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恋童、迷奸、娶养女,可他是个好导演啊”(组图)
最近几天,一则“退圈声明”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
法国顶级女演员阿黛拉·哈内尔宣布退出电影界,以此控诉和抨击业内对性侵犯者不作为和保护行径。
要知道,时年仅34岁的阿黛拉·哈内尔,可谓当今法国最为炽手可热的女演员之一。
还不到30岁时,她就已获得2次法国凯撒电影奖 —— 后者是法国电影的最高荣誉,素有“法国奥斯卡”之称;
之后几年,凭借一部LGBT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阿黛拉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凡是看过她电影的人,无不惊异于她的美貌、极富力量的表演,以及无可辩驳的才华。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豆瓣评分情况)
但实际上,在这部电影之后,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就已经停止了自己的电影工作。
2020年时,因不满于凯撒电影节将奖项颁发给深陷性侵女童丑闻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阿黛拉曾经愤而离席,高呼“羞耻啊,羞耻!”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在银幕上。
而此次的退圈宣言中,她不仅继续将矛头直指波兰斯基,还控诉了近期被13名女性指控性骚扰的法国男演员热拉尔·德帕迪约,以及正在接受性侵犯调查的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主席多米尼克·布托纳特。
尽管在#MeToo运动之后,法国电影业已经曝光数起备受瞩目的性侵案例,但阿黛拉直言道:“他们(法国电影业)联手保护这些人,唯一让他们烦恼的是受害者发出的声音太大了,他们希望我们默默死去。”
她认为,是业内掌权者抢先“取消”了法国的MeToo运动,“你有钱、有权力和荣耀,但你不能容许我作为目击者存在。所以,我将你们从我的世界‘取消’”。
阿黛尔的退圈,让无数人痛惜,也揭开了一段国际电影圈的陈年疮疤。
凭借《唐人街》、《钢琴家》、《罗斯玛丽的婴儿》 等多部杰作,罗曼·波兰斯基绝对可以跻身当今艺术成就最高的导演梯队,但他于1977年犯下的性侵罪行,也堪称电影界最臭名昭著的案件之一,以至于漫长的40余载过去,波兰斯基目前仍然是美国司法系统的在逃通缉犯。
1978年,罗曼·波兰斯基在美国洛杉矶被判定犯有强奸罪,受害者萨曼莎·盖默当时喝下了波兰斯基提供的药物和香槟后昏昏沉沉,性侵发生时,她仅有13岁。
据萨曼莎·盖默称:“我说过自己不想要发生关系,也提出要回家,我进行了一些反抗,我很害怕。”而波兰斯基对此置若罔闻。直到开车载萨曼莎回家时,才一再交代不准把刚才发生的一切告诉任何人。
所幸,萨曼莎的母亲在得知女儿遭遇之后选择立即报警,波兰斯基于次日晚上被逮捕,并被指控5项罪名,等待他的是50年监禁。
而在仅仅被监禁42天后,他利用法国和波兰双重公民身份,在法庭宣判前夜逃往法国巴黎。
之后波兰斯基不止免于被引渡到美国,后续的“流亡生涯”也多少延续着其在美国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 ——
他的职业生涯蓬勃发展,继续导演了不少佳作,2002年凭借《钢琴家》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个人生活上,他身边美女如云,还与法国女演员伊曼纽尔·赛格纳结婚,育有两个孩子。
由于作为导演的波兰斯基的巨大才华和艺术天分,多年来,电影圈内外人士都淡化了作为强奸犯的波兰斯基的罪行的严重程度。
恰恰相反,人们越来越将他视为美国司法系统的可怜受害者,仿佛强硬而偏执的美国司法系统正在随时准备把他抓起来拖进监狱。
2008 年的纪录片《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 ,正是对这种感受的呈现和强化 ——
在这部影片中,女性导演玛丽娜·泽诺维奇甚至辩称,在波兰斯基已经认罪的1977年强奸案中,法官和检察官事实上存在不当的法律行为,这无疑是在明示波兰斯基的无辜。
