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疯狂“打假”小米上热搜,尴尬的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组图)
世界上实力最悬殊的“扯头花”场面,就是你已经使出了十八般兵器,但对手根本不接招。
最近格力对小米就有这么一次尴尬操作。
几天前,格力的宣传官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小米某款电风扇侵权格力专利被判败诉。法院不仅要求该款电风扇不能再制造和销售,还要求侵权人向格力支付185万元。
双方老板一边是屡屡语出惊人的董明珠,一边是今年头号网红雷军,眼看着要掀起轰轰烈烈的一出“互联网商战”。
可小米接下来的回应,把等着看热闹的网友们全整愣了——
“内啥,我不知道这事儿啊。”
犹想当年董明珠跟雷军立下10亿元”赌约之时,还是身为“后起之秀”的雷军主动出击。
董明珠则拿出行业大佬的松驰和自信,丢下一句“赌一块钱算什么,要赌就赌10亿”。
如今两家企业的市场地位此消彼长,就连口水战也变成了格力先“进攻”,小米气定神闲。
不仅让围观网友猜测:巨头格力直接下场,“狙击”在空调行业还算不上第一梯队的小米,难道是真慌了?
01
战斗欲爆棚的格力,
这次盯上小米
小米的回应出来之后,很多人首先关心的是:它到底有没有抄格力的技术?
这件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涉嫌侵权的产品的确是米家小米电风扇,但输官司的却不是小米本身,而是跟它合作的供应商。
小米在家电领域实行生态链模式——相当于一个甲方,跟供应商们提出需求,等产品做好之后再对其进行智能化并接入米家生态,基本不干预供应商的决策。
而这次电风扇侵权的设计是一个螺丝孔位的安装结构,确实不是小米负责的部分,开庭公告中的当事人也并非小米。
更重要的是,这款电风扇已经是好几年前、已经被淘汰的老款了。
新闻出来后,有记者去小米商城搜索,发现已经没有这个型号的产品在售。网购平台上也仅有第三方网点在售,法院的判决对小米几乎没有实质影响。
所以也有人认为,格力赢了官司不假,但大张旗鼓地在官博点出小米的名字,其中的态度颇有些耐人寻味。
甚至有网友干脆直言,格力明明每年都会有不少侵权官司要打。“盯着小米喷,还不是因为人家最近特别火。”
格力“追着小米打”,最近不止这一件事。
就在6月28日的下午,董明珠还在格力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直接“打假”:
“小米说自己空调第一名,但全靠别的厂家做产品……谁是第一,消费者心中有杆秤。”
但尴尬的是,所谓“小米说自己第一”其实是纯粹的乌龙消息。
根据后续的媒体查证,这一说法的来源是网上某篇自媒体文章,而小米官方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样的表态。
其实无论是格力还是董明珠本人,一直是出了名的爱喷同行。
只不过当初点评得都算有理有据,主要是点出同行们产品和技术的问题。
比如2019年怒斥奥克斯空调的能耗虚标,后来奥克斯也因此被行政处罚。
更早时,还曾反复批评美的宣传的“一晚一度电”有水份,是人为控制了用电量:“美的靠这个获得所谓的科技进步奖,这完全是不合格的。”
在这个阶段,小米还并没有真正站上擂台成为格力的“竞争者”。
2013年12月,雷军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表示“5年内小米营业额能超过格力”,当时大家都认为他是在“用格力给自己抬咖”。
董明珠显然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不仅直接将赌注提高至10亿元,还痛批小米只会靠营销。
当时谁也没想到,10年后小米会成为格力需要时刻紧盯的对手。
那场赌注后来董明珠赢了,因为小米第五年的营业额并没超过格力——是第六年超过的。
从此双方的数据走向两个方向。2013年打赌时小米的营收不到格力的一半,而去年小米的总营收额为将近2710亿,已经比格力多了600多亿。
而这两年董明珠依然没有放弃杠同行,只不过说得越来越“虚”。
比如她很喜欢曾经在无数演讲、发言和采访中,指出其他家电品牌“挖我们的人,还偷我们的技术”。
还有一个“不要跳槽员工的”的名言:“同行公司跳槽来的人我不要,搞不好就是个间谍。”
@Tech星球
同时,也把小米也加入了自己的“豪华痛批套餐”。
曾多次说它是“小偷公司”“依赖甚至抢劫别人的技术”。
董明珠怒斥小米和奥克斯。
如果说十年前董明珠和雷军的那次赌约,就像是任我行和令狐冲的第一次见面——
大佬虽然不同意年轻人的观点和理念,但在自傲的态度中又不乏对年轻人的欣赏。
现在就像是突然发现,令狐冲练成绝世高手了,在教中声势也比自己高了。那对方招数里的每一丝破绽,也都得拿出来反复掂量了。
02
还坐在“巨头”宝座上,
但越来越不稳当了
虽然格力看起来已经不负当年的盛名,不过在空调这个领域,它依然是绝对的巨头。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调销售额依然能排在行业第二的位置,而且断层领先第三名。
它和第一名美的包揽了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之下,小米空调仅仅以6.96%排名第四。
但另一方面,小米空调的销售额增速却相当惊人:今年1-5月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46%;线下销售额同比增加8344.41%。
小米门店里的空调。
不过相比于对手的成长,自身的停滞恐怕更让格力感到慌张。
曾经靠“好空调,格力造”的slogan树立起高端和大牌的市场印象,如今优势却在逐渐消失。
甚至在一些不同品牌空调测评视频评论区,都能刷到对格力的直接嘲讽:“排除掉格力,可以避免一半以上的问题。”
早期格力在市场上打响名头,靠的是技术和质量在同行之间的压倒性优势。
