学校学生,最不济可以转校。但对吴柳芳来说,她并没有任何对自己的省队与教练组选择、支配的权力。

最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在2010年,吴柳芳当了一年替补之后,2011年,国家队告诉她今年的世锦赛你是主力。结果等到了东京,国家队告诉吴柳芳,之前和你说的,是骗你的,我们真正想让当主力的,是黄秋爽,让你当主力,是给外国队伍放的烟雾弹。你还是回到你的替补席吧。

国家队之所以这么选择,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队认为,吴柳芳与黄秋爽,两个人都是归属于广东队与王孙组的。这样的置换属于“组内置换”,对广东队与王孙组的利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这样的置换与烟雾弹,是“自己人”换掉“自己人”,不会造成反弹,教练组与省队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队的感受,很重要。王孙教练组的感受,也很重要,唯独吴柳芳本人的感受,不重要。

在国家队决定换人之前,吴柳芳本人曾表示心情非常糟糕(现原文已被删除),我当时还曾经就此事回复与询问过她,见下图:

吴柳芳成绩为何不尽如人意?具有顶级天赋 一手好牌却玩砸了(组图) - 4

所以,吴柳芳真正让人感觉同情、共情并无奈的事情是——

明明拥有全国顶级的天赋,却因为外部原因不被重视、被忽视、被压制,从来拿不到自己应得的资源,然而仅凭借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你的领导、上级,只会看重能优先给他们提供价值的人,并且不在乎底层的牺牲。底层无力反制这一切,牺牲了也没有补偿。

所以,对中国体操来说,吴柳芳是陪练,是炮灰,是冤种,是牺牲品。然而,在这个社会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谁,又不是呢?

四、关于吴柳芳问题的一些其他杂谈

其实对吴柳芳而言,她的生涯,原本还有最后的一线生机。

如果吴柳芳对规则理解的足够透彻底,那即使教练不管,在国家队被无视,她也或许可以凭借自己的学习,找到一条出路。

比如合理化自己的编排,比如用自己的训练经验去写论文评职称,甚至比如学习杜思雨吃球退役(吴柳芳反而是有吃球退役的资本的,她没有世界大赛的成绩,但小比赛的成绩足够她保送大学了)。

但是,国家队的基础教学,也没有给她这一条道路,让她寻找体操之内之外的各种出路。

她一直被困在了国家队的信息茧房中,被国家队消耗榨干了最后一滴价值,然后荒废掉,沦为路人。

其实,原本国家队可以做的更好。可以给运动员更好的基础教育,给予其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让运动员拓宽自己的眼见,从长远上来说,对国家队来说是很好的。无论是对体操的宣传、退役运动员的反馈还是让体操正向的良性循环,都是在益的。

但是,国家队却不愿意这么做。国家队追求的,是对从业人员的极致掌控。因此,吴柳芳的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追求对运动员的极致掌控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拿到成绩,但是对项目的长远发展,是有伤害的。

这样的制度,教出的只能是工具,而不是人。然而,领导需要的,只是工具,不是人。这,是衍化出吴柳芳擦边事件的根源。

吴柳芳运动生涯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吴柳芳不幸的是,时代的悲哀落到她的身上,成为了她自己的悲哀。但是,如果纵观时间长河,吴柳芳上不了大赛的悲哀,却未必是中国体操的悲哀。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吴柳芳是拥有单项实力的。她的强项,一样是中国的强项。她在自己的强项上,是拥有冲击奖牌水平的。她的问题在于弱项不行,而她的弱项,正好是中国的弱项。

所以,在那个年代,中国是需要补弱项的。所以,吴柳芳的价值,在那个年代,相对不高。省队不重视、教练放弃,在那个年代,显得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但是,年代,已经变了。

伦敦周期的中国女队,优先注重的还是团体实力。所以,那些擅长中国队可以取代的强项的运动员,必须给能给国家补弱项的运动员让位。只有大家齐心协心把团体实力做起来,大家才能都有饭吃,这,是那个年代的共识。

在伦敦时期,何可欣即使拥有超卓的单项实力,也是在最后一刻才作为第五人入选的大名单(中国当时的五人名额锁定的顺序依次是姚金男、眭禄、黄秋爽、邓琳琳、何可欣,在排完前四人后,团体533只缺一个高低杠,所以就派出了何可欣上阵),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由于里约惨败,中国体操制定了弃团体保单项的战略。如果吴柳芳在这个年代,反而是有不小的概率能入选大赛阵容的。

因为团体,我们已经很难拿到了。那一些能给中国补弱项的运动员,意义反而就没那么大。像吴柳芳这样,多项可以冲击奖牌的选手,反而成了现在中国体操女队的香馍馍。

对领导来说,巴不得高低杠平衡木塞进三保险四保险五保险,像吴柳芳这样可以在两个项目上“多保险”的运动员,反而是更讨现在领导欢心的。

甚至,有可能会提早锁定阵容,然后弱项,有其他的“团体打工人”能补就补,如果补不了,那弱项我们干脆就弱下去,直接不要了。反正团体牌也是一块牌,单项牌也是一块牌,不是么?

当然,在现在这个年代,陪练、炮灰、冤种的现象并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在这个年代,变成“炮灰”的运动员不会是“吴柳芳”,而是那些练习跳马自由操的运动员们。这些运动员,有一些注定会重走吴柳芳的道路,将吴柳芳的悲哀,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