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你押金的ofo创始人在纽约卖起咖啡,5家店估值2亿美金…我还真去喝了(组图)
有些人只要还活着
就一直能整活
还记得当年火遍中国的ofo单车吗?
据悉,ofo单车创始人戴威在纽约开起了连锁咖啡店。
去年2月,一家挂着红色雷虹灯招牌的小型咖啡店在纽约市最悠闲社区之一的格拉梅西公园开业。很快,这家名为About Time Coffee(咖啡时光)的咖啡店又在曼哈顿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又开了四家连锁店。
售卖冰镇珍珠咖啡(boba coffee,类似国内的珍珠奶茶),这种咖啡突然在美国TikTok和Instagram上成为了一种潮流。
这不是一家普通的社区咖啡馆,而是一家精通科技的创业公司。并且获得了中国一些大型风投公司的支持。
它的创办者正是ofo创始人戴威。
戴威一直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穿梭,先是在西雅图开了一家充电宝租赁创业公司,然后又在纽约开了一家咖啡连锁店。
尽管ofo倒闭了,但这位企业家再次从信任他的投资者那里获得了资金。
目前为止,About Time已经以2亿美元的估值筹集了1000多万美元资金。
网友炸了:这是要割美国人韭菜还债吗?
相比起星巴克,这家about time咖啡似乎学的是“瑞幸模式”,一杯3—4刀左右。
从小红书评价来看,这家咖啡的口味也十分一般,甚至有人评价“买了四种口味的,全倒掉了,太难喝了”。
但我们不太信小红书的评价,就真的自己去喝了一杯。
About time coffee在纽约现在有五家店,其中我们去的这家就在百老汇大街上,距离时代广场非常近。
总体口味简直就是珍珠奶茶加了一份浓缩意式咖啡。
好喝,但不惊艳。店里购买的人也都是年轻人。
至少从价格表上,看得出来还算便宜。
戴威在美国开咖啡馆也许是另谋出路创业,也许也还抱着一丝继续寻找投资来拯救当年企业的希望。
但是,这种质量的咖啡真的能给戴威带来利润吗?
得知消息的中国网友已经是骂声一片,一边有人“怒吼”着还押金,一边又有人怀疑说“注册用户就能免费喝咖啡,这家咖啡店不会只是他用来洗钱的吧”。
无论戴威的目的是什么,从现在的势头来看,美国咖啡店让他绝地重生的希望,并不很大。
不过,虽然已经彻底失去了国民的信任,戴威还是得到了众多资本的投资,在失信限制高消费的前提下,又整出了新活儿。
站在普罗大众的视角上,戴威最好还是先把欠的押金还上,再去考虑创业盈利。毕竟以失信的身份,即使再次创业,也根本无法施展拳脚。
ofo曾经有多辉煌,
摔得就有多重
2015年5月,第一辆无桩共享单车ofo首次出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
2016年4月,摩拜单车正式在上海上线;
2018年4月,美团收购摩拜;
2018年9月22日,距离2018年结束还剩100天,坚持独立发展的ofo,被曝“北京总部人去楼空”。
曾经,共享经济也有过春天的。
由于搭上了“共享经济”的快车,又恰逢低碳环保理念的推广,当年的ofo曾一度风头无二,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小黄车”的身影,也带动了一众共享单车的创业热潮。
创始人戴威,也因敏锐的商业眼光和颇为神秘的背景,成为了全国皆知的风云人物。
可是,短短两三年的时间,ofo从被人看好的新兴产业,沦落成深陷破产危机,连用户押金都还不起的三无公司,戴威也不复当年,没能挽救公司。
ofo败局的背后,有资本意志的复杂性,也有创始人的个性使然,也有时间窗口的阴差阳错。
在探究这个美国咖啡馆之前,我们先来从一些知情人士视角,看看戴威和ofo的往事。
在小红书平台上,一位曾就读于北大的同学分享了自己作为第一批“种子用户”的经历。
“亲历ofo小黄车从无到有,从北大走向全国甚至全球,从最巅峰滑到谷底,基本上已万劫不复,深夜回想起来还是扼腕。”
这位同学回忆道,最早ofo是出现在北大未名BBS论坛上,看到一则通知,号召大家将自己的自行车共享出来,形成群体,然后所有人一起使用这些共享的自行车。
同学报名后,成为了ofo的第一批用户,一年后它火起来了,得到了终身免费使用ofo的权利。
而这项权利没使用多久,ofo帝国便轰然崩塌了。
同学表示遗憾的同时,通过读书时同学的讲述,以及身边人脉与创始人戴威的直接接触,分析出了一些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不可否认,戴威确实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远见的创始人,良好的家境、高学历和一路顺利的学习生涯,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戴威从小到大确实太过顺遂了,在后来跟阿里、滴滴等资本的协商和接触中,太过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然而家境优越,从小顺风顺水,就读于顶尖学府的戴威,其实并没有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社会经历相对简单,风险意识也不够老道,对即将到来的大潮没有预见性,错失了“下船”的好时机。
戴威带领的团队并没有找到持久盈利的模式,靠持续的烧钱显然是缺乏长期可能的。后来的破产,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营模式方面的原因。
而ofo暴雷,肯定也不完全是创始人的锅。
据北大毕业后于国外就业的校友透露,ofo公司管理非常混乱,监督机制缺失,腐败严重。
一些在国外的工作人员,名为从ofo公司领薪水然后在当地推广共享单车,实则什么都没做,全靠数据造假,却还领着一年60万的薪水。
“ofo欠我的199元押金
什么时候给?”
