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海人,在香港12年,曾跟殡仪馆上下楼,比鬼更可怕的是没钱(组图)
本文转载自真实人物采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我叫小颖,33岁上海人,现在是一名香港永居居民。
在香港,我找到了我所热爱并愿意为之付诸一生的事业;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最重要的,还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他就是我的先生。有欢笑、有泪水,一段段闪光的回忆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要问我为什么不远万里跑到香港,并与这个奇妙的地方结下不解之缘?别急,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我和父亲)
我来香港已经12年了,也经常会想念上海,因为上海始终是自己的家乡。但其实在去香港之前,上海也是我曾经很想逃离的城市。
我在八岁以前可以说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家庭条件越来越差,再加上父母关系不是特别好,所以我来香港前的生活是一段不怎么快乐的少年时光。
(我和母亲)
我从小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勤奋刻苦的人,但高三的那段时间里,家里的情况非常复杂,我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学习。
于是,我在高考中失利了,还没来得及收拾悲伤的心情,就去了一所上海本地的211大学。
在我21岁来香港之前,家里的条件不是特别好,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逼仄的房子里,自己没有独立的空间。
(大二时和同学们在一起)
或许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就是导致我后来特别热衷于房地产行业的原因之一,因为从小就十分梦想着能够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空间。
后来,大学毕业临近,大家找工作的找工作、深造的深造,我当时的条件是能够保本校的研究生,但我还是希望能够考到另外一座城市,于是就参加了考研,结果发挥的不算理想,所以最后选择了香港。
刚来香港时,我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压力,所以来这里没多久,我就开始了身兼数职的状态。
(大学快毕业时和朋友一起登黄山)
但是有时候能够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教过课、摆过地摊,卖过衣服、围巾、小饰品、文具等等,每天都乐此不疲。
来香港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完全听不懂粤语,满心的倾诉欲没处和人分享。
另外一点让我不适应的是饮食,因为在香港,吃饭时蔬菜特别少,有时候只有肉没有菜,而我是比较喜欢吃蔬菜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吃法挺不习惯的,而且这里物价特别高。没想到的是,麦当劳在这边应该是最便宜的餐厅了。
(香港城市大学和同学们在一起)
香港的旺角有一条叫西洋菜南街的街道,是香港曾经很有名的一条民间表演街道,有很多的民间艺人都会在那里表演。后来我自己也加入了其中,并有了自己的乐队组合。
一开始会接受观众的一些打赏,接一些商演,后来就慢慢变成老师做培训。
因为我本身就是教对外汉语的老师,再加上教乐器,所以后来的几年基本上都是以做这类培训为主。
(顺利从城市大学毕业)
街上表演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十分锻炼胆量。也正是在街上表演时,我邂逅人生的贵人,他是我的学长,现在成了我的先生。
在茫茫人海中,冥冥之中总有一个人在未知的地方等你到来,而你来到这个世间也只是为了遇见他,与他牵手。
他当时看到我在弹琴,就过来和我交谈。详聊之后发现原来是校友,而且他也会乐器,所以后来我们也是一对组合。更巧合的是,他爸爸是香港人,但他的妈妈是上海人。
(这十年间,丈夫也是我演出的好搭档)
因为我也是上海人,相当于我们也算半个老乡,所以相对来说,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没有那么大了。
来香港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就和他结识了,到如今算下来已经11年半了,但是直到这两年才决定结婚。
俗话说,爱是坎坷中的牵手,我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很荣幸最后还是在一起了。
我们现在一起做事业,他和他的家人对我的帮助巨大。尤其是10年前,赶上香港楼市的黄金期,我们一起交易过几次,真正好的爱情是相互成就,我想如果要为我们的爱情做个注解,这段话再合适不过。
(在海南岛拍摄的婚纱照)
香港本地人对内地会有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他们有些思维观念还会停留在内地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哪怕是上海这样的城市,他们也会觉得没有香港方便。
但事实上,这几年内地是飞速发展的,尤其是内地的科技、文化,包括新媒体,还有网络技术发展的都非常快,但香港就普遍要落后很多。
很多支付场景还是要用纸币,数字支付也是这两年才因为疫情的关系开始多了起来。
而且叫外卖的话,可能会很不划算。因为香港没有引进外劳,这里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与之相呼应的,叫外卖的成本也会很高,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堂食。
我觉得香港很多人都有一些比较健康的习惯,例如喜欢煲汤喝,并且大多数人也比较喜欢运动。
(毕业后前些年一直在做老师)
当然喜欢运动,很大程度上也与下面的这一现实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香港的私家车保有量比较少,因为这边的停车费太贵了,加上车位价格高昂,有些车位价格甚至堪比香港某些地段的一套房,所以大部分人需要靠步行和公共交通作为日常的出行方式。
另外,香港的生活成本比较高,住房、饮食和交通这几项是比较明显的。拿租房来说,上海、深圳有些偏一点的地方,可能一两千块还能租到一个单间,但是在香港,最差的房子,也要4到6千左右,而且是单间。
吃饭方面,最基本的快餐店的晚餐,五六十块港币是必要的。交通费也很贵,巴士和地铁都比较夸张,稍微坐远一点,或者是过个海,单程十几元都是很常见的事,比普通的一线城市要高很多。
(这些年有机会也会参加各类演出)
