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回到解放前?中国防疫全面放开“极端解封”乱象(组图)
本文转载自世界新闻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宣布,将从2023年1月8日起,把COVID-19疫情从「乙类甲管」降级为「乙类乙管」,对疫情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中国延续三年的「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正式宣告终结。同时卫健委在通告中,也将原本所使用的「新冠肺炎」一词改称为「新冠感染」。
然而中国12月初公布防疫「新十条」、放宽疫情限制后,随即出现的却是疫情凶猛爆发、民众疯抢药物和医院大排长龙等乱象;医疗量能崩溃问题未解,中国政府却持续「放开」,从先前极端封控又躺平成极端的解封——不仅令中国民众错乱,疫情再延烧扩大的风险,也令国际社会忧虑。
在26日的通告中,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因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全球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下降,当局将把防疫重点从防控转向医治,因而将归类为乙类传染病的疫情,其应对模式从「乙类甲管」改为「乙类乙管」,形同把管制全面降级,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完善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加大医疗资源投入、不再开展全民核酸筛查而是改为「愿检尽检」,以及无症状与轻症确诊者改采居家隔离、不再送集中隔离。
上海郊区一名老妇人正在接受疫苗接种。(路透)
对之后的疫情发展,中国国务院同样在12月26日表示将「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趋势、医疗能源负荷、社会运行情况等,视情况采取适当限制具及活动和人员措施,来抑制疫情高峰。言下之意,中国官方并未就此永久「放开」,不过当前对于疫情的处置和应对,已然从「动态清零」180度转向。
此前,中国国务院在12日公布「新十条」、开始大范围放宽防控时,未提及国境解封,而国家卫健委26日的通告中亦表明2023年1月8日起将取消入境后的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取消国际航班数量管制、原本对赴中国人员的严格入境限制管控,也改为在行前48小时PCR检测阴性即可,此外也提到「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等。
虽然在通告中并未详细说明何时恢复中国民众出国旅游,但中国国内的各大旅游平台,国际机票搜寻量随之暴增,例如「同程」旅行平台在卫健委26日晚间发布通告后,国际机票搜寻量即暴增8.5倍、签证搜寻量更瞬间增加10倍;「去哪儿」旅游平台上的国际机票搜寻量也在15分钟内成长7倍,排名前三的海外旅游国家日本、南韩、泰国的搜寻量,则在「携程」旅行平台上大涨10倍。
上海一处医院外,发热门诊大排长龙。(路透)
然而,在中国的疫情政策大举开放的此时,中国国内的疫情状况却愈加严重、不容乐观——在北京、在天津、在中国各地,医院人满为患的影片与画面不断透过国际媒体与网路流传,各地药局内,中国民众疯狂抢药、药价哄抬,止咳退烧、消炎止痛类的药物、甚至含维他命C的柠檬和黄桃罐头都是抢购商品,连邻近中国的香港、澳门,普拿疼(Panadol)等药物都被一抢而空。
在中国微博上,无数网友表示自己或是身边诸多亲友成为确诊阳性的「小阳人」,然而中国官方公布的疫情数字却和民众的感受相去甚远——此前官方已表示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人数,而国家卫健委在23日公布的全国新增本土确诊数是4,103例;而在卫健委26日发布「乙类乙管」的疫情降级通告后,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更表示未来将把公布疫情状况的频率改为每月一次。
且中国通报的疫情死亡人数也非常少——自2022年12月以来,死亡病例仅9例,然而《BBC》指出,中国官方仅将「直接死于COVID-19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者算入死亡病例,因确诊而引发其他并发症的死亡病例均不计入。此计算方式不符合WHO所发布的指南,故死亡数远低于其他国家。