不少ofo用户表示,ofo客户端显示押金退款预计15个工作日内到账,但根本无法兑现,系统一直显示退款中。
微博网友@zjt93曾经 爆料称,自己尝试了下传说中的“外国人报案”策略,ofo不仅退了押金,还写了一封英文道歉信。
“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新的人设:来自加州,在中国生活了两三年,中文不太好,做事喜欢上纲上线。然后以这个人设为基础,写了一封退款邮件”。
该网友表示自己也只是尝试下。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ofo的退款,还回复了一封英文邮件道歉信。
(ofo道歉信)
此事一出,舆论瞬间发酵,很多网友都对此感到愤怒——
“我退了两个月了,终于等到人工了,告诉我人工没退钱的权限了,让我打人工,人工打不通,现在闹啥呢?”
“我是不是起诉小黄车,他才能给我退钱。”
“小黄车也要破产了吗?还是说对自己国人能拖就拖?”
面对网友们的质问,有媒体联系了ofo的两位公关,一位表示自己刚刚睡醒,还不知道这件事。
2017年,共享单车有多火?
ofo跌落神坛的时候就有多疼。
《2017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单车。
当年融资金额达258亿元,注册用户达到4亿人次,累计服务170亿人次,日最高使用量达到7000万次。
共享单车为绿色出行和解决最后一公里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片来自新华网)
只是,诚如后宫争宠,一步踏错步步错,在资本的宠爱退去后,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烧完钱,找不到投资人和机构接盘,那么不管你是共享什么,都不得不回到如何赚钱这个基础问题上来。
只是,当年能与摩拜一较高下的小黄单车似乎并没有长盛不衰——
相比于摩拜,ofo在鼎盛时期似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投放上,只是大批量的投放背后,单车质量却令用户吐槽不断。
“小黄坏车也太多了!好像只投放不修理似的!”
“每天遇到的小黄,要不就是没链条,要不就是没车座,要不就是被锁……”
“车子过于笨重,急需用时扫码全是坏车,也不知道报修了多久了。”
冬季是共享单车的“淡季”,但显然ofo的寒冬已经与冬季无关。
曾经那一抹充满活力的黄,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片金黄灿烂的“坟场”。
曾经,展现“共享单车坟场”的视频作品《无处安放》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摄影师吴国勇用半年时间,走访20多个城市,拍下了32个共享单车坟场。
厦门同安,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将厦门本岛上的多余共享单车几乎都清理出岛堆放在这里
大风刮过,曾经被人们宝贝的共享单车们,此刻变成了浪费资源,挤占交通的城市垃圾。
共享单车本是初衷很好的一个事物,但同时,在很多企业盈利的背后,没有人愿意为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买单,为盈利及抢占市场不择手段。
在市场和资本的竞争中,只能不停的投放,谁投放的多谁就占领了市场高点,但他们没有想过或者说没有顾忌过,市场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单车投放。
只考虑投放,不考虑回收和管理,任由单车变成城市“小广告”,违规停放被处理后也不情愿承担后果,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这个行业的未来,而是急着套现退场。
其实不管是摩拜还是ofo,抑或其他共享单车品牌,对于用户来说,大把大把的融资数字,扩展到全球多少个国家、城市,单车投放量达到了多少都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扫到的单车是不是能用,我的押金我的钱,最终能不能回到我的手上,这些才是用户使用中最基本的需求。
在爆料假装外国人退回押金的微博用户@zjt93 的微博中已经找不到爆料原博,他的微博中,关于此事只剩一点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如果这个美国人是真的,他获得了相比我更好的待遇,那我肯定也会生气,尤其是这个‘待遇’还是我合理权利的时候。”
“但是即使是处于愤怒的责难,也应该克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是对ofo的做法不满,无论是上它的官博骂也好,还是私信它骂也好,艾特它骂也好,都OK。
不过再怎么骂,也不应该把这些怒火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比如社会风气,比如人民素质、奴性等等。这是我的看法,我就明确这一点”。
(@zjt93 微博节选)
诚如这位网友所说,我们没有必要这件事上升到国民素质和奴性上,那么反之亦然。
曾经我们眼见ofo起高楼,我们眼见它宴宾客。
那些曾经“抛弃你”的同龄人,现在欠你199元押金这样的闹剧还会再次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