曾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的压缩机技术当年在空调行业鹤立鸡群,所以品质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但随着国内空调产业链技术研发的进步,现在各家的技术和质量其实已经拉不开太大距离。
曾经的“杀手锏”变得人人都有,而格力却一直没找到第二个“绝招”。
尽管董明珠隔三岔五就要公开强调格力有多少专利,但消费者往往并没感知到产品有多么大的差别。
比如她曾批评美的的“无风感空调”只是加了个带孔的挡板把风变小,还铺垫了半天自家的相关技术研究了10年。
但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不过就是让风往上吹。
后来做高端化,但真正的高端市场做得又并不好。
最出名的就是标价三万多的“玫瑰空调”,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被网友骂又丑又土。
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是,格力的高端标签甚至正在对品牌印象产生负面效果。
高端匹配是高价。跟同行们相比,格力空调整体的均价确实是更高的。
在2023年线下市场中,格力空调均价达到了4641元,高于美的的4355元、海尔的4257元。
但具体到高端产品的销售量上,格力又打不过美的。
同年7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美的销售额的市占率达到了3.42%,格力则为2.41%。
这不仅无助于格力巩固“好空调”的印象,反而开始让它在大众心中形成“高价低配”的印象。
甚至有人说:“格力1.6排铜管的款式敢卖的比别家双排铜管的还贵,到底是哪儿来的勇气?”
自身发展停滞,对手又虎视眈眈。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米虽然目前离成为”空调巨头“还有段距离,但在形式上确实对格力达到了某种“降维打击”的效果。
一方面它在智能家居方面的产品矩阵已经成型,也提升了自己家电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如今社交平台上,已经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在装修时的电器选择全屋小米,就为了实现在手机上控制家居的便利。
年轻消费者们对空调“根据环境自动调节温度”功能的兴趣,大概远远超过关注格力又拿到了几个新专利。
更重要的是,小米咖位上去了,同时又没有失去自身的低价优势。
今年618期间,小米空调的总销售额虽然没有冲到前三,但却跑出了一个销量超过所有老品牌最的明星单品。
论参数和技术其实谈不上什么优势,但就是够便宜——1891元的价格,比格力的最畅销机型生生少了746元。
B站@Wilson学长
曾咬牙做“高端”,
现在又咬着牙降价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空调制冷行业,格力是看起来同行里最慌张的一个。
恰恰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对手,它对于空调这个单一品类的依赖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是all in。
以去年上半年财报为例,格力的空调业务整整占据了总营收的70%。
而美的的暖通空调(包含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的相关设备)占营收额的比例不到一半;小米的智能家电产品全算上,也不过是占了总营收的29.56%而已。
但空调市场正在萎缩。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国内家用空调企业6月和7月内销排产分别同比下滑10.0%和12.5%。
一种观点认为,五六年轻的空调购买热跟房地产的火热息息相关,毕竟普通家庭买空调往往都是因为买房或换新房装修。
而如今格力们已经很难靠砸钱做广告、靠经销商们开店铺这种方式,来抢占市场份额。
业界普遍认为,这些空调厂家要么得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和功能,来提供新的体验,从而打开高端品质市场;
要么就只能用千篇一律的产品,跟同行们展开价格战。
很尴尬的是,价格战恰恰是格力最不擅长的地方。
当年董明珠和格力喊得最起劲的口号,就是自己虽然贵但贵得有理。
在跟雷军的“赌约”现场,她一直在着重强调格力技术几乎都是自研,“我们的中国制造,也是中国创造”。
只可惜“国产品牌也能走高端”的故事,已经是好几年前流行的故事了。
“追求低价”的消费者心态,早在格力反应过味儿来之前,就已经蔓延到了空调行业。
今年“6.18”大促,空调类商品的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左右,各品牌中低端机型都几乎已经降价到了成本极限。
消费者的态度也很明显。根据京东的空调热卖榜,格力云佳空调在618活动结束前一周仅售出1万件,排在第五,且与前四名超2万件的销量拉开了一个量级。
而前几名的价格,都比2688元的云佳空调低了300-800元不等。
最终格力也“服软了”,在最后一周把价格降了100元。或许这也意味着,格力即将加入这场残酷的价格战,
只不过至今还未完全摆脱“层层加价”的经销商模式的格力,在低价市场上想要真正跟小米们一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不论最后胜者是谁,消费者都是乐于见到这样的场面的——
毕竟商家们打得越欢,产品降价越快。
萝卜快跑在全网爆火,武汉人争着抢着去体验,结果发现走得太慢,晚高峰堵住整条马路。这到底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制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