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德国汽车的神话,为何在中国开始破灭?(组图)
宝马MINI事件还在发酵,最近,网上出现一段热门视频,显示一辆宝马汽车的引擎盖上被人涂鸦上了“宝马滚出中国”的字样。
并且汽车玻璃也遭到了毁坏。
公然毁坏财物,这显然是违法的行为,也是民粹不必要的上升。
图片来源:网友拍摄
之所以这件事能掀起那么大的轰动,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冰淇淋,不仅仅是宝马令人捉急的公关水平,和傲慢的态度。
也是很多年来,中国消费者被国外汽车厂商区别对待,积怨已久的体现。
一直以来,以“BBA”为首的豪华汽车,在国人的心目中,被包装成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豪华汽车卖的不仅仅是品质,更是一种面子,一种社会属性。
但豪华汽车,对待中国消费者,屡有“偷奸耍滑”的事实。
例子随处可举:
2019年,西安一女士在购买奔驰汽车后发现发动机漏油、仪表盘不正常,与店家协商退车退款,但商家却坚持不退,逼得女车主坐在车顶上哭诉。
此外,海外版本的奔驰e等车型,都是用高端铝合金打造,但中国版本却是成本很低的钢材。
2020年,丰田宣布在全球召回340万辆汽车,其中美国召回290万辆,但就是不在中国召回。
同样是进口车,丰田的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在中国卖的ES车型起步装配2.0L CVT变速箱,29万基础价一度加价2万方能出售,而北美版的ES装备更高级的2.5L+8AT变速箱,售价却只要27万元。
还有特斯拉,国产Model 3搭载的自动驾驶硬件为HW2.5版本,而非《环保随车清单》上所明列的HW3.0(算力是HW2.5版本的21倍)。
此外在美国,如果特斯拉取消订单,需要将定金返还给消费者。
可在中国区,特斯拉的规定是只要消费者有任何希望维权、要求退款的行为,特斯拉就可以以“怀疑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等理由拒绝向车主交付新车,且不退定金。
为什么国外汽车商一直搞这些双标的小动作?
说白了:
1、车太好卖,为了节约成本,攫取更大利益。
2、部分国人盲目迷信国外品牌,助长了他们的傲慢。
3、国人老实,大部分都缺少维权意识,以至于他们店大欺客。
但现在,情况已经变了!
首先变的,是汽车的销量。
2022年,BBA三家加在一起,也就在中国交付了60万辆车,而比亚迪一家就交付了186万辆车。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的出口也超越了德国,实现了一次百年壮举。
就连以“经久耐用”出名的日系车,也是江河日下。
为什么,这些豪门和口碑车商都不行了?
原因还是国产车的崛起。
这些年,无论是传统厂商比亚迪、吉利、长城,还是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理想,都推出了性价比和产品力碾压国外豪车的产品,越发受到国人的认可。
有了质量和口碑,那么,对国外豪车的所谓“豪门信仰”,也就日渐坍塌了。
酒饱饭足知荣辱。
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在碰到消费问题时,受访者选择“默默忍受”的比例,仅为为2.5%,且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
这充分表明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持续增强。
面对不公正的双标行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说“不”!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往往呈指数级上升,一旦厂家有浑水摸鱼的行为,很容易被消费者察觉。
外企想要在中国赚钱,必须要尊重对手,尊重中国消费者。
当然,这种压力已经传导给了国外企业的高层。
就在宝马MINI事件前,宝马董事长齐普策就喊出了“BMW家在中国”的口号。
他为什么那么说呢?
一方面,即便宝马车在中国销量走低,但中国市场仍然占据占宝马全球销量的32%。
另一方面,宝马集团全球员工的14万9000人里,就有近2万6000人是中国员工。
消费者和员工的大头都在中国,岂能不重视中国市场?
更何况,汽车市场已经变了。
如今的新能源时代,电动汽车以使用成本低、科技属性强,高性价比等特点,逐步受到市场的青睐。
最近德国媒体在中国街头采访,问为什么消费者不喜欢的德国车了。
中国消费者的回答是:
“电动汽车必须要有亮点,大众却没让我看出有什么亮点。”
“德国人的燃油车很不错,但电动汽车还不怎么好。”
“我不觉得德国品牌的电动车有赶超中国的希望。”
很显然,以燃油车为主的德国车企并没有在电动车市场维持住燃油车的良好声誉,甚至连德国人也青睐中国的新能源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电动车时代,造车的思路已经变了。
德国厂商的产业链分工一般是全球采购,十分依赖供应链。
而在中国,电池和汽车往往都是同一家企业生产,集成程度更高。
此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了新一代汽车的趋势,但德国、日本的车企,还停留在“厚边框”、“收音机”等传统思维。
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有“卡拉OK”、“车内影院”、“自动按摩”等花哨功能了。
新能源的“火车”已经向时代进发,中国的“列车员”开始吹哨,德、日厂商却还在追赶“火车”。
他们要做的,是埋头奔跑,而不是继续用鼻孔面对中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