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渣男都爱聊电影,片单却跑不出豆瓣前50(组图)
为什么叫好的电影不叫座?
在《沙丘》、《奥本海默》这样类型的电影放映厅里,总有人在问:
“你看懂了吗?这其实是……”
放映结束,也会有人滔滔不绝、好为人师。
张艺谋?土!陈凯歌?都是他爸的功劳!戈达尔、特吕弗、小津安二郎才是艺术标签……
电影《芭比》台词截图
此刻,我只想化身王妈:谁问你了真的是!!!
电影《芭比》截图
好为人师这点,在电影话题尤为突出。似乎每个ken都有心中“不看不够ken”的经典榜单,并伴随一句“我x这你都没看过”。
但聊来聊去,似乎也没跑出“画面确实牛*”“发人深省”“特效绝了”“不够批判”的笼统点评,以及“中国电影完了”的终极结论。
听着挺洋气的吧?嘿但你还真别说,他们的片单,范围都没超过豆瓣前50。
为什么我和男友对电影的评价相差甚远?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豆瓣只有6分?
为什么我在影院全程昏睡的影片,却在国际获奖无数?
是我欣赏水平低?还是世界本就是草台班子?
如果观察当下的放映情况,我们会发现电影其实有很多不同吸引讨论度的方式。
有的电影虽然缺乏视觉奇观,但是故事讲得足够动人,观众仍然愿意在影院和大家感受情感的充盈;
有的电影即使艺术感极强、画面精美,却因为复杂沉闷的故事让观众一头雾水...
当我们去评价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三个基本层面来探讨:知觉、故事和思想。
知觉是观众对电影的“初印象”,每部电影特定的气氛会形成观众特定的知觉感受。比如我们看“漫威”觉得“爽”,看阿彼察邦的电影觉得“困”,看《哪吒之魔童降世》觉得“燃”...电影知觉与观众自己的感受强力粘合,这也是观影结束后大家给电影打分最重要的依据。
电影《记忆》,内地海报上直接标明“入梦入幻”
再看故事,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讲故事的文明传统,因此我们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虽然电影是现代文明,视听提供了新鲜的表现方式,但大家仍习惯“故事为王”的评价标准。特别是院线电影,故事的成败几乎决定了影片的成败。
豆瓣关于剧作宝典《故事》的高赞评论
如果说基本的电影可以兼顾知觉和故事,那么思想维度则是决定一部电影是平庸还是优秀的重要分水岭。伟大的电影充满哲学思考,充满对世界的洞见。但如果思想浓度过高,则有可能会削弱故事的精彩程度,影响大众观看。如宫崎骏大师的最新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片,电影充满战争隐喻、自传表达,但是铁杆影迷看完也愣在原地,茫然不解。
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海报
如果观察豆瓣高分电影《阿甘正传》《霸王别姬》《我不是药神》无疑都兼顾了知觉、故事和思想,经典永流传,实现了口碑与艺术价值的双丰收。
因此,电影三个层面的“平衡”和“侧重”是重要的电影抉择,否则就会出现“叫好不叫座”或“大卖也大骂”的情况。
但是,纵观当下!
