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8日 20.4°C-23.6°C
澳元 : 人民币=4.5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无差别袭击”恶性伤人案频发背后有何原因?(组图)

2024-11-26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11月11日珠海体育中心越野车撞人事件之后,中国在一周内至少发生另外两宗无差别袭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接二连三的伤人事情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及不安。

珠海惨案发生后,官方表示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网上流传多个社区被要求排查辖区内的“八失人员”和“三低三少人员”。

中国“无差别袭击”恶性伤人案频发背后有何原因?(组图) - 1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袭击事件发生后,珠海市民到现场献花。

受访专家认为,今年多宗恶性伤人事件频繁发生,背后跟中国经济低迷的困境有关,行凶者容易因现实生活的压力出现绝望的感觉,从而选择以“报复社会”的方式泄愤。

翻查公开报导,2024年中国起码有超过 20宗恶性伤人案件,当中包括多宗无差别袭击事件。

11月11日晚,广东珠海的体育中心发生汽车撞人事件,官方称导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指案件是因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11月16日晚,江苏无锡宜兴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警方称造成8人死亡、17人受伤,初步调查指系本届毕业生未能拿到毕业证、对实习报酬不满而回校发泄行凶;11月19日,湖南常德鼎城区永安小学门前发生汽车撞人事件,据报多名学生及家长被撞倒受伤,警方通报指伤者没有生命危险。

后疫情时期经济低迷有无影响

8日之内,中国发生三宗同类型的无差别袭击,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独立学者邓聿文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无差别袭击在今年频繁发生,跟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联,由于目前中国总体经济仍然处于下行的过程中,经济状况不好亦会引伸出不同的社会问题,而个体或会觉得自己无法为力去解决或应对。“悲观的情绪会像瘟疫一样去感染民众,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会影响民众对未来的情绪,对未来非常悲观。”

邓聿文指,从中国目前的社会舆论看,呈现对经济及未来的情绪都是一片悲观的感觉,“如果本来就有气,社会上又看不到希望,可能就会做出这种所谓疯狂的举动。”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仅4.8%,受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投资和消费者信心疲弱等影响。世界银行早前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从2024年的4.8%下降到2025年的4.3%。

疫情解封之后,外界预期中国会迎来经济复苏,但这两年间房地产暴雷、青年失业率高企、消费降级、股市除了9月底昙花一现的反弹之外基本持续低迷。邓聿文认为,这是一个连续积累的过程。“疫情三年的封控把人都迫疯了,虽然解封后行动没有受限制,但是原来期待压抑了的消费会爆发出来,这个也没有看到。”

疫情期间,中国亦有发生过恶性伤人事件,然而在疫情之后,趋势有增无减。中国网络作家慕容雪村告诉BBC中文,民众会把疫情时期当成是特殊事件去看待,“那是会过去的,等到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好”。然而,疫情过后,“看到经济下行,也看到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很多人这些年的生计、事业、生意都被摧毁了”。

他认为信心丧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在因经济环境导致的巨大生活压力下,“比较好的年头里,一个地方艰难,那就换一个地方、换个公司,生活依然是有希望的,但现在一切都愈来愈难”,在失业率高企、难找工作等情况在疫情后形成常态之后,“你能看到这种艰难是很难过去,不是说换个地方就能变好”。

今年的伤人案有何不同

中国“无差别袭击”恶性伤人案频发背后有何原因?(组图) - 2

图像来源,Reuters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非在校生的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为17.1%。从2023年起,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曾一度升至21.3%,官方曾经一度暂停发布该项数据。

慕容雪村注意到,近一年来网络上的“呼喊式维权”增加,市民在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无法有效透过司法制度去解决,“只能通过网上呼喊”。

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年轻人结伴自杀的案件增加,“官方也没有通报这些人是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大概能够想像这些人是因为绝望、走投无路才会选择轻生。”

他指目前中国社会弥漫绝望与愤怒的情绪,当无法释放的时候。“假如那个人不甘心这样就死,那么他们会做什么?”