不过,纵观这位导演的整个职业生涯,与“被通缉和被渴望的”片名相对、也更适合形容波兰斯基处境的词汇,或许是“被袒护和被包庇的”。
2009年的一场风波,大概能直接反映出,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站在波兰斯基这一边。
这一年,76 岁的波兰斯基在前往瑞士领取苏黎世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时,被瑞士警方应美国要求逮捕,差点被引渡回美国,此事直接引发了艺术界、法国乃至波兰政界的极大愤怒 ——
当时,包括著名导演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和香港导演王家卫;著名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蒂尔达·斯文顿和莫妮卡·贝鲁奇在内的100多名电影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公开声援波兰斯基,称波兰斯基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其在瑞士被捕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主办方的苏黎世电影也宣布因为波兰斯基被捕,所以整个颁奖典礼无限期延后;瑞士电影编导协会则直接称这件事让瑞士在国际上颜面尽失。
此事更是直接引发了一系列国际外交事件:连欧洲的多位政治要员也出面为波兰斯基做辩护,法国文化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公开谴责瑞士逮捕波兰斯基一事,形容该事件“显示了美国令人惧怕的一面”,并表示他已得到法国时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授意。
法国外长库什内则敦促瑞士尽快让波兰斯基保释,称他已与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联手去和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交涉,内容是“要求瑞士释放波兰斯基,并寻求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下令特赦。”
与此同时,波兰总统卡钦斯也表示希望直接和美方商讨此事。
由于法国、波兰两国的持续施压,波兰斯基仅坐了10个月牢就被释放, 消息传来,法国文化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这样评价道:“瑞士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理智”。
经过政界和文艺界的多方斡旋,在获奖2年后,波兰斯基还是在苏黎世电影节上领到了那个“终身成就奖”。在舞台上高举奖杯的波兰斯基,发表了一番讲演:“迟到总比不到好”,还公然对当时对自己照顾有加的监狱人员致谢。
而无比讽刺的是,从13岁控诉波兰斯基开始,数不清的媒体记者都在追问受害者萨曼莎:“你不觉得羞耻吗?你不觉得你脏吗?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这种精神压迫曾让萨曼莎一度沉迷酒精、吸食毒品;而为了躲避狗仔队,她后来和丈夫不惜从加州搬到了夏威夷。
长期以来,“别把私德与作品混为一谈”不只是艺术界的共识,更是社会舆论的普遍倾向。
舆论场上甚至一度流行“艺术家特权”的说法,“道德缺陷”被当做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之一 —— 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
仿佛只要冠以才华之名,艺术家犯下的现实罪行就可以一笔勾销,受害者的伤痛就能被轻飘飘带过。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这项“私德与作品”分开的奢侈,很少提供给女性。
我们见证过太多女明星的职业生涯因一些狂热媒体的八卦造谣而事业停滞的案例。更甚者,即使是在强奸幼女这样的恶性性侵事件中,女性作为被侵犯者,往往也要经受比施暴者更加严格的公众审视。
但问题是,从来如此,就对吗?
