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泽连斯基通话:为何是此时?中国出手能否结束俄乌战争?(组图)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据央视新闻4月26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通电话,双方就中乌关系和乌克兰危机交换意见。
习近平指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乌关系的政治基础。双方要著眼未来,坚持从长远角度看待和谋划两国关系,延续双方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传统,推动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而针对各方关注的乌克兰议题,双方也进行沟通。习近平指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此前也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阐明中国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其强调,现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声音在增加,应该抓住契机,为危机的政治解决积累有利条件,希望各方从乌克兰危机中深刻反思,通过对话,共同寻求欧洲长治久安之道。习近平特别提到,中方将派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赴乌克兰等国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各方进行深入沟通,此外中方已向乌方提供了多批人道主义援助,愿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泽连斯基则表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著巨大影响力。乌克兰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希望同中方开展全面合作,开启乌中关系的新篇章,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泽连斯基也介绍了对当前乌克兰危机的看法,并感谢中国为乌克兰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更欢迎中方为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习近平3月访俄时,美媒就已传出其准备与泽连斯基通话的消息,泽连斯基更在此后邀请习近平访乌,「中国即将出手斡旋」之说引发不少讨论。如今双方已确定通话,中国亦将派出代表访乌,虽说俄乌谈判牵涉相当复杂的领土、安全保障问题,但从眼下时机与条件来看,和平的曙光确有可能到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Reuters/Getty)
时机:厌战氛围渐起
首先,战争已持续超过一年,眼下西方民间厌战氛围渐起,正如习近平所述,「现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声音在增加」,虽说「抗俄保乌」仍是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正确,却已不如过往坚挺。如此情境,可为停火倡议缓冲「投降主义」的舆论谴责。
回顾此前,早在2022年底,欧洲的反战舆情便已难再遮掩。该年9月,捷克布拉格有超过7万人上街游行,喊出「捷克共和国优先」、「最好的都给了乌克兰,只给我们两件毛衣」,并要求捷克总理菲亚拉(Petr Fiala)为亲西方、亲北约的政策辞职;2022年10月,意大利爆发大规模示威,民众焚烧电费帐单抗议能源危机,并在11月重回街头,反对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持续军援乌克兰,要求政府与俄罗斯进行外交接触、促进停火和谈。
进入2023年,反战声浪愈发强烈,且已逐渐摆脱此前的反通胀框架,直指战争本身。据法国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2023年1月发布的最新民调,有高达52%的意大利人反对向乌克兰运送武器;该年2月21日,希腊爆发反战示威,民众在美国大使馆前高喊「人民杀手」,并与警方爆发肢体冲突。
2023年2月10日,德国记者施瓦泽(Alice Schwarzer)和左翼政治人物瓦根克内希特(Sahra Wagenknecht)在网上发起反战连署,呼吁德国政府促进停火谈判,而非持续运送武器,这一连署有超过70万人参与。2月25日,施瓦泽和瓦根克内希特召集宣言支持者在柏林市中心集会,与会者超过万人,瓦根克内希特在现场演讲中疾呼,「我们不希望德国坦克向俄罗斯男女的曾孙开火。这完全是历史失忆症!你们忘了德国的历史吗?」部分民众甚至唱起东德国歌,高呼美军离开德国领土,更有数百名示威者包围美军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反俄联盟。
德国柏林2月25日有民众手持标语,要求停止军事援助乌克兰。(Reuters)
同样在2月25日,英国反战组织核裁军运动(The 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停止战争联盟(Stop the War Coalition)在伦敦举行游行,要求进行紧急和平谈判,以结束杀戮并避免核战争风险。示威者虽反对俄罗斯入侵,却也呼吁北约勿再投入重型武器、延长冲突,并要求英国政府优先考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战争,而不是将冲突作为高通胀时期增加军费开支的借口。除了伦敦集会外,巴黎和布鲁塞尔亦举行了类似活动,主旨同样是反对北约代理人战争,数千人在欧洲议会外游行,要求立即与俄罗斯进行谈判。
从反战声量不减反增来看,民众的不满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其现实基础,那便是针对军援的灵魂拷问:提供军火的最终目标,究竟是要帮助乌克兰抵御侵略?还是要击败俄罗斯?从现实发展来看,普京(Vladimir Putin)政权明显没有垮台迹象,倒是乌克兰的损失持续增多,前述两大目的皆未达到,民众自会怀疑军援的意义与正当性。正如哈伯马斯(Jürgen Habermas)所说,「在不亲手拿起武器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乌克兰打赢这场俄罗斯发起的残酷战争,这岂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战争煽动者坐在观众席上大放厥词,他们的言论和所处的位置是不匹配的。」
