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澳洲华人社团再次兴起,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组图)
战后以来,澳洲华人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华人社团在不断整合中进行着适应新时代的嬗变,新动因、新需求又促进了一大批新型华人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当前分布在澳洲的35万华人中,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各种社团130多个,这些华人社团性质各异,功能多元,活动广泛,其类型大致可归纳为8种,如同乡会团体;行业团体;专业学术团体;地域性团体;不分信仰、祖籍或职业的团体;宗教团体;文体、青年和妇女团体及政治性团体等。
一、战后澳大利亚华人社团变化的现状和特点
其一,跨行业、跨地区、跨籍贯的社团日益发挥重要影响,而原有的宗亲同乡会组织经多年整合嬗变,也以新的面貌的存在发展。
战后50年来,澳洲华人社团已打破早期和近代社团以地缘、亲缘、业缘为主要特征的陈状,显现出当代华人社团的新型特点。
如比较著名的华人社团:悉尼的澳华公会和侨青社、墨尔本的侨友社、中华协会以及阿德雷德的中华会馆等等,这些社团的成员尽管来源于华人的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和不同祖籍地,但大都以争取和维护华人合法权益,开展华人社会的福利工作、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澳中交流为宗旨。
同时,非政党、非宗派、非宗教也是这些社团一大特征。
悉尼澳华公会和维州中华协会就是其代表性组织,澳华公会成立于1974年,是当今澳洲最大的华人社团之一。
其成立的宗旨是将澳洲华人“组织起来,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友爱互助,争取并维护全体华人的正当权益,谋求华人群体的繁荣和幸福;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澳中交流和亲善关系不断发展。”
此外,一些华人行业团体的领导成员构成和活动也大大越出了原有范围。
如维州中华总商会于1995年8月28日选出了新一届董事会,成员14人中除商界人士7人外,还有律师、医生、社会教育工作者、结构工程师等7人,占了董事会成员的50%。
关于发展目标,新任会长张邦钦说,现在澳洲许多华人都从事工商业活动,“澳洲华人商界包括几乎各行各业的人士,随着澳洲与亚洲之间的经济、文化及政治关系的增加,维多利亚州中华总商会处于极适当的地位来进一步促进澳亚关系。”
其二,社团成为联系在澳华人、沟通华人与祖国、协调华人与当地政府的桥梁。
现在澳洲华人虽有了选举权,但参政程度不高,华人议员很少,更没有华人担任内阁部长,因此华人社团往往成为澳洲政府与华人之间的桥梁和参与当地政治必不可少的媒介。
政府在讨论处理华人问题诸如移民问题、教育问题等时,华人社团的领导人便往往成为华人代言人,向政府反映华人的意见和要求,争取政府采取有利于华人的政策与措施。
华人社团举行活动,常邀请政府要员和当地两大政党负责人参加,加强相互了解,许多华人社团领袖也亲身参加到政府的一些咨询机构中去。
如著名华裔学者颜清湟以南澳州中华会馆主席的身份,参加了州政府多元文化咨询委员会和警察与少数民族咨询委员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益,争取传播中华文化作了大量工作。
颜清湟曾以会馆主席的名义,邀请一家报馆负责人商谈其报纸发表的辱及华人文章的问题,以事实帮助他们正确了解华人,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维州墨尔本侨友社,除为华人社团竭诚服务外,还参与各项有关澳洲各民族社团的事务。
自1973年以来,侨友社已是民族社团联合会维州分会和移民资料中心的首创成员之一,侨友社主席杨锦华既是这两个机构的历任高级执行委员,也是维州民族事务局安置委员会的成员。
加强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促进澳中交往是澳洲华人社团活动的重要内容。
每逢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澳华公会都和其它华人社团联合举行庆祝活动。
每次庆祝活动都邀请澳洲各界和其它少数民族代表参加,澳洲政府官员也亲临祝贺,如新州州长和悉尼市长均参加过澳华公会举办的国庆活动并致词。
中澳建交前夕的1972年7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澳,侨青社发动悉尼华侨组织欢迎委员会,并举行有2000多人参加的盛大招待会,澳洲外长应邀出席,侨青社主席郑嘉乐任欢迎委员会主任委员,亲自陪同代表团到澳洲各地比赛、表演,行程6800公里,所到之处受到澳洲朝野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澳洲舆论认为,这次“乒乓外交”活动,对促成中澳建交起了很大作用,在中澳友谊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其三,新移民社团的崛起,并在澳华社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澳关系的发展,以大陆自费留学生为主体的5万新移民赴澳,为澳洲华人社会增添了新鲜血液与活力。