同样是蜚声国际的伟大导演,伍迪·艾伦最近几年的际遇,则体现了时代在轰然改变 ——
在长达56年的导演生涯中,伍迪·艾伦创作了50部以上的电影,至今获得了23项奥斯卡提名,并夺得4项奥斯卡重量级奖项,《安妮霍尔》(1976)、《曼哈顿》(1979)、《开罗紫玫瑰 》(1985)、《午夜巴塞罗那》(2008)等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深受世界各国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的喜爱。
(《午夜巴塞罗那》(2008)剧照)
但伍迪·艾伦的私生活,比电影还要精彩得多。
1992年,他被当时的女友米亚·法罗发现拍摄过大量大尺度裸照,而照片的主角居然是此时还在上大学的22岁韩国裔养女宋宜 —— 要知道,伍迪·艾伦当时已经57岁了。
面对质问,伍迪坦白已经和宋宜发生了性关系,并与米娅分手。5年之后,伍迪·艾伦和养女宋宜结婚,重组家庭。
(从左至右:伍迪·艾伦、米亚·法罗、宋宜)
婚内出轨养女还不算,伍迪·艾伦与另一位养女迪伦·法罗的关系则引发了更大的非议——
同年,米亚·法罗家中的保姆曾发现伍迪·艾伦和年仅7岁的迪伦只穿着内衣躺在床上,伍迪甚至有时候会将头埋在迪伦腿上...其他多位家庭朋友证实了伍迪·艾伦对于迪伦有“近乎痴迷的兴趣”,而米亚也宣称,养女迪伦被伍迪·艾伦性侵了,并对伍迪开始提起诉讼。
(1989 年 5 月 2 日,伍迪·艾伦抱着迪伦·法罗)
然而,由于猥亵证据不足、检察官也认为让年幼的蒂伦出庭过于残忍、加上伍迪·艾伦的公关团队也一直在多方斡旋,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疑团重重,最终,检察官决定撤诉。
这也让这场轰动一时的性侵指控不了了之,成为跨越长达20多年的疑云迷案。
从始至终,伍迪·艾伦一直否认迪伦对自己的所有指控,并说背后的真相是前妻的“设局陷害”,从小洗脑教唆迪伦,还针对此事出版了自传作品回应此事。
时间来到2014年,时年29岁的迪伦·法罗在《纽约时报》上指控伍迪艾伦曾性侵7岁的自己,并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自己遭遇伍迪·艾伦性侵犯的过程:
“在我七岁那年,伍迪·艾伦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我们家二楼的阁楼。那是个昏暗、狭长的空间,他让我趴在地上玩哥哥的电动火车玩具。也是在那里,他性侵了我。
他边做边小声对我说,你是个好女孩,这是我们的秘密。他向我保证会带我去巴黎,会让我成为他电影里的女主角。我只记得自己盯着那辆玩具火车,专注地看着它绕圈,一圈又一圈。
直到今天,我仍然无法直视任何一辆玩具火车。”
不过,这次控告也没有激起什么太大的水花,换来的只有伍迪艾伦同样通过《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否认声明。
虽然在法律层面,伍迪·艾伦还未被定罪,只能被称为性侵养女案件的嫌疑人。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对迪伦·法罗和养母米亚·法罗怒语相向,而伍迪·艾伦的事业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还因为巨大的艺术才华被演员、投资人所青睐。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想象,对于年幼的迪伦·法罗来说,遭遇养父性侵后,自己的养父又变成了自己的姐夫,并且还一直看到养父作为功成名就的公众人物出现,如此荒诞可笑的闹剧究竟对她造成过怎样的一种伤害。
直到时间来到2017年,包括数十名女性声称遭到米拉麦克斯和韦恩斯坦电影公司联合创办人、电影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性侵。
这位好莱坞的王牌制作人,传说中“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赢得的感谢次数比上帝爱多的人”,在多名女性受害者站出来指认性骚扰行为之后,终于顶不住压力道歉并宣布暂时隐退。
横行好莱坞十几年的咸猪手制片人一夜倒台,令世人哗然。
由此为起点,MeToo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趁此机会,迪伦·法罗再次旧事重提,在电视台节目中控诉伍迪艾伦“多年来一直在撒谎”,并泣诉幼时遭遇伍迪·艾伦性侵一事。
而伍迪·艾伦的亲生儿子 —— 罗南·法罗(他同时也是揭露哈维·韦恩斯坦恶行的大记者),也站出来声援,控诉伍迪·艾伦曾经靠着公关公司将姐姐抹黑成为有精神问题的疯女人,并且直言:“他让我明白,在好莱坞,当权者的影响势力有多大。”
而这一回,姐弟俩的发声没有被埋没。
最近几年间,越来越多文化界有影响力的人士都开始站到伍迪·艾伦的反面——
