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资350亿元,现在拿不出1.4万元?这家造车新势力成“老赖”,董事长被限制高消费(组图)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董事长SHEN HUI(沈晖)新增一则限制消费令。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申请人为彭某某,涉及仲裁案件,立案时间为2023年4月7日,执行法院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
因执行标的14065元全部未履行,法院认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将公司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老赖)。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限制消费令指出,因威马汽车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该院对威马汽车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威马汽车及公司法定代表人SHEN HUI不得实施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注册资本6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技术设计和研发、销售及售后服务等。
据证券日报6月30日报道,距离宣布全力开展复工复产仅三个月,威马汽车再传不利消息。6月29日,记者从接近公司人士处获悉,在此前缩小工资发放范围后,威马6月份再次停薪。“目前公司只有总监及以上的中高层有工资,其他人均暂停发放工资。”
据不完全统计,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融资最多的车企之一。公开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威马汽车累计完成12轮融资,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投资方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
造车新势力威马“掉队”
曾被称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威马汽车负面消息缠身。
2022年11月份,威马内部通过管理层降薪50%、其他员工降薪30%等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
据每日经济新闻2月底报道,为了自救,威马汽车一直在寻求通过上市途径解决资金难题。今年1月12日,威马汽车方面宣布,将与Apollo出行达成战略并购,上市路径进一步确定。“如果一切顺利,威马汽车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完成港股挂牌。”一位接近威马汽车人士曾告诉记者。
今年2月中旬,由于威马停薪欠薪,导致湖北黄冈工厂两百多名员工进行集体维权。2月17日晚,威马汽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对于相关传言进行了回复和澄清。在该份声明中,威马汽车否认公司财务部门擅自立项,称“根据公司规定,财务部门无权限审批结款千万级项目。”同时,声明还表示,所谓威马汽车离职员工对财务部门发表“公司管理层为自己项目开绿灯”的言论,均为主观臆测。此外,声明还否认了公司智慧停车项目“靠黄牛刷单”,称相关数据长期保留且可追溯。但对于网络上提及的全员停薪留职等问题,威马汽车并未回应。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3月7日,威马汽车通过官方微博发文称,“正在全力开展复工复产。”“截至目前,针对前期因供应链紧张造成部分用户售后不便的情况,威马汽车在政府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已联系生产部门、经销部门、售后备件外包存储配送公司等,紧急调拨相关零配件尽快满足用户需求。全国将有超过100家经销商门店陆续恢复常态化服务,为用户解决各类购车、用车问题。”威马汽车方面表示。
据海南特区报5月中旬报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威马汽车4S店全部关门,车辆问题不断,找不到售后,没有配件,2000余位车主保养维修难。
“年初因为车内空调不制热,检测显示温控器坏了,需要维修。但拖到现在快半年了,依然被告知没有配件。”据证券日报6月30日报道,一位北京朝阳区的威马汽车车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的动力系统故障,电池管理故障在车友群里比比皆是,官方似乎已经切断了沟通渠道。“车买回来以后就算砸手里了。”上述车主如是表示。
新能源车行业竞争白热化
据证券日报报道,记者注意到,一方面是国内新晋的电动车品牌市场份额日创新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品牌普遍遭遇“增收不增利”,距离规模性盈利似乎还很遥远。
对此,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热闹景象是建立在对车企盈利能力严重透支的基础上,中国车市规模和利润均占全球汽车产业三成左右,然而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全球汽车市场这个“蛋糕”中分得的利润却不到5%,与中国车市规模地位不匹配,中国车企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尽管大家现在都在强调要活下来,但面向未来,若中国车企加在一起的利润始终在5%至10%,这并非健康状态。”在管鸣宇看来,羸弱的盈利能力,不仅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更会阻碍车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力。
近期多位业内人士公开放话,汽车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近日在股东大会上指出,企业制胜首先要有核心科技,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在他看来,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至5年。
而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也表示,未来汽车行业淘汰赛将会出现中小企业被兼并的情况。他认为,未来头部车企每年产量达不到500万辆甚至1000万辆将很难立足,“车企会越来越少,也许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5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直言,3-5年后,或将还有60%-70%品牌面临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