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登上澳洲新闻头条!暴瘦50KG,新电影YOLO影响力太大,但澳洲专家有些担忧……(组图)
最近,国内外的华人圈,
一股新的拳击风正在猛刮,
原因是爆火导演贾玲的新电影——
《热辣滚烫》,也叫YOLO。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
一个女生从对自己身材的不自信,
再到学拳击后,
慢慢改变自己的过程。
导演+主演贾玲也真真切切的
暴瘦了50公斤——
换成台词:一袋水泥,那玩意儿老沉了。
今天,贾玲和她的电影
也登上了澳媒头条——
《中国女星为电影减肥50KG》。
文中,作者概述了电影情节,
但是也提到了一些担忧……
1
新电影影响力太大,
贾玲登上澳洲新闻头条
最近,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导演贾玲的新电影《热辣滚烫》可以说是相当火爆。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3月3日14时34分,上映24天的《热辣滚烫》票房突破¥34亿,超过影片《唐人街探案2》(33.97亿),进入中国影史票房前14位。
上个月,好莱坞五大影业之一的索尼影业更是宣布购买发行权。
一时之间,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
今天,这部电影,也登上了澳媒头条。
澳广网3月6日发布了一则关于贾玲和《热辣滚烫》的头条,标题:
《女演员为中国热门电影“热辣滚烫”YOLO减肥50公斤》Actress drops 50kgs for Chinese film hit You Only Live Once
文中,作者讲述了《热辣滚烫》电影在国内火爆的事实。
同时,也讲述了电影导演+主演贾玲为这部电影所做的改变——最主要是外形:减重50公斤。
作者描述:因为这部电影,贾玲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长达一年的时间。
一年之后,她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同时带上了新的作品。
作者写道:“贾玲表示,她的电影更多的是关于‘自爱’和‘体态改变’。”
但在这个方面,作者表示,引发了很多相关的问题——身材焦虑。
作者写道:“网络上流传出一些贾玲减重健身的日常,包括‘动物流’等动作,也在网络上走火。”
“#贾玲减肥50公斤#的话题在微博的浏览量也超过了8亿。”
“长达一年的低碳、高蛋白+间歇性节食以及高强度的训练,让她的体重从105kg下降到了55公斤。”
“她鼓舞了大家,国内的报道显示,电影上映后,健身的需求激增。”
2
澳洲专家给好评,
但也有一些担忧
电影热议加上新热潮出现的同时,文章写道,澳洲和各地的专家表达了担忧:不当减肥。
《热辣滚烫》改变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主角叫做杜乐莹。
她是一名过度肥胖的女性,在生活一塌糊涂的时候,遇到并爱上了拳击教练,然后成功减重。
新南威尔士大学专家的王潘(音译,Wang Pan)认为,这部电影对女性的影响很大。
王博士说,这部电影上映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学习拳击这项传统上属于男性的运动。
据报道,参加力量训练的女性也越来越多。
“很多年轻女性对自己的身材感到焦虑,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貌不太满意,导致缺乏自信。”
“她们渴望改变,希望被重新定义。《热辣滚烫》的出现表达出了她们内心的诉求,也激励她们做出改变。”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这个电影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不全都是积极的。
文中写到,电影也因为过度强调减肥和自我成就的联系备受批评。
有国内网友表示:“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我妈一边夸贾玲减肥很厉害,一边说我减肥不够狠。”
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的社会工作教授李亚文博士(音译,Li Yawen)说,类似《热辣滚烫》的电影,可能会让大家对身材更加焦虑。
“这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年轻女性认为自己超重、自卑或采取不健康的减肥行为。”
3
对电影和减肥的误解
这篇澳媒的头条文章,讲述了电影,也提到了对减肥担忧。
关于这部电影和减肥的关系,也一度成为热议。
贾玲曾多次表示,不希望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减肥”的电影。
但电影上映以后,它和减肥几乎没有分开过,热搜上也经常出现两者的话题。
日本原版电影没有以肥胖来塑造主角,贾玲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曾经有这样的经历。
不管是国内还是澳洲,一个身材不那么主流的“胖女孩”,遭受的辜负和歧视,让大家觉得相当自然。
贾玲刚进入娱乐圈时,是一个比较符合大众审美的女孩,近几年,她的身材出现了改变,也因此,催生了很多“身材梗”——调侃她是一个“胖子”。
而这,正是社会各界对于肥胖人士同时存在的偏见。
澳洲有大量的肥胖人士,2017-18年度的调查显示,每4名2-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1人(25%)超重或肥胖。
每3名成年人中就有2人(67%)超重或肥胖,其中36%超重但不肥胖,31%肥胖。
2021年,在21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澳洲15岁以上人口的超重或肥胖比例高居第9位。
他们中,有多少人会遭遇各种歧视或者偏见?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影响到健康,适当的改变饮食习惯,会让自己更加有活力,但是,正如专家所说,不要采取不健康的减肥方式。
贾玲登上澳媒头条,似乎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她和新电影的出现,对社会和人心的剖析,让人眼前一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审美。
它的英文名——只活一次,或许正是电影想要传达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