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8日 21.4°C-23.7°C
澳元 : 人民币=4.56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吴尊友去世:疫情三年头发“由黑变白”,罹患“癌症之王”(组图)

2023-10-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10月27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讣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作为知名流行病学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公众对吴尊友的熟知主要因为抗击新冠疫情。在疫情三年中,吴尊友出席了多场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多次就疫情发展作出研判,引发广泛关注。

吴尊友去世:疫情三年头发“由黑变白”,罹患“癌症之王”(组图) - 1

“知道他一直在跟癌症抗争,也知道可能很难,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很难受,不能接受这个事实。”10月27日中午,一位吴尊友的生前好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除了新冠疫情外,吴尊友在艾滋病防控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入选“中国慈善家2021年度人物”,入选理由这样写道:他在21世纪初就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控的关键人物,其后几乎从不缺席任何一场传染病防控战役。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以来,他背负着重担,为决策层提供科学参考,为大众科普知识。新冠疫情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期待着和疫情退出公众视线的那一天,彼时当是疫情散去,岁月静好。

“对于一起新的传染病或者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你要把它搞清楚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因为你的付出和劳动,把问题弄清楚了,让这种疾病被认识了,甚至不再发生了,这个时候你又会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任何其他物质享受都没有办法比拟的。”吴尊友曾说。

另据媒体报道,吴尊友是在疫情期间确诊胰腺癌。没想到如今新冠疫情已经远去,而他却因病永远离开了世界。

知名公卫专家

公开资料显示,1963年6月,吴尊友出生于安徽黄山。

1980年,参加高考,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88年,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1989年,通过安徽省防疫站选拔,并在两年后拿到了名额,去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博士学位。

1991年至1992年,吴尊友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5年,博士毕业后,吴尊友回国开始从事公卫的工作——防治艾滋病,在此期间做了一系列的预防及阻断等工作。

1996年,吴尊友与其同事们策划了中国第一个在娱乐场所的防控艾滋病行为干预试点;1997年,首次尝试向社区的吸毒者介绍安全注射方法和发放一次性注射器。同年,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高危人群干预研讨班;1999年,在中国开展防控艾滋病针具交换试点。2005年,吴尊友任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国家疾控中心在艾防中心专家介绍中提到,吴尊友还有多个社会兼职,如联合国亚太区办事处毒品与艾滋病咨询专家、世界银行第九次卫生贷款艾滋病项目咨询专家,兼干预组组长、第三届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流行病学与预防干预组副组长、国务院机关SARS预防咨询专家等。

中国疾控中心提到,吴尊友在预防策略、阻断高危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1、现并报告单采浆献血员中出现艾滋病流行,提出了应急措施建议,避免了很多人因单采浆而感染艾滋病 (Lancet 1995)。随后他在该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这次暴发流行,科学描述了该人群的流行特征(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01);

2、提出检测发现感染者作为艾滋病防治首要策略。艾滋病潜伏期长达8-10年,其传播流行静悄悄,早检查、早发现、早管理,就成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他提出的检测发现感染者策略,已被广泛接受 (Science 2006a; Science 2006b;Lancet 2007);

3、将科学引进高危人群行为干预,预防艾滋病在这些人群中传播以及向其他人群扩散。探索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针对卖淫妇女、吸毒人群、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的干预方法,并作为国家策略纳入《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控制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Lancet 200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2007);

4、大规模推广成熟防治技术,减少新发感染和艾滋病危害。仅在2006年,使全国美沙酮门诊由不到60个增加到了320个,治疗人数从不到5000人增加到4.6万人;抗病毒治疗由2万人增加到3万人。减少了吸毒引发的社会犯罪和巨大资源浪费,延长了艾滋病病人生命,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申请人近年发表SCI收录论文29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4篇。论文他引198次,单篇他引最高33次。影响因子总计超150。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尽管新冠疫情中他被广为人知,但是此前作为疾控专家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吴尊友并不为大众所知。对于公卫工作,他是这样理解的:“做公卫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做得越好,就越不被大家看到。”

疫情三年头发“从黑变白”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吴尊友即参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为公众所熟悉。

作为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科学研判全国及重点地区新冠疫情趋势,也在国家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多次通过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及时宣传新冠疫情及防控知识,阐述新冠肺炎在流行和传播特征方面显著特点。

