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块,狂卖2亿!北京最“土”特产,干翻网红店(组图)
如今在小红书上,吃过一次宫门口馒头,才算真正来过北京。
现在人来北京,基本的流程是:去雍和宫烧个香,在吴裕泰排队买冰淇淋,接着就是再去宫门口蹲个馒头。
现在宫门口已经从一个馒头店,晋升成为旅游景点了。
年轻的旅游特种兵,在网上看了大量的测评视频,宫门口就是绕道排队也要去的新景点。
甚至有的人,一天两顿宫门口安排上。
馒头+老字号,两个听起来是中老年的标签,很容易让年轻人敬而远之。
没想到,一个老字号能晋升网红打卡点,年轻人绕道排队也要去,年入2亿,排队架势可以比肩喜茶,宫门口的确有点本事。
原本是大爷大妈的饱腹口粮,怎么活成了年轻人的白月光?
一个街边店,
竟火成送礼”硬通货“
要说快餐,哪里都不缺自己的地头蛇。但要说馒头,能上得了台面的却是寥寥无几。
毕竟在人们心里,馒头太过于平常,只能算芸芸国民小吃的一种,市面上的馒头大差不差,自然是有品类无品牌。
但宫门口,却硬是从馒头这个品类里,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宫门口馒头,又有一个别称:北京人自己的“欧包店”。
因为说是馒头,但里面卖的不是一般的白面实心馒头,也不同于沪上生煎,而是重新定义过的夹馅点心。
除了馒头,其他花样也是真不少。
豆包、面包、花卷、黄米凉糕……样数多达十几种,东西南北大杂烩,无论哪个地方的人,来了保准都没法空手离开。
无意之中,宫门口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爆款公式。
但这还仅是能让人买,要想让顾客心甘情愿排队的答案是:一个老字号,却把网红店的精髓拿捏了。
首先是名字足够霸气。
宫门口人如其名,让人乍一听还以为是故宫,连产品也是。红豆卷要加个前缀:贝勒,坚果卷也是状元前缀,吃到嘴里都有尊贵感。
虽然宫门口的确不在故宫门口,但门店数量依旧不算太多,全国上下总共不到百家店铺。
这也是为什么,宫门口的门前,排队是常事,尤其是过年前后,时有顾客排大长队。
有人说,这是宫门口在搞饥饿营销,刀哥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宫门口的一种态度:专业。
宫门口馒头创始人店总经理陈秀梅曾在采访时说,“我们有嘉庆年间1806年宫廷面点的传承手艺,我们家先辈在嘉庆年间做了一生的御厨。在告老还乡后就一直做宫廷面点养家糊口,世代传承。”
客户虽然不是真的宫中人,但拿出做宫廷面点的态度,也难怪会火成吃播抢着测评的单品。
有热心的宫门人,梳理了馒头健康饮食图鉴,将所有馒头糕点都做了卡路里的计算。
有北京出差的阿姨吐槽,给同事带过一次,从此就“被迫”开启了代购之路。
大学生也难逃宫门口的“无差别攻击”。有人说,自己的舍友为了热上宫门口馒头,还要特意早起,比考试还上心。
还有人干脆把它当起了下午茶,毕竟馒头里满满当当的馅料:紫薯、板栗、花生、红枣、葡萄干、红芸豆、蜜饯、红豆......
喜欢的人多了,也养活了一批馒头代购。
最疯狂的,一个8000粉丝的小红书代购,月发货量抵得上一个店铺的月外卖量。
有的代购,还推出了真空邮寄业务,哪怕运费都快比馒头贵了,也有广东人愿意买单。
最难抢的莫过于网红单品贝勒红豆卷,动辄卖空,抢不抢得上,全看当天后厨心情。
用一个朴实无华的馒头,宫门口狠狠给网红店们上了一课。
北京人的“欧包”,
为何养活无数山寨店?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吃馒头是一件只有回到父母家里才会干的事。
一个人打拼在外,很难有精力自己蒸馒头,而去了面点店,又会被其他各种小吃如包子、饺子等吸引,很难去买馒头。
而且,在外面买馒头,好不好吃,有没有料,概率堪比买盲盒。
但在宫门口面前,一切都不是问题。
自打2000年开店,它就一直在走平价、亲民路线。
因为物美价廉,购买最多是平均年纪45岁以上的北京大爷大妈,深入打进中老年圈子。
但多年以后,这个宝藏小吃彻底藏不住了,有人说,只有宫门口,成功打破年轻人与老年人代沟。
在小红书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火爆:哪个宫门口最正宗?
