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澳洲对华认知严重不足,与中国脱钩不切实际(组图)
本文译自Pearls&Irritations,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前澳洲驻华外交官,悉尼大学客座教授Jocelyn Chey在Pearls & Irritations网站上发表题为《赞成与反对:澳洲对华认知严重不足》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澳中双边关系中存在的摩擦和问题,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所有人。与中国脱钩是个不切实际的选项,而澳洲需要尽快解决对华认知不足的问题。
全文如下:
“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在必须分歧的地方保持分歧,以国家利益为重”是Albanese政府所信奉的简洁公式,并希望将其运用到澳中关系的各个方面。
它的简洁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们考虑如何把它运用到这个或那个问题上时,很快就会发现它难以实施。
这个公式本身需要评估,细节也需要清楚地说明。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因为中国不会衰落,也不会消失,我们双边关系中仍然存在的摩擦和问题,正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所有人。
虽然一些人建议在经济和技术上与中国脱钩,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贸易和投资多样化始终是个好主意,但没有任何其他经济体能够完全取代中国。我们必须找到与所有邻国,包括与中国和睦相处的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题为《超越主流媒体》的系列文章就描述了澳中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问题和机遇。
Marina Zhang从8月28日开始发文概述中国制度逻辑的复杂性。9月Haiqing Yu就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撰文,表示在该领域存在合作机会。
而Shi Xue Dou和Chris Cook则指出,由于澳洲的反华安全法规,这种交流存在风险。
9月还有几位撰稿人对两国关系进行了反思,他们是Colin Mackerras、Marilyn Lake、Percy Allan和Jingdong Yuan。
10月,John Barclay就自己新出版的,关于与中国进行教育和图书馆交流的书撰写了文章。
Meg Hart评论了电影世界中的政治宣传和真相,还有一些人对中国和新兴的世界新秩序进行了反思,包括Kerry Brown、Yun Jiang、Gary Sigley和我。
(图片来源:网络)
此前,我去北京参加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澳洲研究中心举行的一次会议。11月,我发文反思了中国是如何看待澳洲的。
Michael Keane则深入探讨了人文学科在中国发展规划中的地位。Richard Hu讲述了澳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双边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孙皖宁报告了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在苏州举办的,关于性别与身份的双边研讨会,并强调了这种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同样在11月,一些撰稿人讨论了两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进行合作的潜力。
(图片来源:网络)
Marina Zhang解释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Wei Li讨论了合作解决气候问题的好处,Nicholas Jose描述了与大陆和香港建立文化联系的重要性。
在11月和12月发表的《超越主流媒体》系列文章的另一个主题中,Merriden Varrall讨论了对中国外交政策推动因素的常见误解。
Mobo Gao谴责了媒体涉华报道的偏见问题,Minran Liu则分析了媒体对于澳洲对华政策的影响。
12月,Jane Golley撰写了一篇关于近期澳洲对华认识能力下降的文章。而最后这一篇可能是整个系列中最重要的一篇。
(图片来源:网络)
所有撰稿人都概述了双边关系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国对澳洲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毫无疑问,鼓励教授和研究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培养一批在政府、商界和贸易领域工作的专家从未如此重要。
几十年来,有关在中小学和大学教授亚洲语言和建立亚洲研究中心的报告和建议堆满了政府部门的架子,但只是放在那里积灰而已。
《超越主流媒体》系列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不足,应该被广泛阅读,并牢记其中的政策含义。
*本文作者Jocelyn Chey是悉尼大学客座教授,西悉尼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她曾在中国和香港担任外交职务。她还是澳洲勋章(AM)获得者和澳洲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研究员。
本文译自Pearls&Irritations,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