除了主流的电影评价体系外,电影早已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宣发、营销、短视频、评分网站等等…电影的衍生讨论活跃在各类跨媒介的平台上。
因此,电影现象以及相关的文化潮流也是值得我们关注与讨论的。
2023年上映的《芭比》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粉色飓风,《芭比》通过广告打造视觉爆点,不断细分用户、定制芭比体验,掀起了跨界营销的“时尚icon”,电影《芭比》与品牌的联名多达一百多个,覆盖了衣、食、住、行、娱乐等各大领域。从而突破了芭比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和时尚消费周期,“Barbiecore”美学风格到现在仍在延续。
电影《芭比》剧照 来自豆瓣
2023年暑期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卷起了短视频平台与电影跨界联动的古诗国潮,刹那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唤起了青年到中年、不同群体之间强烈的的情感共鸣。这些历史人物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特辑”中再次复活,也带动了诗意互动体验展等新型文化体验项目的创新,人文历史细小的诗意星辰再次熠熠生辉。
图源“北京碟影传媒”的微博
再看今年的跨年档,《一闪一闪亮星星》的下雪观影场、《年会不能停!》的啤酒观影场,影院中诸多的特殊场次正在悄然改变大家的消费体验,影院也成为更加综合性的生活社交体验场所。
图源《一闪一闪亮星星》和《年会不能停!》官方微博
这也是为什么豆瓣评分看似不高的电影却依然能获得高票房、为什么有些小众电影变成“档期黑马”的原因——因为电影与社会生活、大众娱乐方式息息相关。
“豆瓣评分”“艺术风格”“国际获奖”“讨论热潮”“票房”等等......这些都只是电影的不同“侧面”,但是电影从来都不属于“一家之言”,电影属于更大的生态。
回归到电影本身,电影当然是关于“讲故事”的艺术,但绝不仅如此,视觉表达同样是电影的核心内容。有时你聪明的小脑瓜关注到的一些细节,能够帮助你提前理解和“”剧透”情节!
服化道暗藏玄机
在我们 “文以载道”的文艺传统下,电影的美术设计似乎常遭忽略。
但是,服化道绝不仅是“奇迹暖暖”式的美丽装饰!有时反而能触及更深的电影真相!
电影《可怜的东西》海报
以2023年上映的电影《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为例,该片在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妆发设计、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等重要奖项。
如果说电影故事的怪诞与诡异让你看得一头雾水,不妨试着从美术中寻找人物的真相。
影片中,服装的材料、质感、色彩、样式是贝拉成长状态的视觉外化。
重生前的贝拉:厚重的黑色短发,层叠的蓝色宫廷服饰,片片紧扣的褶皱,浓郁而厚重的蓝色将贝拉囚禁,无疑象征了丈夫对贝拉的精神与身体控制。
电影《可怜的东西》截图
“新造的人”:维多利亚时代服装的夸张廓形,尤其是1890年期间短暂流行过的巨大的泡泡袖,搭配一条单薄的裤子,上重下轻、赤脚行动的贝拉是新生儿的初始状态。
上身体现了上层社会的精致与华丽,下身保留了婴儿时期的童趣与原始。
她和片中被嫁接的其它生物一样,人造人的复杂与矛盾,在服装中悄然显性。
电影《可怜的东西》截图
寻找自我的贝拉:在贝拉踏上“寻我之旅”的过程中,贝拉的服饰、发型充分与周围空间环境发生有机作用,层层叠叠的褶皱宛若上层社会的繁文缛节,服化的递进直观地表现了贝拉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如何揭开虚伪的社会面纱。
电影《可怜的东西》截图
当她短暂回到曾经的丈夫身旁,丈夫以及宫殿的秩序又为她重新套上繁琐的衣装。
此时,贝拉的着装与建筑是高度统一的材质与色彩,她与寂寥阴森的宫殿融为一体,宣告着这个宫殿对人性的吞没。
电影《可怜的东西》截图
直到最后一刻,贝拉终于身着轻便简约的服装,在自己的花园里静谧享受时光。
服化色彩、质感的高度统一告诉我们,贝拉,终于得以真正“成人”。
电影《可怜的东西》截图
《可怜的东西》以怪诞的美学设计斩获国际大奖,其视觉表现彰显了艺术家的美学想象力,具有时尚价值。
除了“服化”外,道具更是电影对观众打的“一记响指”。
比如《盗梦空间》中,旋转的陀螺仿佛梦境的开关,既是电影故事的视觉标点,又将电影的余味无限拉长,提供了开放的想象空间。
电影《盗梦空间》剧照
《阿甘正传》中,一片羽毛穿越街巷,跨越时间,带着观众进入悠扬的故事世界。奔跑的阿甘就像这只羽毛,轻盈地在世界飞舞——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羽毛是阿甘精神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举重若轻的化身。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盆栽是杀手生命的绿洲,最终由玛蒂尔达带去更加广阔的土壤,野蛮生长。盆栽是二人情感的晶体,由此成为电影重要的视觉图腾。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剧照
