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缺乏生产炮弹的火药,赖中国不给它出口棉花?两者有啥关系?(组图)
2021年因为所谓“强制劳动”的虚假谣言,产自新疆的棉花和相关产品遭到一些国际行业组织和跨国企业的抵制,直到今天部分西方国家还在抵制新疆棉花,甚至在力度上更甚以往。
3年过去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随着俄乌战事加紧,欧洲送往乌克兰战场的“库存”炮弹数量逐渐见底,新炮弹产能又提不上去,乌克兰炮弹供应开始跟不上需求,快给泽连斯基和他的欧洲盟友们愁死了。
▲乌军称目前俄乌战场上,俄军的炮火密度是乌军的6倍,乌克兰的炮弹严重短缺
按照法媒的说法,欧洲产不出足够的炮弹支援乌克兰,似乎还得怨中国。
一般制作一枚炮弹大致需要四个重要部分,分别是钢/铜壳、弹头、火药和引信,问题就出在其中的火药上。
在“乌克兰国际援助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我们意识到必须正视某些材料的短缺,尤其是火药。”
根据欧洲专家分析,这次造成欧洲火药短缺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就是欧洲的火药生产厂商数量实在太少了,实际产能难以短时间提上去;其二则是中国在几个月前停止向其供应作为火药关键原料之一的特殊棉花。
问题来了,缺乏用于生产炮弹的火药,欧洲国家怎么就赖上中国不出口棉花了?
火药和棉花有什么关系?
火药,更准确点说是黑火药,最早诞生于中国,是古代道家炼丹师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基本就是按照我们熟知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方,即硝、硫磺、木炭按照1:2:3的比例进行配置。
这种黑火药在13世纪传入欧洲,发展成为火炮和火枪的发射药,在19世纪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火炸药。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火药配方
不过黑火药有很多缺点,容易受潮(易失效),撞击和摩擦感度大(易走火和炸膛)、威力小(打不远)、残渣多(每打一发都要清理)、烟雾大(影响观瞄),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新型火药来代替它。
其次,黑火药爆炸威力不够,爆速较慢,产生的威力有限。因此,人们针对黑火药的研究和创新几乎就没有停过。
▲黑火药爆速太慢,而且烟雾很大
真正让火药和棉花产生联系的是瑞士的一名化学家舍恩拜。
1845年,舍恩拜正在家中做实验,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瓶,他急忙之中,顺手拿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擦拭桌子上的混合酸。
事后他将那围裙挂到火炉边烤干,不料这围裙“噗”地一声烧了起来,瞬间就烧得一干二净,几乎没有一点烟雾和灰尘。
舍恩拜看到这个奇特现象后灵光乍闪,赶紧回到实验室,不断重复了这个因失误而发生的“事故”。
经过多次实验,舍恩拜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棉布围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与硫酸及硝酸的混合液接触,被硝化成了硝酸纤维,他将其命名为“火棉”。
▲硝化棉
谁也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失误”发现了应用广泛的硝化纤维,也就是硝化棉的诞生。
相比黑火药,硝化棉燃烧充分、不留残渣、威力更强,但是硝化棉的化学稳定性较差,常温下能缓慢分解并放热,超过40℃时就分解自燃,曾多次引发爆炸事故。
1884年,法国化学家维埃里将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加入适量凡士林作稳定剂,使之成为胶质,再压成片状,切成条状干燥硬化,便制成了第一种“无烟火药”。
▲“溶解+塑形”处理之后的硝化纤维,也叫“溶塑火药”
无烟火药是枪炮理想的发射药,由于只含硝化棉一种成分,所以也叫“单基药”,常用于中小口径的武器。
▲没有无烟火药,就没有马克沁机枪
无论是之后的硝化甘油火药双基药还是硝基胍火药三基药,硝化棉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主要成分之一,而这些火药作为发射药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军事装备中,从小手枪、步枪小口径武器,到舰炮、坦克主炮等大口径装备。
只要是战争中你能想到发射什么到空中再把敌人打爆的场景,几乎都会有硝化棉的身影。
▲子弹中的硝化火药
中国的硝化棉产业
硝化棉含氮量不同,用途也有所区别。主要用于制造无烟火药以及其他烈性爆炸药物的硝化棉含氮量相对较高,一般在12.4%~13.0%左右,一般称为火棉。
而常含氮量低的则一般称之为胶棉,根据其含氮量的不同用途可进一步细分:含氮量在10.7%-11.2%时,主要用于塑料行业制造赛璐珞;含氮量 11.2%-11.7%,主要用于制造底片、眼镜架以及玩具等;再高点主要用于制造喷漆、人造革等工业产品,用途极其广泛。
因此在现代工业中,硝化棉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欧洲没有足够的火药造炮弹要怪中国,就是因为硝化棉产量最高的不是别的国家,正是中国。
从全球范围内看,硝化棉行业产能高度集中。仅仅中国一个国家的硝化棉的产量,就达到了世界硝化棉总产量的70%左右。
国内最大的硝化棉生产企业则是中国北化股份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北化股份每年生产了全国近一半的硝化棉,同时是全球最大的硝化棉供给商,当之无愧的硝化棉行业巨头。
▲北化股份还是红双喜乒乓球独家原料供应商
不仅是硝化棉最大的生产国,中国也是当之无愧的硝化棉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
中国硝化棉每年的出口量几乎都在2万吨左右上下浮动,进口量每年仅百吨左右。
而在中国硝化棉主要出口国家中,美国、越南和法国分别位列中硝化棉出口量前三的位置。
▲2022年中国硝化棉出口目的地
这下就不难理解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抱怨了。
对于法国而言,如果中国暂停向法国出口硝化棉,那么对于法国国内硝化棉的下游产业无疑将是一个沉重打击。
仅从军工火药制造产业而言,目前欧洲能生产火药的主要是欧洲含能材料公司(Eurenco)以及德国硝化集团(Nitrochemie),但这两家公司的硝化棉进口依赖程度都较高。如果中国停止供应硝化棉,那么势必会段时间内导致欧洲无法向乌克兰支持足够的炮弹。
因此也有人夸张称,如果中国不出口硝化棉,那么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冲突根本持续不了多少时间,因为过不了多久就发现根本没有炮弹可以打了。
