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专家:气球是中共攻心战术,测试美民众恐慌反应(组图)
本文转载自中时新闻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美国击落中国高空气球闹得沸沸扬扬,这场「隐形战机发射飞弹击杀高空气球」的大戏在全球引起热烈讨论。
战略专家认为,这颗中国气球并非用来侦察军事设施或收集情报的装置,而只是个测试美国人对外来事务入侵做何反应,也是中共称之为「三战」的非武力攻心作战项目之一。
选择用气球对美国进行「三战」并非偶然,历史上美国民众对天空的气球特别容易恐慌,就像遇到飞碟一样,这可能是美国社会特有的弱点。入侵做何反应,也是中共称之为「三战」的非武力攻心作战项目之一。
选择用气球对美国进行「三战」并非偶然,历史上美国民众对天空的气球特别容易恐慌,就像遇到飞碟一样,这可能是美国社会特有的弱点。
用最先进的F-22战机去击落一颗气球,其实就是一场秀,目的在缓解美国民众的恐慌心理。(图)
美国知名战略学家、海军战争学院海事战略讲座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博士撰文分析称,日前被F-22 猛禽战机击落的中国气球可能不是气象气球,也不是间谍气球,而是个测试用的气球。
它是中国对美国进行「三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试验工具。当然,气球有可能同时也收集了地面上的军事活动与相关情报,但这些都只是附加的收获,毕竟它收集情报的效果没有间谍卫星来得好。
美F-22 猛禽战机击落中国气球后,海军前往打捞残骸准备进行分析。图/美联社)
霍姆斯说,如果判断没错的话,北京在北美上空放气球的主因是想了解它会引起美国政府、军方以及人民什么样的反应。
从后来在媒体和社交网路上引起的轩然大波来看,也的确就是这么回事。这个中国气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对美国人心理学的了解来加强其「三战」策略,以法律、媒体和心理手段来塑造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和战略环境。
美国军方掌握高空气球穿越美国领空的报告在川普时期就有多起,但美国政府并不重视,这次是媒体报导后才引起美国社会的恐慌。图为打捞气球残骸的美国海军。(图/美联社)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显示,「三战」是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在资讯领域的对抗,是资讯化战争特点。
针对敌军、政府要员及民众的思想和心理,采取舆论造势、心理攻击、法律斗争等作战行动,配合武力以消磨和摧毁敌方抵抗意志,鼓舞己方民心士气,用最小的代价达成战争目的。
例如毛泽东曾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熟悉战争对手不是只计算船只、飞机、坦克或工业能力,必须探究敌人的文化与社会等无形资产。
历史上美国民众对天空的气球特别容易恐慌,就像遇到飞碟一样,这可能是美国社会特有的弱点。( 图/路透)
霍姆斯表示,假设你是北京,要设计战略和战术来威慑或胁迫你的主要对手美国,你就需要找出对手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可能用一些看来甚至有点滑稽的事情─比如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比飞机小得多的飞行器送入美国领空─然后再衡量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们对不构成直接威胁的入侵反应过度,你就知道可以通过闯入美国人眼前来触动敏感神经。
一般美国人对共军建造能杀死大量美军的武器漠不关心,因为感受不到,毕竟「眼不见,心不烦」。但是一旦有航空装置进入美国人看得见的领空,他们会立即惊呼:「我的天啊!」
因此,霍姆斯认为,美国民众亲眼见到气球事件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你有办法让对方的人民感受恐惧,就能说服他们的总统按你意思行事。
北京这么做有个原因,可能是根本就怀疑以武力威慑西太平洋美军改变不了华盛顿的战略。
中国施放气球穿越整个美国,犹如一场外星人飞碟飞临美国事件,美国政府顺势将它搞成一场猎杀外星人来犯的路边秀。(图/美联社)
这就是2023年中国高空气球战术的教训。他说,这件事让美国学会了一些事情: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中共永远处于攻势之中。未来美国领导人要把大国竞争时代的民众情绪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才能应对中国的「三战」。
以前美国的高空气球也曾发生飞进中国领空被击落的事件。1957年中国曾对外宣布击落了进入其领空的美国海军间谍气球,但是美国海军声称它一个偏离航线的天气实验气球。
当时美国海军怀疑气球并非被击落,而是偏航后坠毁,然后被中国人发现。在冷战期间这类的传言并不少见,只是通常双方都保持低调,现在媒体力量太强大,政治人物反应必须更灵活。
另外一件则比较乌龙,1945年日本炸弹气球让美国人神经紧张,美军纽约号战舰有一次在美国近海发现天空有一个可能是日本炸弹气球的球状物,航母舰长下令将其击落,一时枪炮齐响,但是打了很久都没有命中。最后,一位路过的民用船只船长告诉他们,天空那个闪亮的球体其实是金星。
按现在美国的气氛,推测未来应言会有更多美国民众在天空发现可疑的气球状物体,报案数目可望快速超越飞碟目击报告,商业气球广告可能又会卷土重来,电影《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说不定还能重新成为网路话题。
本文转载自中时新闻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