回首2022年战争爆发之初,「抗俄保乌」的政治正确光环无比强大,中国光是拒绝参与对俄制裁,便被美国扣上「支持侵略」的罪名,诸如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更因建议谈判,而被汹涌舆论打成「投降派」,各方促谈基本上都极难有施力空间。但眼下厌战之声渐起,中国也已藉著此前发布立场文件、出访俄罗斯测试过了国际舆论水温,此时大方促谈,将可避免过多的舆论干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1月17日以视像形式向世界经济论坛发表讲话,阐述结束俄乌战争的路线图。(Reuters)
关键:乌克兰与西方态度
但中国不会仅凭舆情便决定出手,其必然观察到乌克兰或西方的立场变化,才会决定踏出这一步。
如前所述,俄乌战争之所以持续久持,除了俄罗斯不愿停战外,乌克兰依附美国军援、欧洲被美国绑上抗俄战车皆是关键。故从结构上来说,中国的停火斡旋要能成功,美国主导的军事援乌结构必须改变,不论是诸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等促谈派成为主流,从而推动美国政府改易政策,由军事援乌转为见好就收,或是乌克兰决定自主谈判、或是欧洲决定与北京共同促谈,西方军事援乌三角中的美国、乌克兰、欧洲中,至少要有一方改变战争立场,中国的斡旋才有实现空间。
从现实来看,中国当然能对俄罗斯发挥影响力,却无法在美欧乌军援铁三角依旧牢固的情况下促成停战和谈,因为停战必然涉及以下两大关键问题:克里米亚与「公投入俄」四地的归属问题,以及乌克兰要以何种形式与北约互动、进而获得安全保障。上述问题乌克兰或能接受中国斡旋与俄罗斯谈判,却不可能完全不跟欧美当中任一方沟通。
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右)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抵达位于克宫的会场,准备出席俄中扩大会议。(Reuters)
而观察眼下态势,较可能是欧洲与乌克兰两侧出现了立场变化,从而为中国创造了斡旋空间。首先是欧洲,如前所述,其除了民间的反战声浪外,也要面对「为他人作嫁」的残酷现实。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2023年2月发布的《掺水的援助:西方军事援助乌克兰的内幕与剖析》研究报告,在承诺援助的绝对金额与援助国GDP的比值排名中,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皆高于美国;在援助国重型武器库存中实际交付乌克兰的比例排名中,挪威实际交付给乌克兰的重型武器占比约为23%,排名第一,美国则仅有2%,远低于波兰、捷克、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国家;在承诺援助乌克兰预算的实际支付比例排名中,德国以100%高居榜首,美国却仅有48%,低于日本、法国、荷兰等国。
报告更是指出,截至2023年1月15日,美国承诺援助乌克兰的资金总额达到768亿美元,但在涉及400亿美元的《2022年额外的乌克兰补充拨款法案》中,仅有约17%明确指向乌克兰,此外有超过142亿美元为美国自用,占比约36%,如更新美国军备库存、为美国军事人员发放额外工资津贴等;另有189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并没有明确指出受援国,约占47%。简言之,美国援乌法案有大量资金流向美国自身,为美国军事承包商带来丰厚收入。而对比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美国不只欲借俄乌战争放血俄罗斯,似乎还有意借此消耗欧洲,让各国在战争泥淖中持续失血,最终不得不在能源、军事、经济各领域依附自己。
或许正因如此,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4月访华时展现出了欧洲自主的态度,即便被西媒群嘲也无所畏惧;彭博社更在4月19日报道,马克龙已派出其外交顾问博纳(Emmanuel Bonne)与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进行对接,制定俄乌双方可作为未来谈判基础的框架,该报道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称,法方认为如果一切顺利,俄乌最快可在今夏开展谈判。而由眼下中乌元首通话的发展来看,上述消息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国广州中山大学时发表演说。(Reuters)
至于乌克兰,其之所以能与宣布动员的俄罗斯进行长期消耗战,全凭西方军援支持,一旦西方援助态度生变,乌克兰基本上便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接受现实、面对谈判。根据早前被泄漏出来的美国机密情报,乌克兰最常用的苏制长程地对空防空系统S-300P,将会在本年5月3日用尽所有飞弹,而其苏制中程防系统「山毛榉」(Buk)据估计已在4月13日用尽弹药。上述系统占乌克兰中长程防空系统的89%,预计乌军保护前线军队的中程空防能力将于5月23日「完全缩减」(completely reduced)。在此情况下,若西方不提供相关援助,乌克兰恐怕难再抵抗俄罗斯的导弹攻势。故此时释出接受斡旋的风声,说不定是泽连斯基左右权衡下的忍痛之选。
而美国眼下虽态度不明,内部政情却也隐隐发酵。伴随2024年总统大选将近,渐有共和党政治精英呼吁「把资源用在美国本土」,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与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在俄罗斯采取战时高压政治、堡垒经济体制,铁了心要打消耗战的态势下,拜登(Joe Biden)政府直面退场的压力恐怕会愈发沉重。在此情况下,美方或许不会如此前般排斥中国斡旋,甚至可能为了争抢外交红利,而进场调停。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俄乌谈判必然是复杂的政治工程,眼下中乌元首通话并不意味战场将可立即停火,也不表示斡旋将能一帆风顺,但不尝试跨出第一步,便永远没有来日和平。从习近平访俄、马克龙访华,到今日习近平与泽连斯基通话,停火的齿轮或已在无数努力堆叠下,悄然转动。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