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国货之光,以26亿被卖给外企,三年后竟以2.7亿低价被收回(组图)
糖果,对于70、80年代的人来说,是那段纯真岁月的甜蜜回忆。金丝猴,作为那个时代的璀璨明星,曾以20亿销售额和前三的市场占有率,与大白兔奶糖共同书写传奇。
然而,命运多变。2015年,金丝猴以26亿高价被美国好时集团收购,仅三年后,又被以2.7亿低价转给河南御翔。
这一过山车般的经历,让人不禁好奇:昔日的糖果巨头,何以逐渐没落?
今天,我们来揭开金丝猴的神秘面纱,探寻其背后的波折与故事。
01
金丝猴的“前世”
金丝猴奶糖集团的前身是沈丘食品厂。
1979年,在河南省付井镇,一个叫赵启三的被任命为一家濒临倒闭农机修理厂的厂长。
厂子留给他的是112万的债务和需要养家糊口的37名工人。在那个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112万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给企业寻找出路,赵启三带着借来的几百块钱,来到了上海考察市场。
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各种零食点心在上海很受欢迎。民以食为天,大家的日子在慢慢变好,对食品多样化的追求增加了。
再者,河南是农业生产大省,小麦面粉资源丰富,做食品有资源方面的优势。综合这些因素考虑,赵启三决定转型做食品。
于是他把工厂的名字改成了沈丘食品总厂,又重金从上海请来几位有名的糕点师傅,专门做时兴的糕点。
由于产品样式新颖、口味独特,在当地的市场很受欢迎,慢慢他们就打开了当地和周边市场。赵启三的正确决策挽救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厂子,并使它扭亏为盈。
02
金丝猴的“今生”
赵启三凭借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决策,让沈丘食品总厂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可是自己做的产品毕竟都是模仿别人,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1年底,他再一次去到上海寻觅新的商机。
在一场食品展览会上,赵启三被一种奶糖的醇厚口感所吸引。这是上海食品研究所最新研制的产品——枕式奶糖,不但形状好看,口感也好。当时,尽管大白兔奶糖已风靡全国,但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赵启三看到了市场空白,决心打造一款亲民的奶糖品牌。
他斥巨资引进了奶糖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了奶糖的生产。经过精心研发和测试,终于推出了品质上乘的奶糖产品。
赵启三考虑到糖果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孩子,孩子们爱看《西游记》,尤其喜欢孙悟空,便把这款糖果命名为“金丝猴”。
恰逢产品推出的时候是中国农历猴年,猴糖借势猴年,“金丝猴”奶糖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销售额迅速突破两千万大关。
1993年,赵启三在上海收购了上海蓬莱食品厂,并随之注册成立了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
03
金丝猴的崛起
为了将金丝猴做大做强,赵启三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赵启三开始渠道变革,利用大的批发商迅速覆盖了全国的地、县、村、镇市场,产品直铺市场终端。
他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和商店开设专卖区,还结合产品的特点,创新出与婚纱影楼和童装店联合促销的模式,在大城市开金丝猴糖果专卖店。这些举措增加了金丝猴与消费者终端接触点,不但提升了销量,同时也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经销商们甚至把奶糖铺到了药店里面,销量居然很好。因为用药的人常会感到口苦,尤其是喝中药的人,所以用药后吃颗糖解味成了他们的需求,买了药后顺便就买了糖。由此可见金丝猴渠道的强大。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金丝猴在宣传上也围绕“美味、营养”作创意,并在央视连环投放广告,“三粒金丝猴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的广告语也随之深入人心。
渠道优势加上广告效应,使得金丝猴的销售额也随之猛涨,到2001年时营收达到4.6亿元。
因为糖果有淡旺季,对销量的影响很大。为了增加销售额,赵启三又在糖果之外推出休闲零食,这就是定位于中低端市场的“馋嘴猴”。
借助于金丝猴完善的销售渠道,这些产品也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打开了市场。
为了保证产品的口感和品质,2003年起,赵启三开始着手投资布局自己的奶源基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众多奶制产品受到波及,纷纷下架。
金丝猴却因为早年赵启三的远见卓识自建了奶源基地,从而幸免于难。
销售业绩不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在当年达到了营收巅峰,销售额达20亿,市场占有率也排在全国前三。
04
上市计划的落空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逐渐增大,赵启三有了让公司上市的想法。
2008年,金丝猴完成了公司改制,准备上市。一年之后,便有三家投资公司为金丝猴注入了2.4亿元的资金。
2010年,金丝猴更是对外高调宣布,计划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金丝猴的销售额开始下滑。然而金丝猴领导人并没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研发新产品上而是为了上市在盲目扩张。
由于产品缺乏独特性,无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久而久之,金丝猴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逐渐减弱。
面对销售额的下滑,赵启三也给出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都没有起到作用。到2014年时,金丝猴奶糖已经跌出了中国糖果品牌前10强。金丝猴想要上市的希望也变成了泡影。
面对困境,赵启三认为,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金丝猴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如果能将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也许会遇到新发展机会。
此时美国好时集团看中了金丝猴下沉市场的销售渠道。经过协商,最终在2016年好时集团以26亿的价格买下了金丝猴。
原本好时是想借助金丝猴在三、四线渠道促成好时其他产品下沉。但是他们的管理方式遇到了水土不服,业务开展得不顺利,大量的库存让好时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艰难。
自接手金丝猴以来,好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为了减少沉没成本,好时只好将这块烫手的山芋以2.7亿的低价把金丝猴转给了河南御翔集团。
时隔三年,金丝猴又成了中国人的金丝猴,但是时移世易,当年的民族之光,现在已然没落到难觅踪影了。
被外资并购后,一个品牌从家喻户晓到空留回忆,不止金丝猴一个,像北冰洋,美加净等等,都有类似遭遇。
毕竟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他们也只想盈利。
希望金丝猴这样国货品牌的“留洋”经历,能给其他想借助外资来寻求发展的民族品牌以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