疫情结束后,我考虑进行职业转型,一方面是教培行业不景气,另一方面,也算是圆了儿时的梦想。
在有了多年房产买家经验后,如今将身份转变为了卖家。也以卖方视角在这一领域中积累了很多新的知识。
香港房产交易有一个政策会让内地居民感到难以接受。这个政策就是,内地人在香港买房要交30%的重税,相当于每100万的房子都要交30万的额外税。
就算是刚拿到香港身份证,但没有住满七年的,也要先交30%的税,七年后才能退。
这一政策门槛非常高,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买卖市场不会太热,但暑期租赁市场会非常活跃。
因为今年通关以后,一下子有很多人来到了香港,留学的,或者是一些人才引入等等,这些客源给租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天气炎热,酷暑下带客是常态)
香港是一个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地方,一半的人会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居屋里,一半的人住在商品房或者是私人楼宇里面,最大的差距就是像山顶上那些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豪宅,都是顶级富豪住的。
但是往下看,就是㓥房,甚至是棺材房、笼子房,所谓笼子房,就是指像一个铁笼一样,里面只有一张床的房子,这些还不算,很多人连这些房子也没有,需要睡在马路上以及地下通道里。
我刚来的时候,也体验过㓥房,㓥房指的是那种楼梯房,很旧的地方。把一套完整的房子再重新分割成三四间不等的单间,有一个独卫。
(表哥结婚时摄于上海,一个人在香港也会时常想家)
我记得当时楼下就是殡仪馆和花圈街,那里之前有三个殡仪馆,然后整个街区都是卖花圈、棺材的地方,棺材会放在马路上,很多的灵车也停在下面。
我就住在楼上,然后下面有一些做法事的就在楼下,走出大门,就全都是那些灵车。那个时候真的能感受到一句话,比鬼更可怕的是没钱。
这几年,学生越来越多了,每到像现在这样的暑期旺季,有些业主的要求会非常高,他们需要学生直接支付一整年的租金。
这个情况确实令人蛮头疼的,如果是这种收费方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负担就会更大了。
因为香港正常就是押二付一,现在是押二再付十二,真的非常夸张,如果我碰到这些业主,我也会尽量希望他能够让步。
(遇到超强台风和暴雨,也会照常工作)
但是,可能是供求关系的影响,有些业主态度还是会比较强硬。因为香港的大学普遍宿舍床位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内地学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外租房。
所以,我会给来这边的内地人或者是学生建议,如果有可能的话,和业主多聊一聊,即使是半年付或者是季度付,都会好很多。
因为年付实在是不太合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年付,这种方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破坏的将是整个香港租房市场。
不过因为香港是自由的经济市场,业主本人在收租时,决定权在业主身上,这个没有太多的方法可以限制。
唯一的限制是,目前香港对㓥房出台了一个管制条例,规定两年内不能加租,每过两年可以加租的上限是10%。
香港有700多万人口,贫困人口有100多万,占的比例是很高的,㓥房市场是很多相对贫困人口的选择。
(所在公司是香港大型连锁店,人才济济,颇有挑战)
政府对这类人口,会有一定的保护,另外香港政府提供占比接近总房屋数一半的公屋(类似内地廉租房)和居屋(类似内地经适房),不过等的时间比较长,要轮候,所以在轮候期间,贫困的人就会住在㓥房里。
房产中介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是自由的,属于多劳多得的行业,不会限制一定要坐在店里,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事习惯,毕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常勤劳,也会比较艰辛。
困难也是有的,因为并不是想象中的只要遇到客户就一定会签单,其实失败的次数会比成功的次数要多很多,可能带看或者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是最后也不一定保证签单成功。
可能外人看来,做成一宗交易就可以收到佣金,觉得这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其实每一个能够成交的客户背后,一定是积累了很多的心血,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老客户资源,才会有成交的结果。
(今年和丈夫一起去重庆旅行)
不过也有挺多收获的,因为确实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租房子买房子的,也有来自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很多客户慢慢的都会变得像朋友一样。
我也比较喜欢这种感觉,把客人当朋友,尽可能的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是专业上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有意义。
我不会刻意为了推销一个产品而去推销,更多的是会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希望把客户当做朋友一样,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为他提供一些买房的策略或是计划等等。
这也是未来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希望能做一名房产分析师、规划师这样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销售角色。
未来的愿望就是,家人健康、快乐、和睦,父母年事已高,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了。我希望将来能够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大家一起快乐的生活。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乎起点,而在乎过程,更在乎终点。”
我明白,无论出身如何,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取得好的结果。我会继续努力,让我的家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真实人物采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