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的人会成功么?美国富豪资助学生辍学去创业,结果太震撼了!(组图)
前两天刷某书,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帖子。
一位初中老师上课时没收了学生的小册子,发现这个孩子居然在校内偷偷开了家“配送店”,甚至还有模有样地搞起了VIP,花费10元就能成为尊皇VIP,畅享终身免费跑腿服务!
办理VIP的贵宾还可以参加抽奖服务,5毛钱就能在“农村区”抽奖,体验一把单车变摩托的快乐。
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宏伟的“商业蓝图”,评论区乐开了花:有让老师快把本子还回去别辜负这个商业奇才的;有跟帖分享自家娃商业规划的;也有在线报名办理至尊VIP试图节省外卖费用的,看得我快笑晕过去。
有家长表示:虽然感觉不务正业,但时代变了,乖乖念书的孩子也没啥大出息,说不定这娃创业能大展宏图!
但也有家长发出质疑:小小年纪就学会钻空子、给同学放贷、说不定还雇佣了小打手催债,怎么能叫商业头脑?这明明是校园黑恶势力的萌芽!小孩子乖乖读书就好了!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热门的讨论:现在的孩子,读书还有用么?
· 支持者认为读书是孩子的责任,当今社会没有文凭寸步难行;
· 反对者认为维分数论只会埋没孩子的天赋,现在职业那么多,倒不如早早进入社会大展拳脚。
不上学的人会成功么?我不知道。但美国亿万富翁彼得·蒂尔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为此他推出了一项计划——从2011年开始,由他出钱每年资助部分高中或大学生辍学去创业,看看这群孩子能过得怎么样。
13年过去,这群选择辍学的孩子各有发展。如果你们家孩子也成天嚷嚷着不想学习,那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一定有所收获。
「20 Under 20」
亿万富翁的教育实验
谈到这个教育实验,就不得不提它的发起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
在美国硅谷,蒂尔的名字无人不知,作为知名电子支付公司Paypal的创始人,他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每天的日常就是去挖掘那些尚不为人知,具备投资潜力的项目。
蒂尔
比如2004年,蒂尔就给哈佛大学一位大二学生投资了50W美元,这笔资金成就了如今的社交巨头“Facebook”。除此之外,LinkedIn、Airbnb和SpaceX也都是他的投资作品。
和大量名校精英打交道后,蒂尔发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缺陷:美国大学并没有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社会技能,不仅如此,大学间的派系之争还在阻碍技术创新、学生们背着巨额贷款读书,最后啥都没学到,被高等教育害惨了!
为了证明美国大学教育的局限性,蒂尔在2011年创立了名为“20 under 20”的教育实验。
项目每年会挑选20位20岁以下选择辍学的孩子,每人给到10万美元(约71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同时邀请各领域投资人、科学家提供全套指导与资源帮助,看看两年后他们成就如何,是不是比在大学读书要更成功。
后来年龄上限和录取人数都有所提升,项目改名为“Thiel Fellowship”
对于这一项目,《纽约时报》评价它是“当今最不寻常的实验之一”。
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的评价则针锋相对“这是近十年来最错误的慈善项目,它正在通过贿赂的方式引导学生抛弃学校教育。”
美国网络杂志Slate的主编更是直言,这一项目正在消解孩子们的求知欲,开始一心一意专注在赚钱和发家致富上了。
但不论社会评论如何,蒂尔从未改变自己的想法,“大学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并不只有读完大学才能获得职业和人生的成功”毕竟如果人人都需要先从大学毕业后才能创业的话,就不会有微软和脸书这两家公司了。
也正是如此,Thiel Fellowship项目的官网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Some ideas cant wait.”(有些想法不能等待)
当初辍学的那群孩子
后来怎么样了?
从2011年实施至今,当初辍学的那群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2013年,Thiel Fellowship项目运行的第三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做过回访,当时64个入选并辍学的孩子,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出了2本书、发布了30款App软件、创办了67家企业、还拿到了5500万美元的投资。
而到了2023年,彭博社报道这一项目已经招募了271位参与者,诞生出11家“独角兽”级公司,所有项目和公司的总价值超过了数千亿美元。
271位学生,2710万美元,孵化出11家独角兽,这效率着实令人震惊!
