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奥运看羽毛球运动在西方崛起(图)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与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相比,中国和韩国在巴黎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中要赢球更艰难了,因为这两个亚洲羽坛强国面临着来自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更严峻挑战。
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羽毛球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以来,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迄今为止,只有七个国家在奥运会上获得过金牌: 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台湾、丹麦和西班牙。
但在过去十年,这项运动的利润越来越丰厚,各国和国际羽毛球组织加大了对羽毛球培训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据世界羽联(BWF)报告,他们在2023年的总收入将达到4310万美元,比2013年的1250万美元有大幅增长。
丹麦前奥运冠军、混双世界冠军、世界羽联秘书长托马斯·伦德(Thomas Lund)说,培养球员需要投入,包括优秀的教练、经验、设施和体育科学知识。
他说,培养优秀选手的体系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印度、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选手只是在过去十多年才加入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行列,登上领奖台。
在东京,奥运会前三天就发生了三次亚洲国家输给非亚洲国家的逆转。
在巴黎比赛的第一天,世界排名第22位的保加利亚女双组合加布里埃拉·斯托耶娃(Gabriela Stoeva)和斯特凡尼·斯托耶娃(Stefani Stoeva)击败了世界排名第18的香港组合杨雅婷和杨沛霖。
在三年前的东京,许多亚洲选手仍然可以轻松取胜,而三年后的巴黎,却有几对亚洲选手组合险些被逆转。
在第一天的比赛中,英国选手本·莱恩(Ben Lane)和肖恩·文迪(Sean Vendy)虽然最终输掉了比赛,但他们还是让马来西亚对手吃尽了苦头,法国选手玛戈·兰伯特(Margot Lambert)和泰国选手安妮·陈(Anne Tran)也是如此。
在第二天进行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中,德国选手伊冯娜·李(Yvonne Li)在与奥运会卫冕冠军中国选手陈雨菲的较量中顽强抵抗,最终遗憾落败。在与中国香港队的女子双打比赛中,美国的华裔双胞胎姐妹许忻霏和许怡霏打了三局后败下阵来。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