目前硝化棉有两大主要原料,分别是采用棉短绒制成的精制棉以及木浆粕,木浆粕的成本要高于精制棉,因此主要以精制棉作原料。
而中国能够硝化棉产业保持领先地位,与国内完善的棉花产业链以及相匹配的工业实力密切相关。
说到棉花,相信大家就都熟悉了。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就十分重视棉花生产,历来把棉花摆在经济作物第一位,采取一系列鼓励棉花生产的经济技术措施。在各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中,棉花种植面积一度占比30%之多。
这也让中国如今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年产量达到了680多万吨。
中国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同时棉花也是中国产业链最长、商品化率极高的大宗农产品,其商品率高达95%以上。
除此之外,中国还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中国每年生产的棉花都不够自己用,还要从国外进口200多万吨棉花。
在棉花方面的天赋,中国可以说拉满了。
▲冷知识:人民币也是用棉花做的
在中国棉花版图中,新疆占据着其中至关重要的一块。
据统计,在1949年,新疆棉花产量只占全国的1%,到了2012年,新疆棉花产量占比超过50%,在此后几年的时间里继续升高,到了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棉花产量的87%。
可以说没有新疆棉花,就没有中国棉花。
大概三年前欧洲国家抵制新疆棉花时,也没有想到会在三年后的今天被中国棉花反制。
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战略物资?
可以用来制作火药和各种工业制品,棉花被视作战略物资也就可以理解了。但事实上,生活中还有很多似乎不那么起眼的东西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比如糖。
对人类而言,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约有70%依靠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热量维持。当人们缺糖时,轻则头晕眼花,重则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以认识到糖的重要性,但在战争期或紧急状态下,糖可以说是救命稻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军口粮共有A、B、C、D、K等种类,为了保证士兵能够尽快的恢复能量,每类口粮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糖类。
▲二战时期的美军K口粮
如早期只配发给空降兵、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等机动部队K口粮的标准配给除了肉罐头和压缩饼干,主要是一堆糖。
而作为应急时使用的D口粮,则包含了一大块军用巧克力棒,热量极高,方便携带,且比普通巧克力更难融化。
如果要对士兵口粮套餐进行扩充的话,那加糖绝对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1941年9月,美国的军需官就为了满足士兵饮食需求,在C口粮中增加了5块硬糖。
糖类补给不仅能够帮助迅速恢复了士兵消耗的能量,让士兵维持长时间高强度战斗的同时,还能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能够帮助缓解士兵的焦虑、紧张情绪,以更好迎接战斗。
▲现代俄军的口粮,里面糖度更高
因此,糖也被称为糖果子弹,无论美国士兵走到哪里,糖都和枪支、汽油一起被送往哪里,也是唯一一种在1946年前没有被取消配给控制的物资。
二战期间,由于盟军封锁了日本的海上运输,日本岛内物资一度十分紧缺,但是谁也没想到,价格上涨最离谱的不是粮食,而是糖。粮价涨了21倍,而糖的价格却上涨了300多倍,黑市上甚至上涨了700多倍。
足可见,糖在特殊时期对人类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糖或糖浆除了可以生产乙醇用作燃烧弹外,在添加还原剂后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因此在特殊情况下白糖也可以成为制作炸弹的原料。
中国也是知名的产糖大国,自2020年以来,我国每年成品糖产量均在1400万吨以上,在全球常年排名前五。
这其中,号称中国“小甜甜”的广西省,出产了全国近六成的糖,每三勺糖中就有两勺来自广西。
▲广西甘蔗田
随着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中国战略物资的门类也与时俱进,变得丰富起来。
除了糖之外,平日里菜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猪肉也属于战略储备物资,每当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过猛时,政府就会释放中央储备猪肉,来稳定市场价格。
而在战争期间,别说猪肉了,就连猪毛都能成为战略物资。
猪鬃主要指猪脊背部长而硬的毛,在二战期间曾被美国列入战略物资A类,地位几乎等同于军火。猪鬃毛经常被用来清洗和保养武器装备,从油漆兵舰、飞机及各种军用车辆,再到机枪的枪管、大炮的炮筒。如果这些装备日常缺乏保养清洗的话,很容易生锈腐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就是生死攸关的事。
中国猪鬃的加工和出口始于清朝咸丰年间,二战前,世界猪鬃产量最高的是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一度在75%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国民政府和德国的合作中,猪鬃是德国点名需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二战期间,中国接受了苏、美、英等国家不同形式的援助,但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根本没有外汇支付相关的军事援助,只能采取以物换物的方式,利用自己传统出口物资如钨、锑、桐油等物品进行偿还,其中也包括了猪鬃。1938年至1945年间,国民政府共计收购到猪鬃8万多公担。
放在今天,谁会想到,猪毛能换来枪支弹药?
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咱们中国老百姓家养的的猪也是功不可没的。
总的来说,不管战略物资的门类怎么变化,稀缺性总是衡量物资价值的一个主要标准。
对于现在的乌克兰而言,炮弹就是绝对的稀缺物资,可随着俄乌之间这场高强度、长时间的军事冲突持续下去,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什么会成为俄乌两国新的“战略物资”?会不会最后是俄乌两国的人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