在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新移民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组织,以维护自身权益,并服务于澳华社会。
澳洲中国公民公会就是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移民团体。
该会会长为中医出身的马利民,他于80年代移居澳洲,亲历并目睹了大陆留学生和新移民的遭遇,于1990年创办了澳洲中国公民公会。
为中国公民服务并保护华人的合法利益”是组织公会的初衷,“非政治性、非盈利性、非宗教性”是办会的宗旨。
公会成立5年来,会员已发展到3500余人,曾为50多名旅居澳洲的中国公民的伤残病亡,配合有关部门提供了紧急援助和捐款。
1991年初,该会又代表1000多名因“悉尼国际英专学校”倒闭而受困的中国留学生,与澳洲教育部官员多次谈判,促成了中国留学生的顺利转学,并为留学生提供了经济援助。
至1995年11月,公会已为4000多人次旅澳中国公民提供各种帮助,向中国华南、华东水灾募捐,并接待过数十个中国地方和民间访澳代表团。
为表达海外华人对中国老人的崇敬之情,公民公会于1995年11月向中国老年基金会捐赠40公顷土地,用以兴建“世界老年华人度假中心”等。
澳洲另一个新移民社团“澳华青年商会”,1992年在悉尼成立,该会的100名会员中,约有90%是最近6-7年,从中国大陆移居澳洲的新移民,他们所从事的生意范围涉及国际贸易、本地制造业和商业等十几个门类。
截至1993年底,澳华青年商会在澳洲创造的总产值达5700多万澳元,与亚太地区贸易总额达4200多万澳元,该商会成员在中国大陆建立合资企业16家。
1994年以来,该会又制定了到中国大陆发展会员的计划。
他们推出了与中国会员有关的交流方案,其中包括提供中澳经济信息,举办商务考察和商品展销活动,举行中澳经贸学术研讨会等。
二、澳大利亚华人社团的发展前景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国际政治、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香港和澳门即将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日益成为海内外华人关注的问题。
中澳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澳洲总理霍克、基廷先后访华,新总理霍华德也于1997年3月底来华访问。
在和平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环境下,澳洲现有的100多个华人社团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仍将保持较为淡薄的政治色彩,而加重经济化倾向。
他们将致力于联络宗乡情谊,发扬传统文化,为华人工商贸易谋求福利,共同提高华人的经济与社会地位,适应世界经济走向集团化、区域化的趋势,并对所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为加强世界华人的交往,澳洲一些华人社团参加了国际性华人社团,频频派代表参加各种年会、联谊会或宗亲大会。
如澳洲潮洲同乡会于1988年3月成立,选出有“食品大王”之称的悉尼殷商周光明先生出任第一任会长,在筹建澳洲同乡会的过程中,他们派代表参加了1987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潮团年会,后又陆续参加了各届年会。
西澳中华总商会会长李瑞喜率团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还有不少澳洲华人社团也参加了国际华人团体的各种类似会议。
澳洲华人社团出现的这一国际化趋势有其必然性,它既符合华人社会与华人社团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与华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这种趋势的出现,将有利于澳洲与世界各地华人联络乡谊,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华人经济的发展,澳洲华人社团参与其中的海外华人国际性社团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小结
澳洲政府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为澳洲华人社团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使华人社团的运作与模式更加自由、广泛和多样化。
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华人社团如何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特色,造就新一代的社团领袖,提高社团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能力,已成为迫切的课题与任务。
在走向新世纪的伟大进程中,澳洲华人团体将会进一步摒除地域与政治成见,在求同存异原则下,加强团结,慎终追远,敦厚族谊,在促进澳洲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同时,繁荣中华文化,为华人社群的整体利益而努力,为澳洲社会竭诚贡献,为中澳关系的更大发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