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释:为什么听“咀嚼声”能解压?(组图)
一张嘴铺满大半个屏幕,各种美味食物入口,同步发出各式咀嚼声,咯嘣咯嘣、咔嚓咔嚓、吸溜吸溜……
这一系列视频来自某美食创作者,其中,仅一条“吃琥珀糖”的视频点赞就超过60万。网友表示,“戴着耳机听爽歪了”“真是百听不厌”“听着好解压”。
为什么有人爱听咀嚼声?《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咀嚼声”为什么有解压效果
在互联网平台上,这类靠“干饭声”圈粉走红的视频不在少数,它们还形成了单独的分类——“声控美食”。
据了解,这类视频的制作方不惜重金购买专业的收音设备,只为充分展现食物被咀嚼的整个过程。
最热门的“干饭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吃面条、粉条等时的吸嗦声,还有一类是吃冰棒、薯片时发出的爽脆声。
此外,喝饮料的咕咚声,勺子挖冰淇淋的绵绵声,都备受粉丝喜爱。
压力大时播一段,睡前不忘听一段,不仅解压还很助眠。听人吃饭为何会有此“功效”?
1
镜像神经元理论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认为,可以用镜像神经元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对别人的行为作出相似反应,比如看到别人哭了自己会感到伤心,看到别人笑了也会情不自禁地开怀,就像照镜子一样。
镜像神经元是人们产生共情的物质基础之一,那些对声音有特别偏好或对声音较为敏感的人,在咀嚼声中感同身受,想象自己也在享受同款美味,从而获得身心的替代性满足。
2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声控视频中的一些声音,如大口吸溜面条的声音、汩汩升腾的气泡声,都可能引起“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ASMR”。
咀嚼食物、敲击音钵、梳头发……这些重复有序、轻柔平缓的声音,可造成愉悦的刺激感,带来头皮发麻、身体有如电流窜过的感觉。这种特殊的神经兴奋也被称作颅内高潮。
同时,这种反应关闭了大脑中负责紧张和焦虑的部分。一些研究表明,ASMR可能与大脑中的“快乐激素”——多巴胺神经递质有关。
同样的声音也会令人讨厌
听到前文中的几种咀嚼声时,也许你并不会感到放松,反而有些不适,这是因为对声音的感受性因人而异。
同一段咀嚼声,有些人认为有助解压,有些人则感到烦躁。
如果因为讨厌一种声音而导致严重的情绪不良,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那可能就属于恐声症,也叫“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
具体表现为不能容忍某些声音,比如吃饭吧唧嘴、清嗓啧嘴、敲键盘、闹钟响、不锈钢容器刮蹭等。
这些可能别人听起来没什么,甚至感觉不到,但是对于恐声症患者来说,却能“直击灵魂”。
恐声症患者不是简单的对声音敏感,而是对特定声音产生厌恶、暴躁、抓狂或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有时候还会心跳加速、大量出汗、肌肉痉挛。
一些学者认为,恐声症可能和较为敏感的听觉系统有关,或者是神经传递的速度更快,容易对刺激源过度反应。
“自然之声”更适合解压
从缓解压力的角度来看,还是亲近自然更好。越是接近自然的声音,解压效果越好。
《美国科学院院报》曾刊登过一项研究,称“自然之声”如雷雨声、海浪声、溪流声和风声都是解压能手。
其中,流水的声音对唤起积极情绪最有效,鸟鸣声则与减少压力和烦恼相关。
这种声音根据光波的依据光波的谱线图,被划分为不同“颜色”。
1
白噪音
指均匀分布在不同频率(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上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无线电静电,伴随沙沙声。
自然白噪声在人耳可听范围内频谱宽,功率谱密度平坦,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自然、舒适、放松的声音。
听白噪音可以诱发α脑电波,使人保持安静和放松,更易入睡,而且能增强睡眠期的记忆力。
2
粉红噪音
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噪音,低频更多、高频更少,比白噪音低且深,类似于稳定的雨声。
3
棕色噪音
这种噪音也叫做布朗噪音,主要集中于低频段,包含比白色和粉红色噪声更低的频率。这种声音听起来更深,类似奔腾的河流、瀑布或汹涌的海浪。
研究发现,舒缓的自然之声可以减缓脉搏和呼吸速度,降低血压,放松肌肉,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心理学专家提醒,通过“听人吃饭”解压,很难获得精神上的、深层的愉悦,还容易“上瘾”、产生“依赖”。
相较之下,人们在与自然相拥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为持久的治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