彭博社相关报道
那这些辍学的孩子具体都干了啥呢?
2011年的首届学员中,从普林斯顿辍学的加拿大女孩Eden Full创立了一个帮助肯尼亚人获得清洁能源与水资源的太阳能项目SunSaluter。
这一项目允许当地人以极低的成本搭建一个太阳能追踪系统,在产电量提升30%的同时,每天还能提供至少4升的饮用水,极大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SunSaluter已经在18个国家投入使用,Eden Full也因此连续3年获评“福布斯能源及工业30岁以下30人”,项目本身也多次获得从联合国到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科技发明与气候环保奖项。
Eden Full
2013年,第三期学员中的Austin Russel年仅17岁,刚刚入读斯坦福应用物理学一星期,受到Thiel的鼓舞,毅然决定退学,投身到自动驾驶领域,专注于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技术公司Luminar的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Austin踩中了风口,2020年Luminar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估值飙升到85亿美元,Austin也以25岁的年纪成为全球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Austin Russel
2014级学员Lucy Guo则是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辍学,与合伙人在2016年共同创立了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通过数据标记与模型训练,Scale AI现在正为Airbnb,Instacart和Block等公司提供服务,公司估值超过70亿美元。
Lucy Guo
除此之外,还有从滑铁卢大学辍学、开发加密货币、联合创立以太坊的虚拟货币神童Vitalik Buterin。
Vitalik Buterin
还有出生印度最贫困地区,从小就泡在市井里的Ritesh Agarwal。19岁辍学后打入印度酒店行业,于2012 年立项Oravel项目,为用户提供房间酒店预订服务;随后更是创立了印度最大的连锁酒店品牌OYO Rooms,总融资金额超过420亿元。
Ritesh Agarwal
还有来自荷兰的环保少年Boyan Slat,在19岁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The Ocean Cleanup”,旨在开发从海洋中去除塑料的技术。他也因此获得了挪威国际海事的青年企业家奖。
截至2019年底,Boyan的团队清理的海洋面积相当于有1.4万个足球场那么大。
为了能更高效地保护水面环境,团队还研发出了完全由太阳能驱动的全自动塑料垃圾截留船 Interceptor,这艘船每天可以收集河道上多达50吨的垃圾,相当于每天就能回收100万个漂流在水面的塑料瓶!
当然,Thiel Fellowship项目里也有着中国孩子的身影。
2013级学员中,就有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国女孩——陈心怡,她也是Thiel Fellowship项目的首位中国获奖者。
这位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专业的女孩对辍学有着自己的理解,“比起辍学,我更觉得这是一个加长版的Gap Year,我在项目结束后可能还会继续我的学业。这里有世界级的企业家做我的导师、有才华横溢的同龄人帮衬、还有基金会的慷慨资助,非常适合用来积累实战经验,了解硬件产业的知识。”
陈心怡进入Thiel Fellowship,靠的是一个名为Helios的智能机器人项目,旨在解决超远程异地沟通问题。但经过这段创业期的探索后,她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市场还没有准备好,直到现在还是个很冷的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觅,陈心怡最后加入一家位于北京、专注计算机视觉研发的科技公司,希望能在视觉的算法上获得提升。而她这么做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创业期间,发现机器人视觉识别是当时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未来大有可为。
陈心怡,二排右三女孩
我们的孩子,应该辍学么?
看到这里,不少读者可能会感叹这个项目也太美好了,孩子们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事实真的如此么?
首先,不得不提Thiel Fellowship极低的录取率。
以2022年为例,哈佛、耶鲁、宾大、MIT这4所顶尖名校的录取率分别是3.13%、4.46%、4.43%和3.96%,而Thiel Fellowship的录取率更低,仅在1%-2%间徘徊,比进哈佛还要难!
极低的录取率意味着每一位进入该项目的孩子都是精挑细选,所有履历不出色、项目容易失败、能力不达标的孩子,在筛选阶段就都被剔除了!
