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在家尿尿,该站着还是坐着”,这场20万人在线撕X太新奇了…(组图)
第一次在热搜上见到大家因为尿尿姿势掐架。
起因,是一个小伙子在群聊里提问:
“你们有没有被女朋友逼着在家坐下小便?”
话音刚落,群里就闹开了。
有人红着脖子说自己“宁死不屈”,有人觉得无所谓,还有人沉默着打出一串“……”来表达自己的无语。
@三联生活周刊 找到了这个提问的小伙子,他说和女友同居后,慢慢开始产生了“马桶使用危机”。
女友要求他坐下小便,他觉得自己被冒犯到了。
“这是一件关乎男性尊严的事!男的就应该站着尿尿!自古以来天经地义,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尤其,他是家中独子,他和爸爸作为家里的三分之二,一直都是站着尿,没人说他们做得不对。
小伙和女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拿出“公共卫生间里都设有小便池,说明男人就该站着尿”的论点来说服女友。
结果,被女友一句“你们家也是公共卫生间吗?”噎了回去。
无独有偶,山东一位姑娘,也在网上痛斥老公:
“每次上厕所都不掀马桶圈!”
她爱人站着小便时,尿渍总会溅到马桶圈上。
等她上厕所时,老是会蹭到身上。
一开始,她老公在她的念叨下方便完还记得清理,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再念就当作没听到。
姑娘也烦,于是闭嘴,每次上厕所前自己擦一遍。
那天,她又一次去厕所,没有留意到马桶圈上的尿渍,直接坐下,结果屁股腿上都沾上了尿渍。
一瞬间,姑娘恶心得直接怒了。
气冲冲地跑到老公面前一顿质问:
“就不能擦干净再出来吗?稍微动动手就能方便两个人的事情,你为什么就是不做?”
老公没觉得自己错,反而说姑娘矫情事多,反过来指责她:
“你自己怎么不能擦?这点小事至于吗?”
两个人你来我往,她老公越吵越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冲到卫生间把马桶砸了,路过客厅把在屋里充电的电动车也踹倒了……
姑娘心头涌起一阵无力感,默默在夜里流泪。
评论区也分成了两拨,将近20万人,吵得脸红脖子粗。
支持坐尿的一派拿出各种论文截图,试图从科学、卫生等多重角度证明男性坐着小便有多少好处。
反方则是高举“尊严最大,士可杀不可辱”的大旗,认为站尿男性尊严才能不倒。
吵来吵去,没吵出个结果,反而上升到了挑动男女对立、媒体故意打压男权的程度了……
但一些女性的发声,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我老公刷视频看到站着尿尿滋生细菌特别多,就改了,我的意思是,有心者不用教。”
“我说了我老公,让他知道站着尿对我不好,有细菌,我容易得妇科病,他就坐着尿了。”
还有位男士,坦言道: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这是对自己伴侣的尊重和爱护。”
尤其是三联采访的那个小伙子的后续。
他说第一次尝试坐下尿尿时,忽然感觉到:
“这有什么啊?之前的坚持和愤怒好像都没有什么意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一个卫生问题,不会给我造成什么损失。”
是啊,把如厕方式上升到男性尊严、男女平权,算个什么事儿?
抛弃性别成见,身份成见,这本质上就是个卫生常识,有什么可吵的?
可现在网上有股很不好的风气,就是揪住别人的一两句话,一两个态度,一两个观点,上纲上线,动辄给人扣帽子。
不久前有件事,一个外卖小哥送餐途中不小心撞上辆红色保时捷。
车漆被刮出了好几道划痕,保险杠被剐蹭,他伤得也不轻,下巴和身上的血直往地上滴。
小哥被认定全责,修车要好几万。
流出的视频里,他顾不得擦去血迹,小心地赔笑说自己会负责:
“我刚上班还没攒到钱,你这车我一下子赔不起,能不能分期?”
车主是个小姐姐,感受到小哥的紧张和害怕后,多次表示不用他赔偿。
发现小哥受伤后,还想给他医药费,让他赶紧去医院。
撞车的没逃避责任,没耍赖,而是想办法想弥补自己的错误。
百万豪车被撞坏,车主没愤怒,没叫嚣,比起心疼车,更心疼初闯社会的年轻人的不易。
穷有信,富且仁,善意和理解双向奔赴,挺美好的一件事,在看客眼里变了味。
“社会就是被这些假装善良的人惯坏的,以后骑手都不看车了,反正能被原谅。”
“就应该让他赔,开豪车又怎样?就得遵守交通规则。”
“外卖员怕车主反悔还录视频证据。”
说出这些话的人,戾气未免太大了点。
稍有看不顺眼的,就不依不饶,被反驳了,就开始闭着眼上价值,上高度。
非得把“一般问题”、“非原则问题”当成重大原则问题去审视,处理,甚至还要上升到民族、国家和政治立场上去,非得争出个绝对化的结果才满意。
最典型的,是早前那个著名的“甜咸豆腐脑”之争。
一个网友发帖说自己无法接受咸豆腐脑,只吃得下甜的。
在“咸党”眼里,这简直触犯了天条。
十几万的跟帖,甜咸两派打得水火不容。
还有人线下约架,誓死要分个高低对错。
一路看下来,只觉得是腌蛋坛子碰石头——咸得蛋疼。
都是食物,怎么吃不是吃?
南北习惯差异、地方口味差异的问题,何来对错之分呢。
一时间感觉穿越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身上:
“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
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想起之前在媒体人@老雾 那看到的一张图。
普通人的日常,无非就五个部分。
占比最大的情感生活,无所谓是非,也没必要计较对错。
“爱了就是爱了,踹了就是踹了,一切行为都被赋予了颠覆性解读。
谁非要在这讲文明立规矩,那就是找抽。”
其次是习惯偏好,更无黑白可论。
“你爱吃甜,他爱吃咸,那爱吃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强迫对方纠正某种习惯,生活指定鸡飞狗跳。”
位列第三的价值认知,最容易引发纠纷。
可人成长路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建立起的价值体系自然不一样。
比方说网上撕逼撕得最猛的几场恶战:
西瓜心心、草莓尖尖、匹萨内馅没把第一口给女朋友吃,就是不够爱。
年轻人拜佛上香,想求个好前程,就被怼“去寺院上香就是躺平不想奋斗了,又是垮掉的一代”。
上海巨鹿路的万圣节cos出圈后,“数典忘祖,中国人要文化自信、抵制洋节”的声音轰轰烈烈。
连端午问候说“快乐”还是“安康”都能吵半天。
越是受教育程度低,见识面窄,层次低的人,越爱给人和事分门别类,然后规定每一类人、每一件事都得照规章办。
男的只能干这事,女的只能干那事,成年人应该怎样,小孩应该怎样,某件事应该怎样……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和不知所谓的规矩越来越多。
花时间和这样的人掰扯,等同于浪费生命,该远离就早点远离吧。
排在第四的日常规范,比如红灯停绿灯行,遛狗牵绳,不要高空抛物等等生活常识,能在这些事情上跟你争对错、赌气的,拉黑吧。
最后一条,是道德和法律的红线。
做人不能没底线,踩过法律前面就是监狱,是非黑白最清晰的一条,在这块顶牛抬杠,非恶即坏。
咱们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就围绕着前四条。
那些膈应生活的细节,争论不休的分歧,回归常识和情感,其实都很好解决。
倒不如把心态调成松弛模式,放过自己,放下事情。
心态顺了,生活也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