在三年疫情期间,吴尊友及其带领团队描述了新冠肺炎临床疾病谱、流行病学特征,与“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症比较,阐述新冠肺炎在流行和传播特征方面显著特点等。

据2022年《中国慈善家》杂志报道,在参与疫情调查的工作中,吴尊友必须要做第一个下结论的人,而这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比起身体的劳累,更重的是心理负担——这份工作的责任实在过于重大。用吴尊友的话来形容:假设新冠是一片远未探索完的海域,中国的船要向哪里行驶,需要靠掌舵人来做决定。而吴尊友和疾控卫生系统的专家,就是要为掌舵人提供专业建议的航海士角色。任何研判和预测都有可能出现失误,而对于新冠肺炎这个新出现的、未被完全认知的、随时发生变化的传染病,总结传播规律并做出预测,风险不言而喻。”

在疫情期间,吴尊友的样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头发从黑变白,身体变得日渐消瘦。就此,央视曾提问:回过头来看,你这三年的头发这个白跟压力大有没有关系?

对此,吴尊友回应:应该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压力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

在疫情期间,吴尊友也非常关注我国公卫事业的发展,包括中国公卫人才的培养,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要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让他们有足够知识,有丰富经验,在将来遇到类似的或者新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时候能够冲上去,能够挑大梁。在传染病防控的领域应该后继有人,所以培养人才,有一支有实力的队伍,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吴尊友也在一直坚持人才的培养。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吴尊友指导已毕业博士19人、硕士69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生10人;合作培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的中国博士16人;作为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与UCLA和耶鲁大学合作培养赴美进修(一学年)中国访问学者114人;带教西部进修者64人,短期培训万余人次。还通过项目支持二级、三级培训的受训人员达3万多人。

罹患“癌症之王”

然而,就在吴尊友不断地为我国公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疾病也悄然找上身。在疫情期间,吴尊友被确诊为胰腺癌。

胰腺癌素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五年生存率仅有5%-10%左右,也有很多名人因其失去生命,如 “苹果之父”乔布斯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曼、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明星沈殿霞等。

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刘祥德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胰腺癌很隐蔽,早期诊断率很低,发现时大多已处于中晚期。

2018年9月7日,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全国胰腺疾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作为项目牵头人,发布了“中国胰腺疾病大数据中心”成立以来的首期研究数据。

该研究综合了全国16个省,38家权威三甲医院2017全年及2018年上半年的诊治统计数据。从调查数据看,我国胰腺癌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男女比例为6:4。

从发病部位来看,67%的胰腺癌为胰头癌,胰体尾癌占3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吴文铭教授指出,胰头癌相比其它部位的胰腺癌来说,手术难度更大,术后并发症更高,且85%的患者被诊断出胰腺癌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开腹手术仍是我国胰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占比达77%。

调查发现,60-75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53.2%,45-59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总数的32.4%,即胰腺癌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胰腺癌家族史、吸烟、饮酒都是影响胰腺疾病的重要因素,公众需要引起重视,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对胰腺的损害。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委员吴文铭教授介绍说, 40岁以上,糖尿病的突发患者,不明原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伴腰背痛(排除胃及胆道疾病),短期内体重显著减轻者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另外,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或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者及慢性胰腺炎患者应该引起重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指出,胰腺癌的形成是由于外源性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于胰腺,引起的局部变性细胞出现异常的增生。像长期的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糖尿病、饮酒以及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的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都可以造成胰腺癌的出现。如果家庭当中有成员患有胰腺癌,其直系亲属患胰腺癌的风险则明显的升高。对于胰腺癌强调的是避免致癌因素反复刺激胰腺,同时对胰腺癌高危人群要进行定期的监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o3ryoe
o3ryoe 2023-10-28 回复
可惜了,辛苦了,解脱了,一路走好
刘琛琛琛琛琛
刘琛琛琛琛琛 2023-10-28 回复
压力山大,精神抑郁 其累心累神,难久矣
左煦儿阳
左煦儿阳 2023-10-28 回复
一路走好,真正专家
Chat
Chat 2023-10-28 回复
保护了别人,没有保护好自己
不是叉bs
不是叉bs 2023-10-28 回复
这三年来,操劳过度,辛苦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