光是翻看第一届学员的名单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24位学员里有23位都来自美国名校,比如有3个来自哈佛、5个来自耶鲁、6个来自MIT等。
“名校学生”+“丰富的创业/工作经验”+“良好的家庭背景(学术/资金)”组成了入选学员的整体画像。
以首届学员中的Laura Deming为例,在她12岁时,父母为了女儿能和研究衰老的分子生物学家一起做项目,全家从美国搬到了新西兰;在她14岁时,为了女儿能去MIT学习,一家人又举家搬迁到了波士顿,试问普通家庭能有这样的财力支持么?
Laura Deming
第二,辍学创业模式并不适合每个精英,更别说普通孩子。
相关报道显示,仅2011-2016年,Thiel Fellowship的学员中就有近十分之一的孩子选择终止项目,回归校园。
学员David Luan就曾因为项目权重不高,得不到团队重视,缺少资金,选择回到耶鲁大学继续AI知识的学习。回归校园的他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还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David还是最近大火的OpenAI联合创始人。
学员John Marbach则是对创业投资圈水土不服,“硅谷没有属于未成年人的交际空间”,所以毅然离开项目,返回学校。
还有华裔少年Andrew Hsu,退出项目后在华盛顿大学拿到了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三个学位,创下该校三学位毕业最年轻毕业生的记录。
就连财力、智力、人力都挤进前列的学霸们都不一定能在创业期间站稳脚跟,普通孩子如果头脑一热,放弃学业提前进入职场,那就是对自己极大的不负责任。
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为了反抗应试教育,在高考时故意考0分的云南学生——吉剑。
吉剑的数学非常不错,但英语却极其差劲,怎么都学不进去。为此,他质疑起了当时的高考制度:唯分数论的考试,只会埋没人才!
反抗就要付诸行动,在语文高考卷上他将姓名和考号写到卷子内部,作文部分也文不对题,全在抒发自己对教育制度的不满;英语考卷上则是写了满满当当的中文“我英语不行,只喜欢数学”;数学试卷则是写满了微积分的内容,去展示自己的天赋。
特立独行的举止让吉剑“一战成名”,全国媒体争相报道,他也成了反抗应试教育的“先锋”。
只是命运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高分分数出来后,吉剑语文0分,总分仅168分,上大学是不可能了。
读不了大学,自然没有学位证,这让吉剑的求职路碰壁无数——没想到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东西,如今无比重要。走投无路的他干起体力活:在工地搬砖、在餐馆洗盘子、在大街上发传单...曾经志在远方的少年,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
吉剑说自己那几年毫无尊严,活得像狗一样。
受够了生活的苦难,他决定要边工作边学习,学经营、学管理、背单词、开网店、所有可以让自己进步的东西,他都准备学。
幸运的是,那几年恰好线上消费兴起,吉剑的网店生意兴隆,财富自由的同时他还娶到了心爱的姑娘,有了可爱的女儿。
因为不读书,导致学历不够的遗憾,吉剑靠着幸运与努力用自己的青春和尊严追回来了,但这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他本没必要去走。
就像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里的黑来拉夫一样,因为厌倦学习,觉得读书太苦,觉得打工会更自由轻松,14的他早早就进了社会。
可真正到了流水线里,这群孩子才发现打工不仅无聊,更是劳累与危险的代名词。工厂里不准说话,只有生产线咣当咣当的声音,这里的工人每天不断地重复劳动,跟传送带上的机器没两样,枯燥乏味、没有未来。
没有学历与技能的人,想在社会上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体力,但低门槛的流水线从不缺少工人,流水线没工人了可以再招、可以自动化,但人没了收入,第二的早饭都成了问题。
常常能听到孩子抱怨,说读书好苦,每天起那么早,做那么多题,上那么多课,很晚才睡觉,自己不想学了。
但上学就真的苦么?辍学就真的能变得自由与轻松么?只有没有选择的人生才最苦!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愿每个选择继续读书的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刻,都能感谢现在坚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