可见,如果电影仅仅停留在聊议题的、讲故事,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大打折扣了,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充分延展了“无须言明”的写意部分,具有非常有趣的解读空间。
颜色=情绪
色彩,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第一印象。
大面积的色块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比如能够促进消费的红黄配色、能够减少食欲的蓝色等,色彩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电影世界中也是如此,色彩不仅是艺术风格的一部分,也可以参与重要的叙事环节。
红色:《辛德勒名单》中,红色是黑白的奥斯维辛中一抹人性的希望,色彩的强烈对比更加强化了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霸王别姬》中,大面积的红色将程蝶衣包裹起来,表现他内心涌动的复杂情感;
电影《霸王别姬》剧照
再如万玛才旦《气球》、张艺谋《红高粱》中红色与生命的强关联;
《气球》《红高粱》海报
蓝色:李沧东的《燃烧》大面积的蓝色笼罩燃烧仓房的天空,凸显了主人公虚无的生命感受;
电影《燃烧》剧照
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中,蓝色是海洋的颜色,同时也是海豚主观视角的家园色彩;
电影《碧海蓝天》剧照
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更是将色彩用到了极致,《蓝》《白》《红》三部曲将色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留下了不同的哲学意境。
电影《蓝》《白》《红》海报
黑白:2023年上映的《奥本海默》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以黑白双重色彩呈现奥本海默经历的视角变化。黑白镜头从政客斯特劳斯的视角出发,表现原子弹使用后奥本海默的遭遇;彩色则是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呈现了他内心的斗争。
电影《奥本海默》 截图
开场,彩色画面与黑白画面分别标注了Fission和Fusion:
Fission,裂变,是原子弹爆炸的原理;
Fusion,聚变,是氢弹爆炸的原理。
彩色画面内,奥本海默的人生是鲜活的,他却成为科学的殉道者,直至毁灭;
黑白画面内,政治发挥黑色力量,反派政客也成了牺牲品。
黑白两色交织进行,主客视角交叉叙述,历史事件就像雨滴落下的涟漪,奥本海默的记忆和情感产生多重连锁反应,最终共聚、爆裂。导演诺兰通过色彩爆发了人物传记片独特的魅力,在历史与个体的共振中重新讨论这一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电影《奥本海默》 剧照
《可怜的东西》中,影片前1/4部分均采用黑白色,当贝拉选择踏上旅程后,画面骤变华丽的彩色。
色彩,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化。
对贝拉来说,黑白色的时间是她活在“God”掌控下的婴儿时期,而彩色的段落才是她开始探索生命的自我时间,色彩迸发的时刻,也是贝拉生命激情绽放的瞬间。
电影《可怜的东西》 截图
《沙丘2》中,导演呈现了“杰地主星”竞技场精彩的黑白打斗。
丹尼斯·维伦纽瓦是一个擅长塑造气氛的导演,他在专访中提到“我想要一种看起来很陌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黑白画面”。
黑白,不是猎奇的影调处理,而与哈克南家族的特殊属性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与自然脱节的世界,哈克南族的星球是失色的,黑白巧妙地传递出他们如何感知自己生活的现实、他们主观视角下的世界状态,从而产生了黑白竞技场面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电影《沙丘2》剧照
在本届奥斯卡大热作品中,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色彩的对比来推进叙事。
可见,电影色彩不仅止步于视觉吸引力的效果,也巧妙地参与了“讲故事”的过程,成为我们与电影对话的重要入口。
电影,是世界的一扇窗口,我们可以将电影放在更大的文化现象中来观察,尊重个人的感性与理性,拥抱所有的跨越与融合,重新观看电影、发现电影、爱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