研究社会发展以及犯罪学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钟华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过去在中国生活感到绝望的人部分会选择自杀。“社会边缘的人其实是会选择自杀,但是大家都不太关注。”

她指往年选择自杀的人群通常都是没有声息,惟当“个人式的恐怖主义”事件开始出现,由于事件有着公共性,导致传播力度广泛,“微信、微博、小红书传播得极快,他得到了这么大的关注,其他人本来想自杀的,就会想反正都要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多拖几个人下水。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就做了这种事情。”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持刀伤人事件中,一封被指是21岁的徐姓犯罪嫌疑人的遗书在网上广泛流传,里面提及“这个世界需要被改变,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我宁可死也不愿再被压榨与剥削,我希望以我的死推动劳动法的进步。”BBC无法独立核实这段文字的发布时间和来源。

这种“报复社会”案件的频繁发生,钟华指背后涉及传播之后带来的模仿效应,“这部分人本来就绝望了,另一方面看到了一个模式,有一种模仿的效果。”她指这种后续的模仿效应在过去亦不罕见。

她也观察到今年类似的案件发生得更为频密,指往年在社会上处于边缘状况的人可能还存在一些希望,但伴随整体经济情况下行,“今年是格外的绝望,会有一种悲观的气氛,很大程度就是他们没有收入,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

威胁社会稳定?

中国“无差别袭击”恶性伤人案频发背后有何原因?(组图) - 3

图像来源,Reuters

珠海惨案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要依法严惩凶手,并指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严防发生极端案件。随后网上流传多个社区被要求排查辖区内的“八失人员”以及“三低三少人员”。

“八失”指投资失败、工作失业、生活失意、情感失意、关系失和、心态失衡、精神失常和年少失管;“三低三少”则指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社会声望低、人际交往少、流动机会少和疏导管道少。此外无婚姻、无子女、无工作及无房子的“四无人员”也被中国官方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钟华注意到很多案件的罪犯都是年龄50岁左右的男性,不少之前都没有刑事犯罪记录。她认为这些人士需要多加关注,“之前是把他们漏掉了,他们孤单地生活在一个地方,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目前进行的社区排查,她认为之后需要的是对症下药,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援助及制定相关政策。

慕容雪村认为,事发之后的排查是官方为了摸底、掌握情况,把该类人士视为嫌疑人员,“掌握这些人的动向,是为了控制”。而这种手段“进一步消耗更多政府资源来做与经济无关的事情”。

他也承认,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的环境下,难以有更好的防范方法,而目前弥漫在社会的绝望及愤怒情绪,也需要时间来逐渐减轻。“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中国人可能不得不生活在这种情景之中,随时会发生像这种恐布袭击(的事情)。”

钟华表示,目前的处境也是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状况,“每个人生活都很stressful、卷、各方面的,生活愈来愈不易。”她指近20年来传统的罪案正遂渐下降,惟在发达国家有三类型的罪案是不断增加,包括由个人发动的反社会恐怖袭击、诈骗、毒品。2023年,中国最高法院副检察长孙谦在新闻发布会上曾称2022年起诉杀人、抢劫、绑架等暴力犯罪人数为近二十年来最低,严重暴力犯罪起诉人数由1999年25%下降至2022年3.9%。

钟华指,恶性伤人事件频繁发生也会导致社会上充满不安全的感觉,“中国过去没有这么多公共类、震撼人心的恶性犯罪,今年太多了”。然而,她也认为短期内难以改善这样的情况,“一是经济上,如果整体经济欣欣向荣,传递的是一种乐观的气氛,这种事件会变少”。

2024年曾被媒体报导过的中国恶性伤人事件(不完全统计)

2月10日 山东日照土砲袭击村民事件 21死

3月1日 山东德州随机撞人事件 2死6伤

5月7日 云南医院随机捅人事件 2死21伤

5月20日 湖南郴州公园随机捅人事件 3死2伤

5月20日 江西小学随机捅人 2死10伤

6月11日 吉林袭击美国人事件 4伤

6月19日 上海地铁站随机捅人事件 3伤

6月24日 苏州日本人学校袭击事件 1死2伤

7月4日 沈阳铁西小区随机砍人事件 3死1伤

7月27日 长沙汽车随机撞人事件 8死5伤

8月13日 广东中山随机撞人事件 8伤

8月31日 广西防城港随机杀人事件 5死1伤

9月3日 山东泰安校车随机冲撞学生事件 11死13伤

9月18日 深圳日本人学校袭击事件 1死

9月30日 上海松江商场随机砍人事件 3死15伤

10月8日 广州天河小学校门随机砍人事件 3伤

10月23日 青岛混凝土搅拌车随机撞人事件 3伤

10月28日 北京海淀小学校门随机砍人事件 5伤

11月7日 长沙烧烤店杀人事件 3 死

11月10日 广东开平市随机撞人事件 8伤

11月11日 珠海随机撞人事件 35死43伤

11月16日 无锡工艺持刀伤人案 8死17伤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