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园掀起关停潮,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十年, 鸡娃现象将会消失(组图)
中国生育率暴跌,已经来到全球倒数第二的警戒线。当大家都不生娃了,学习竞争还会那么大吗?倾尽所有的鸡娃,还有必要吗?
林卉是青岛一家普惠幼儿园的老师,从业十年,她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会为了招生而苦恼。
“从三月就开始招生,要招七个班,现在连三个班都没招齐,直接多出四个班的老师”。
幼儿园招生开始遇冷,是近两年开始出现的窘境。
从前生源过多,许多家长为了一个学位,不惜半夜开始在幼儿园门口打地铺排队的火爆场景,跟如今门可罗雀的现象,简直呈现天壤之别。
从“一位难求”变成了“一孩难求”,生源的断崖式下跌,这不仅仅是一家幼儿园遇到的困境,而是千千万万家幼儿园共同面对的难题。
去年教育部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
幼儿园已经开始出现关停潮了。全国幼儿园比上年减少56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
这是最近15年来,中国幼儿园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曾经,家长使尽浑身解数去“抢学位”,未来,又是否会颠倒成各个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保证招生人数呢?
如今如火如荼的鸡娃热潮,随着生娃率的断崖式下跌,又是否会有改变呢?
中国式“鸡娃”消失倒计时?
储殷教授被问到怎么看待当下“鸡娃”现象时,他语出惊人:不出10年,“鸡娃”现象就会基本消失!
因为,他认为,鸡娃实际上是一种有问题的现象,如果大家全渴望“成功”,说明环境是病态的。而打破鸡娃的困局,不仅有外力的推动,也有家长自我的觉醒。
1. 学业高压力,影响生育率
哪里鸡娃狠,哪里就生不出娃。
这是一个被反复证明的定律,不仅仅在中国,而是在整个东亚地区。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全球第一个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韩国。
但与出生率截然不同的是,韩国的补习班数量连年高涨,泛滥成灾。
光是首尔,一个城市有1.7万家咖啡店,但补习班却有2万4千多家,足足多出接近一倍。
韩国的“补习圣地”大峙洞,一栋大楼里的补习班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在韩国学生中有一句人人熟知的口号“四当五落”,意思就是:你每天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多睡一个小时,你就要落榜。
所以,韩国被称为“卷到进化掉睡眠,卷到血管里流淌冰美式”的“补习班共和国”。
携程创始人、人口学家梁建章曾经分享过一组数据: 学习时长与生育率的关系。
在这个坐标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趋势——孩子的学习时长越长,这个国家的生育率就越低。
高生育率的代表国家,如瑞典、法国和爱尔兰,他们孩子每周的学习时长都不超过45小时。而中国以57小时,成为全球学习时长最长的国家之首。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出生率连续两年跌破1%,2021年净增人口创60年新低,跌破900万的警报已经拉响。在全球位居倒数第二,仅次于韩国。
梁建章认为,“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紧急,最严峻的独特的人口挑战......”
过高的育儿费用和教育压力,已然成为逼退年轻人结婚生娃的利刃。
所以韩国的鸡娃盛况带来的生育率触底,与我国当前的情况非常相似。可以说,如果鸡娃之风继续愈演愈烈,韩国的今天,就会是我国的明天。
2. 现代鸡娃竞赛高额费用,吓退众人
生得起,养不起,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娃的重要原因。
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下,高额的鸡娃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头号支出。培训机构不断营造焦虑,用赤裸裸的危机感,掏空父母兜里的人民币。
2021年央视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中显示,教育培训支出俨然超过了住房支出,成为家庭中最大的开销。
只有当你养了娃,才能深刻体会,一个家庭最大的奢侈品,是那个用金钱供养出来的娃。
千万别算账,一算心就滴血:从出生的尿不湿、奶粉,到上学时期的跳舞、钢琴、编程、语数英培训,再到孩子毕业后的恋爱、结婚、房子、装修、买车……
过来人用血泪史总结出来的规律:
孩子越大,开销越大;碎钞的速度基本和娃的年龄增长成正比。
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的养育成本,在各国占人均GDP的倍数:中国是6.9倍,仅次于韩国7.79倍,位居全球第二。
倍数越高,意味着养育压力越大,生育率往往越低。
还没等到“金子发光”,兜里的“金子先花光”。
面对战斗力这么猛的碎钞机,许多年轻人都望而却步。加上近些年的物价上涨,就业环境不稳定,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已然让这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一降再降。
连自己都快养不起,还谈什么养娃呢?
