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7日 19.7°C-20.9°C
澳元 : 人民币=4.6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2023-02-16 来源: 北美学霸君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去年11月,美国发布的2022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1/2022学年,共有290,086名中国学生在美求学,近八年来首次跌破30万,同比下降了9%。

中国学生一直以来最青睐的留学目的地就是美国,这几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变化、疫情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学生留美之势有所冷却,而随之「异军突起」的则是英国及其他国家,多国联申也成了留学届的新热门。

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发布了一项最新报告,揭晓了2023年东亚地区学生的最新留学动向,以及英国在留学圈面临的最新“劲敌”国家。

中国学生该如何选择留学国家?后疫情时代,留学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这份报告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启示。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1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2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对英国也不例外。因此,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留学生趋势,对于英国以及其他意图吸纳国际学生的国家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各国都纷纷开放边境,留学生们出入境不再受到疫情困扰,伴随而来的是留学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英国大学在东亚地区的16个市场中,有7个已经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的水平,包括日本、缅甸、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然而,和尚未恢复的中国、韩国、泰国等地区比起来,这7个国家增加的学生数量堪称“杯水车薪”。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3

中国留学生一直以来都是英国大学们的“大客户”:英国政府曾设定目标,到 2030年将英国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增加到60万人,而这一目标在2020-21年提前十年实现了,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根据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自2002/200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

但情况在疫情几年间发生了扭转。根据英国内政部的数据,去年赴英留学的印度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中国学生。

数据显示,去年截至2022年9月,英国对身处南亚的印度签发了127,731份学生签证,增加了273%;而对中国学生签发了116,476份学生签证,下降了 2%。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4

印度学生签证数量首次超过中国来源:英国内政部

这三年来,英国对其他国家的签证增加了153%,在东亚以外的所有地区都有增加,尤其是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而对中国的签证数量却基本持平。

在新冠疫情前,中国留学生所拿到的英国学生签证数量达总数的45.5%,而到去年第三季度,这一比例已经骤降到24.4%。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5

疫情期间出入境是否方便、留学性价比、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因素也在这几年间不断影响着国内留学家庭的抉择。

美国录取率越发下降,英国山高路远、费用高昂……相较之下,其他原本「小众」的留学目的地悄然赢得了许多留学家庭的青睐。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四大留学目的地国家,尽管四个国家的东亚学生都尚未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准,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经展现出了强劲的抬头之势。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6

疫情以来东亚留学生的出境流动性变化*以2019年第四季度=100为标准

数据来源:英国签证与移民局,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美国国务院

澳、加为吸引留学生,都拿出了满满的诚意。对于留学生来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能提供更好的毕业后工作机会,移民难度更低,吸引力也就更强。

据澳大利亚教育部长Jason Clare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将计划延长“规定学习领域”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获得毕业生工作签证(485类)的期限。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国际学生,将有机会获得比以往更久的在澳停留时间。

此外,各个州政府也拿出了诚意。比如西澳州,为了吸引更多留学生到西澳读书,西澳州政府发起了一个5万澳元的推广计划,鼓励更多的房东注册成为寄宿家庭,为留学生提供寄宿服务,注册的房东每周将得到最高295澳元的奖励。

疫情之后,西澳州政府通过2022-2023财年的州预算承诺将投入4120万澳元至当地的国际教育部门。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7

加拿大的留学生优待政策也毫不手软:留学生可以在加拿大每周工作20小时以上,同时留学生毕业工签(PGWP)可以在原基础上延期18个月,更方便国际学生拿到身份。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看多了疫情期间“出国难、回国难”的故事,很多家庭还把目光投向了更近的亚洲地区。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目的地“近水楼台”地成为了留学届新宠。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让留学生能“离家更近”,同时性价比更高、都拥有多所高质量的大学,原本小众的留学之选,如今也成了英国大学在东亚地区的“劲敌”。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8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9

一方面,英国大学对于中国及东亚市场的流失有所担忧,另一方面,英国大学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自己选择”放弃了部分中国市场。

英国政府曾设定了到2030年增加国际学生到60万的目标,这一目标被大量入学的中国学生提前10年完成了。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到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

报告中提到,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放松了出入境要求,留学生出国不再是难题,但这几年中国学生曾面临的困境和不稳定,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幻莫测,这些都让英国大学敲响了警钟,考虑降低对中国这一最大市场的「依赖度」。

直接体现在数据上,根据 Universities UK 的数据,2017-18学年,中国留英研究生占比最大,占55%,而在2020-2021年则降至35%。与此同时,印度留学生的比例则从15%增加到46%。

印度留学生在2022年学生签证数据中「强势上位」,首超中国,充分展现出英国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战略越发倾向“多元化”:国际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高于英国本土学生,对于大学和当地经济都影响颇深;但由于忌惮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化,英国也不愿意再把宝全押在中国学生身上。

英国大学不是减少了留学生招生,而是希望招收更多中国以外的国际学生。

英国政府于 2019 年宣布重新引入为期两年的毕业后工作签证,使得印度和尼日利亚学生快速增长。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10

英国开放的两年毕业工签使得印度学生剧增来源:HESA

不过,这些新的留学生市场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去年,新上台的英国首相苏纳克就有意限制部分学生签证,当时还曾引发一阵讨论。

苏纳克及英国政府希望限制的学生签证,其实是携带家属的学生签证,这部分签证更容易让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地的留学生带着家人“黑”在当地,使得移民数据急速增加。

而中国学生很少带家人一同赴英学习,因此在这方面的限制影响不大。

此外,这些国家的学生更青睐收费较低的大学、多以留下来工作和移民为目的,和普遍追求名校的中国学生没有直接竞争。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11

同时,在英国大学考虑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时,中国留学家庭也在考虑留学英国的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美紧张的关系和疫情影响导致赴美留学人数急剧下降,跌破30万,下降近9%。

一位国内的留学中介表示,很多家长都密切关注着中英关系,担心英国留学也会变成美国一样的局势。出于对风险的考虑,他们在申请英国的同时,也关注着其他国家的申请。

几年疫情让大家看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留学申请这件事上,更多人学会了“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通过多国联申增加录取的稳定性。

和签证数量相反,来自东亚的申请者数量依然在增加,即英国大学申请和录取之间的“转化率”在下降。

多国联申是从中国开始流行的。UCAS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间,中国的申请者数量暴涨了59%,而选择多国联申的人数从2019年的20%增加到了36.5%。

这些联申的学生中,除了申请英国,63%申请了中国香港,20%申请了澳大利亚,5%申请了美国。其中三分之二的申请者最终选择进入英国学习。

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大学正在“双向逃离”,澳加港新成“最大赢家”?(组图) - 12

随着多国联申的流行,留学生们有了更多选择,也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报告最后部分提到,比起学生数量,现在的英国大学在招生时,更注重学生的质量。

东亚地区学生一直以来都以优秀著称,这是一项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在。

因此,在未来的申请中,国内留学党一方面要继续提升自身实力,让英国名校「无法拒绝」,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多手准备,在准备阶段可以多看看其他国家,通过多国联申来降低风险。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