亚马逊取消了与伍迪艾伦的4部电影交易,这或许让后者损失 6800 万美元;他的自传回忆录发行出版商也退出合作;至于电影《纽约一个下雨天》(2019年)至今仍然被禁止在美国放映。
实际上,从2017 年底开始,这部影片的主演就开始力图与伍迪艾伦割席,包括蒂莫西·柴勒梅德、丽贝卡·豪尔在内的多为演员都将自己的演出所得捐给了反对性骚扰和性暴力的组织。
不少曾经和伍迪·艾伦合作过的明星也均表示将不会再和他有合作。
(图:伍迪·艾伦和蒂莫西·柴勒梅德在《纽约下雨天》片场)
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周六夜现场》,也做出过一个有趣的反讽:“伍迪艾伦是无罪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这也多少能看出主流舆论基本觉得伍迪·艾伦性侵已经实锤了。
(HBO纪录片《艾伦对决法罗》)
HBO甚至推出4集纪录片《艾伦对决法罗》(2021年),曝光了大量的家庭录像、证人证词以及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存档资料,试图将观众带回悬案现场,伸张“迟来的正义”。
所以,虽然现年88岁的伍迪艾伦从未正式遭到定罪并判刑,但时至今日,好莱坞已经从事实意义上将他“取消”了,这让伍迪·艾伦不得不被迫在海外拍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几乎没有人敢出面为伍迪·艾伦做辩护。
从罗曼·波兰斯基引发的“国际外交事件”,再到伍迪·艾伦因为早年性侵犯指控而跌下神坛,我们可以看到舆论场的巨大转向。
此情此景,不由得不让人感叹一句 ——
大人,时代变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谷歌搜索Hollywood sex scandal(好莱坞性丑闻),结果不乏许多知名大导、才华横溢的影帝,受害者也不分年龄、性别 ——
凯文·史派西 、 比尔·考斯比、杰瑞·马奎尔......
种种“不可说”的权色内幕,如开闸洪水般涌出,让人触目惊心。
由制片大鳄哈维・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丑闻的曝光开始,MeToo运动时至今日,不止引爆了整个媒体行业,还扩大到了全世界的方方面面,有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TA们的不快经历,其中也包括许多知名人士,根据统计,此一标签已在全球最少85个国家中使用。
应该意识到,在MeToo运动的实践过程中确乎存在争议,比如“取消文化”对公共话语空间的压抑与反噬、“政治正确”的泛滥化约束和监管创作本身受到约束与监管等等。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MeToo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旁观者“置身事外”的借口,并且把那些为加害者辩护的人们从道德制高点上赶了下来 ——
只有这样,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才选择站出来大胆发声,敢于、或正考虑站出来揭露那些一直隐藏的丑陋潜规则。
开头提到的法国女演员阿黛拉,也在2020年揭露了导演克里斯洛夫·卢基亚的恶行 —— 后者在与年仅12岁的阿黛拉合作电影《恶魔的孩子》时,对阿黛拉实施了长达3年之久的性骚扰。
在长达15年的时间,阿黛拉都选择将此事默默吞咽、独自消化,正是因为受到了MeToo运动的鼓舞,她才有了公开控诉的勇气。
令人欣慰是,经过调查巴黎警方拘捕了卢基亚;而得悉此事件后,法国导演协会将卢基亚除名,在此之前,该协会从未有过开除公会成员的先例。
而就在中国,前有内娱顶流吴亦凡被20多名受害者女性送进监狱,后有“著名编剧”史航被多名女性控诉性骚扰后“社会性死亡” —— 桩桩件件,无不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女性生存现状的持续性反思。
我们无法预测,MeToo最终会连带出多少多米诺骨牌的倒下。
但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毫无意义。
如果正义都沉默,罪恶将更加猖獗。
回到开头阿黛尔退圈的事件上来 ——
我们相信,阿黛尔只是离开那个肮脏的圈子,她将以更坚韧的面貌为电影艺术抗争。
让我们为这些打破沉默、勇敢发声的人鼓掌,
正是Ta们敢于向前踏出的那一步,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改变必将发生,所有的旧的腐朽的秩序必被砸碎。
父权制的黄昏,真的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