正如两个美国经济学教授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写到的,“想要给孩子提供最好教育的家庭敏锐地察觉到,高等教育潜在的高额成本,很有可能打消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念头”。
3. 鸡娃是一笔容易亏本的经济账
万物皆可经济学。
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计算“鸡娃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会发现,这大概率是一笔赔钱的买卖。
去年,《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估算,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上海以102.6w的“傲人”成本勇夺第一,北京则以96.9万紧随其后。
这还是按二线城市的普通家庭为标准,用经济实惠型投入来计算,不包括选择读高昂学费的私立学校,请一小时几百块的家教,上几万块培训班的情况下。
在一线城市,哪怕孩子毕业后找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也需要不吃不喝工作近十年才能回本。
且不说,鸡娃是一场持久战,中间的收益周期太长了。还没等来投资回本,孩子买房、买车、结婚、生娃又席卷而来,桩桩件件大事都还等着父母继续掏空积蓄,俯首继续担任孺子牛。
最重要的是,鸡娃这事充满不确定性。鸡娃可能鸡出“牛娃”,也可能鸡出“青蛙”。呕心沥血供养了十几年,考个不入流的大学,出来后找份三四千块的工作,成家立业后还得父母资助,是大多数孩子最终的归宿。
更让人心塞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市场淘汰。
苦读10年书,却换不来一份工作。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青年失业率高达20.8%,每五个大学毕业生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分分钟育儿收不回成本,还得面对下一代成为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躺平族、摆烂族的苦果,让“倾尽全家所有,托举一人”的家长欲哭无泪。
所以,在看清鸡娃是一笔容易血本无归的投资后,越来越多90后父母也想明白了:与其在鸡娃竞赛中,费心费力费钱费爹妈的互相倾轧,一不小心还把孩子卷坏了。不如放过彼此,顺其自然,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也换得自己多活几年。
4. 新一代父母的理念改变,更看重多元化
有人说,以前疯狂买学区房的家长,跟如今疯狂鸡娃的是一群人;现在佛系带娃的90后,跟未来不鸡娃的家长也必然会是同一拨人。
因为,70后、80后是典型“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人,许多的小镇做题家靠着读书逆天改命,实现了阶级的跨越。所以这一代人成为家长后,养育重点落在了智力对决上,希望通过精养下一代,实现再一次的阶级上升。
但经济学有个理论叫“康波周期”,指的是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个为期50-60年的周期,在一个周期内,经济会经历回升、繁荣、衰退、直至萧条,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而这个周期也明显体现在中国几代人的际遇上。
70后抓住时代的红利,在学历价值的上升期,获得重要岗位,又在经济进入高速回升期时,积累财富,赶上买房热潮,顺路就上了车。所以鸡娃潮出现的这20年,也是这一代人占据社会中坚力量的20年。
但从80后这代人进入社会开始,大环境进入经济下行期,物价飞涨,房价火箭式上升,独生子女的这一代,肩上承担着四个老人的赡养,怀里抱着国家二胎三胎政策“催生”的一双儿女,人生过半时,还面临延迟退休,养老金缩水……80后就像夹心饼干,瞻前顾后,有心鸡娃,但又压力山大。
到了90后,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愈发进入低谷,不是想不想鸡,而是没能力鸡,干脆躺平,选择佛系育儿。
所以,如果说70后鸡娃尚有余力,80后是苟延残喘,那么来到90后、00后当家长的时代,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日新月异,填鸭式教学已然过时;学历贬值,不再等同于光明的未来;阶级固化,靠鸡娃也很难打翻身仗;经历过被鸡的痛苦,不愿孩子重蹈覆辙;人生苦短,过好自己的人生,对孩子的疼爱就是手放开………
从鸡血沸腾到佛系从容,新晋家长的心态变化,既有大环境下的无奈,也有父母观念转变的理性。
新一代鸡娃:佛系育儿,做好“自己”
鸡娃的本质,是父母焦虑之心无处安放后的内卷。
10年后,不是鸡娃现象消失,而是随着内卷的浓雾逐渐散去,现代鸡娃手法,更讲究张弛有度:抓大放小、心态轻松地当一名"懒"家长,把劲用在刀刃上。
越来越多家长把“培训成长”回归“陪伴成长”。
养育孩子,不再是如履薄冰,瞻前顾后,而是不随大流,拒绝焦虑,随遇而安。
毕竟,未来的后工业化时代,越来越注重创新和个性,标准化的人才不再出众。与其在内卷中,把孩子塑造成流水线上一模一样的“产物”,不如“让孩子做自己”。
与其一味鸡孩子的成绩,不如打开他看世界的方式,教会他想事情的思维,赋予他更多不可替代的品质和能力。与其打鸡血,不如吃“维生素”,德育体美劳多方位发展,身心健康摆第一位。
人生很长,世界很大,成功的定义不是只有一种。
最好的鸡娃,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自主和发展空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提供适宜的资源和机会支持他的成长。让孩子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