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违约,中植系爆雷,中国政府会出手吗?(图)
本文转载自自由亚洲,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近期,中国房企碧桂园没有如期兑付美元债券票息,引市场恐慌。与此同时,中国金控集团"中植系"旗下多家公司也发生爆雷。专家认为,爆雷接踵而至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且中国政府不会出手、也没有能力挽救颓势。
2023年8月11日,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正在北京兴建的一处住宅楼。
又一个恒大?
据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中国规模最大的龙头房企碧桂园日前未能如期支付两笔总面值十亿美元的美元债券票息,引市场恐慌。
虽然碧桂园表示,“仍处在三十天付息宽限期内”,正在“积极优化资金安排”,但市场给出了反应。碧桂园股价本周一在香港股市触底,其美元债价格也应声下跌。
路透社周一报道,碧桂园首次表示,希望延期三年支付九月二日到期的一笔价值将近四十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路透社还有报道说,碧桂园的困境可能会对购房者和金融机构产生寒蝉效应。如果财政支持不能尽快兑现,更多的私营房企将岌岌可危。碧桂园违约后,其他两家中国私营房企——龙湖集团和新城集团虽然发布公告表示运营良好,但其股价也应声下跌。
而过去两年里,数十家中国房地产企业或多或少被爆出违约。此前恒大集团因违约成为了债务危机的风暴眼,但中国政府并未出手相救。而此次碧桂园的债务岌岌可危,中国政府的反应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2023年8月14日,郑州一处住宅区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控股公司标志。(法新社图片)
专家:中国政府不会、也没有能力托底
华盛顿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争议点并非在中国政府是否出手,而是政府“力不从心”。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力不从心了,财政已经枯竭了。”他说:“中国政府现在还在尝试,有没有可能把这些民营企业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所赚到自己手里的钱再吐出来。”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房地产频频爆雷不仅动摇了投资者信心,还引得中国政府的担忧。市场担心碧桂园未能如期兑付债券利息可能会对整个房地产行业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随着经济下行、消费信心萎靡,中国政府对此前收紧的楼市政策多有调整,但外界认为其目标着重于稳增长而非救房企。
旅美经济学者秦伟平则认为,中国政府根本没有打算出手。
“如果经济基本面比较好,只是某一家、或某几家经营出现问题,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去救,哪怕涉案资金达万亿之多。”他说:“但中国问题是哀鸿遍野,不是一家恒大、一家碧桂园、一家中植系,后面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出问题,政府想救也没有能力救。”
中国媒体第一财经上周报道指,碧桂园在违约后,正在着手进行债务重组,随后其十一种在岸债券暂停交易。报道还指,碧桂园目前尚未交付房源约九十万套,且多集中于三、四线城市。
碧桂园官方上周表示,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预计今年上半年将面临巨额亏损。
彭博社报道也指出,今年九月将是碧桂园的另一个偿债高峰,可能要偿还超过九十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
此外,中国房企万达虽然还未传出爆雷事件,但自本月初起,万达内部掀起了反腐浪潮,多名万达高管接受警方调查,包括高级副总裁刘海波。
"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民营金融控股集团“中植系”近期也受房地产拖累,发生爆雷。
据财新网报道,中植集团旗下四大财富管理公司(恒天、新湖、大唐和高晟)发生大面积违约。本次债务危机的核心——中融国际信托因投资房地产失利,保守估计爆雷金额就有三千五百亿元人民币。投资者从8月8日起陆续收到金融产品停止兑付通知,加剧了“中植系”的信用危机。
据澎湃新闻报道,受制于中国政府“住房不炒”的政策,房地产行业贷款渠道受阻,而“中植系”旗下中融信托等公司成为融资新渠道,但合作伙伴却频频爆雷,加剧“中植系”的困境。
但本次“中植系”爆雷的产品集中在定融,单笔投资从三百万至五十亿不等。单笔金额的限制导致受影响最大的都是高净值客户,包括十五万名投资人和近五千家企业。
秦伟平说,中植旗下的产品在追求高回报时必然承担高风险,从道义上来说,中国政府也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去救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损失。他还表示,一旦爆雷成为常态,在中国整体经济遭到重创下,普通人也无法独善其身。
“经济严重下行的情况下,没有资产是安全的。大家辛辛苦苦存的钱,哪怕是在银行里,最后一系列债务危机、金融风暴打下来,银行里的钱是取不到的,银行会破产,买的理财产品更没有抗风险能力。”他说:“就是‘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的感觉。”
近期爆雷事件接踵而至,舆论将其称为中国版“雷曼风暴”。秦伟平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已经爆发。
他说:“只是中国政府可能一直不太愿意承认这点。政府如果宣告已经发生危机,可能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恐慌,不利于它维护社会的管理。”
本文转载自自由亚洲,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