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断供现象”频频:澳洲留学,打两份工;假中产的困境:子女没上完大学就破产了(组图)
本文转载自婉言教育,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有种无奈叫做“年少时家境优越,成年后家道中落”。就像某部港剧里,黄宗泽演的“瘸子”,以前可以拿着零用钱供女友读书;后来却只能在街头为五斗米折腰。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网上越来越多留学生或者家长,表示供不下去。之前有人“众筹”留学费,还曾引起大家的怒喷:没钱为啥送子女出国?他们的视角又是怎样呢?
留学生“断供现象”频频,子女没上完大学,家里就破产了
在很多普通家庭眼里,能让学生去国外读大学,家里肯定起码是小康以上的条件。有时“仇富”心态,让不少没能力的家长,把留学海归一律视为“没有含金量的差生”。
但是对很多留学生来说,这样评价却显得很委屈。
例如小A就是一位在澳洲上学的男生,他每天课余时间要做2份小时工。
跟国内想象的“海外贵公子”完全是两码事。但在刚出国的那阵子,他还是非常轻松的。谁知后来家里在生意上出了严重的问题,补不上漏洞。
好不容易盼来学校恢复正常上课,谁能想到家长连1万块的机票和生活费也要跟亲戚借。为了能继续完成学业拿到文凭,小A只好像“特困生”一样奔走。
根据他的透露,其实自己虽然辛苦,好歹离毕业为期不远,能挺到拿毕业证。可是还有许多同学,处境要更为尴尬。
原来,留学生“断供现象”越来越频繁。人们给这种家庭取了个代号,叫做“假中产”:子女在外没上完大学,家里就破产了。
回国重新复读参加高考,再从大一新生做起?这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以为走捷径想不到却走了回头路,关键是已经这么久脱离高三的应试培养,成绩可能还不及当年。
而且,大多数国家的留学费用不低,尤其是在英国、美国等学费和物价水平高的地方。家里拿那么多钱,就是想给子女一个好起点,读到一半却前功尽弃,“沉没成本”太高了。
“假中产”的困境,跟真正有实力的家庭对比鲜明
有人说,留学生断供现象一点不意外。这就跟一些家庭在房子上断供,是相似的道理。在环境好的时期,给很多人一种“阶层跨越”的错觉。
以至于大家认为自己有能力住新房、有本事供留学生。直到出现困难,才发现束手无策。用知名主持人梁冬的话讲:这只是让更多人回归了“真实”而已。
“真中产”大多是世家,即使遇到风浪也有足够的实力保证留学费用,并且在自己的行业有更多周全的退路。“假中产”不乏靠运气和短暂机遇形成的“逆袭”。
如果不够理性,很容易给自己灌输“励志鸡汤”,认为还能做得更好;最后因为判断失误和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导致“跌落”。
比如另一位留学生就表示,自己小时家里是很困难的。父亲后来白手起家打下家业,让全家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那时母亲很爱买奢侈品,买完在衣帽间里随手一扔。可现在因为公司出了问题,已经不得不让他休学,期盼着能早日翻身,继续学业。
网友表示并不同情,有些家庭哭穷也是“炫耀”
记得有海归吐槽自己花了百万去留学,回来却只能找三四千的工作。当时有人直言:真正有实力留学的家庭,根本不会在意这样的学习成本能否换来工资上的“回报”。
看完很多留学生断供的情况,原来能完成学业已经很幸运。家道中落后的进退两难,才是最苦恼的。但也有网友表示并不同情。
除了少数学霸,很多选择留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确实是在国内考不上的人。为了捷径必然要承担一些风险。
而且,有些家庭一面“哭穷”,一面又舍不得放弃固有的生活标准。比如嘴上喊着“今年太难了”,手里的几处房产和满衣柜的名牌包包却一件舍不得卖。
这种情况还说“没钱供子女留学”,让人感觉连哭穷都像在“炫耀”。没有人有义务为家长错误的决策买单,所以有人众筹留学学费,才会引来那么多网友的批判吧。
不是所有情况,都能靠“为了学生”的名义来博取同情的。大家不是对留学生幸灾乐祸,而是部分家长的逻辑确实有点自私了。
本文转载自婉言教育,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