一个牌子火了,自然就有不少人跟风模仿,宫门口招牌相当多,关于如何打假山寨店的攻略也是层出不穷。
要说什么店永远不会有假,那就是创始人店,一水的黑底黄字招牌,全名就叫宫门口馒头铺创始人店。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宫门口馒头的创始人,是个山东人。
一直以来,在馒头界,山东的戗面馒头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山东人也对馒头做法颇有心得,把干面揉到发酵的面团里,吸收发面里的一部分水分,就是“戗面”。
2000年,创始人来北京闯荡,夫妻两人一起开了家馒头店。在保留山东戗面馒头的优势上,又推出了烤馒头,相比戗面馒头有一股奶香味,当时很多人没见过这样的馒头,很快征服了不少老北京。
但能长久拿下北京人,还是诚意够足。
宫门口用料主打“见缝插针”,堪比俄罗斯大列巴。
贝勒红豆卷,一咬开,红豆、板栗、核桃……好几种馅料层层叠叠,用料仿佛不要钱。
“馅料足”,是人们评价宫门口时用到最多的词,有人说,5元一个贝勒红豆卷,得到的却不亚于30元的原麦山丘的快乐。
北京人吃惯了,自然就成了宫门口的忠实用户。
但老北京人认账,不代表所有人买账。
不少老字号,因为产品很久不创新,跟不上年轻人口味等,即使曾经再风靡,后面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20多年的老字号,宫门口自然也躲不过一个问题:怎么让年轻人感冒?
毕竟,很多年轻人对馒头并没有偏好,于是,跟年轻人挂钩,就成了宫门口的主要目的。
为了匹配打工人的需求,宫门口与时俱进研发了一套下午茶套餐——红栗来袭,两个贝勒红豆卷+两个豆栗黄馍46.8元。
比动辄四五十元的欧包更有性价比,口感和逼格又完全不输。而且跟一般的碳水炸弹比起来,宫门口还有一个令年轻人欲罢不能的理由:
因为饱腹感过强,每种产品的卡路里都有节制,对于正在减脂的健身人来说,“简直就是控糖碳水。”
在培养年轻人的偏好上,宫门口早就悟到了,这些年,它不紧不慢推出了不少爆款产品,一切都在向年轻人更近一步。
比如玉米面菜团子,一口脆爽的酸菜粉条馅,有人形容直接秒杀7-11的虾仁菜团。
素排骨芽菜团子,甜咸结合,连不爱吃面食的人都想尝试。
还有之前说过的贝勒红豆卷,更是早已成了全网复刻的网红单品。
现在复古国风猛烈,不少品牌都费尽心思跟国风搭边,而宫门口,光看招牌颜值,轻轻松松就成为年轻人打卡点。
这么些年,宫门口从未变过风格和定位,但说它不变也并非如此,毕竟怎么看也不过时。
又老又年轻,至于上一个这么干的,还是吴裕泰。
宫门口能红,靠的不仅是蹭中产!
早在2014年,就有人在知乎上突发奇想: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卖馒头?
当时的人还仅是畅想,没想到几年后,就有人用身体力行给出了答案。
如今,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杀入宫门口腹地。
在新中式风的撩拨下,网红馒头是越来越多。最“嚣张”的时候,在一个县城,走两步都能见到网红馒头面点店。
与其说是新中式,不如说是专为中产打造。一个馒头,光看外表像欧包,像甜点,就是不像馒头。
在风口下,不少人也跟风下场学做花式馒头,逼格是有了,价格也上去了,一个馒头就卖32元,自称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主食”。
有人兴致勃勃开店,结果2个月就关门了,亏几万几十万的更是大有人在。有人统计,一年就倒闭了上百家店。
这期间,只有宫门口岿然不动。不走网红风,不卖营销,为何还没倒下?
其实,馒头是流量密码固然不假,但不代表可以随便滥用,说白了,不能挂着羊头卖狗肉。
很多新中式同行,恨不得通过各种法子彰显身价,打包袋都要和大牌对标,每个馒头都要单独纸袋包装,甚至还搞联名。
做法也完全偏离了馒头。什么火就往里面塞什么,金枪鱼、抹茶、芝士、可可.......又像三明治,又像汉堡,最后是个四不像。
某个快餐品牌,前几年也盯上了网红馒头,发明出21元的古法呛面馒头,很快被网友骂上热搜。
“这馒头是镶过金吗?”、“再好吃也不值得这个价。”
这其实也是很多新中式馒头的窘境。说到底,馒头在大部分国人的认知里,价格是有天花板的。就算做出再多的花活,终究是个馒头而已。
生搬硬套再多的网红手段,吃到嘴里还是熟悉的五毛口感,不仅年轻人不买账,反而还会成为笑料。
而反观宫门口却很聪明,虽然逼格上很高调,但价格却从来都很低调:
2块一个的烤馒头,3块一个的麻酱糖花卷,5元一个的贝勒红豆卷。
价格已经足够低了,馅料却是远超乎价格的“反骨”。10块钱就能吃饱,说是穷鬼街边店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宫门口还做了不少堪称“叛逆”的举动。
同行馒头越来越贵,它却很少涨价,把钱省下来,都用在满满的料里,让顾客感受到诚意。
当同行大举扩张,它却相当谨慎,这些年来主要阵地依然在北京,只开出30多家创始人店,心甘情愿“困”在当地。
即使很多其他城市的人,隔空被它“馋哭”,无奈只能找北京代购。
它也不爱打广告,给人的感觉甚至有点:佛系。
神奇的是,佛了这么多年,很多人还是对它念念不忘,甚至成了心里的白月光。
不被人们遗忘的老字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功夫到位。
从宫门口可以看出,不是新中式馒头“收割”不动年轻人了,名不副实的网红套路才是。
追风口的同时,更要接地气。老字号不怕困于当地,保命牌永远只有一条:
真诚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