中国各地药局内,止咳退烧、消炎止痛类的药物被抢购一空。(Getty Images)
中国实际的疫情状况比过去更加不透明,然而近期中国网路上流传一份标注为「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会议纪要」的文件;根据这份纪要文件,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在内部会议通报的疫情数字为:12月1日至20日,全中国累计感染2.48亿人,全国感染率17.56%;仅仅在12月20日当天,中国的新增感染人数就多达约3,700万例,当中北京、四川等疫情严重的区域,当地感染率还超过50%。纪要文件的流出,获得多家外媒引述报导,而《彭博社》、《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表示,已从与会人士处确认了纪要文件的真实性。
疫情蔓延泛滥、挤压耗损医疗量能的情况如此,中国当局却仍表示因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低,更加大举「放开」疫情管控,对照仅在不到1个月前,官方仍动辄施以大规模封城封区、频密强制核酸检测、以健康码限制民众通行来往各地等严厉政策,在两种极端之间的跳跃已带来难以控制缓和的混乱;而国家卫健委疫情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接受官媒《央视》访问,在说明降级「乙类乙管」政策时,以一句「调整为乙类乙管,不是放任不管」回应民众疑虑,这句话也引起微博热议讨论。
有中国网民以「欲盖弥彰」来形容政府的放宽政策和说法,批评:「现在官方发的东西需要反着听,专家说的话也得反着听。」也有人对于未来极为悲观,认为:「如今咱们连统计都不统计了,丢失了数据,还想应对病毒,这是不可能的。有钱的城市还能做到分级诊疗,有权的城市可以全国调配资源,三线以下城市全面溃败。」
更有中国网民对为期三年、民众经历的两种极端困境感到愤怒,在微博写下:「能别把人民对自由的向往的(跟)不作为的xx混为一谈吗?遵守了三年的规定,被静默了一次又一次,换来了烂尾一样的结局,你说太热给你放0度冰水里,你说太冷给你放100度沸水里,难道极端的解决方式就要被接受吗?」
(欧新社)
回望2019年的12月26日,正是COVID-19疫情在中国武汉首次确认感染的日子,在届满3年的2022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在极端的三年防控限制之后,宣布了「全面放开」,但医疗资源几近崩溃的情况,却显示出在三年的时间内,中国政府似乎未有过对全球疫情缓和后的后续计画、未有适当的渐次开放规画,也未扩增足够的医疗资源和疫苗普及。
即使国家卫健委表示中国3岁以上人群的疫苗覆盖率在92%以上、全程接种率超过90%,但《BBC》报导,中国只有不足5成的80岁以上人口接种了三剂疫苗;在4月时,80岁以上的高风险年龄层,其疫苗接种率甚至不到20%,此外中国境内仍只能接种科兴、国药等国产疫苗,此类使用「灭活病毒」技术的疫苗已被国际研究指出,保护力远不及西方的mRNA疫苗。
因此,在微博上,就有中国网民如此形容而今的中国疫情「全面放开」政策:「我以为的放开:不再封控,储备发放老人用药,前两个月公共场合七天核酸,上班要求抗原,阳性必须居家七天,引进复必泰(BNT)重新普及第三四针疫苗形成有效抗体,之后逐步宽松。实际的放开:躺平。」
而对国际媒体来说,关注的焦点除中国的疫情现状和政策转向之外,还包括:中国如今疫情盛行,加上即将开放国境,会否导致新的病毒变异株产生,以及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德国之声》报导,目前科学家虽尚无定论,但对此深深忧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传染病专家坎贝尔-雷(Dr. Stuart Campbell Ray)便表示:「中国有庞大的人口,且免疫力有限...这似乎是我们可能看到,爆发新变种病毒的环境。」
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在过去一年,疫情影响逐渐趋缓、盛行的Omicron变异株造成的病症以轻症居多,但相似的情况未见得可以在中国发生,坎贝尔-雷对此提醒:「其他地方经历的温和现象,来自疫苗接种或是感染而累积的免疫力,不是因为病毒的危害程度发生变化。」
因此,中国疫苗的效力存疑问题、加上官方长期宣布的低感染率,代表大部分中国民众很可能对COVID-19病毒免疫力低落,因此如今中国境内的大规模感染,仍有相当的危险性,此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病毒专家刘善虑(Dr. Shan-Lu Liu)也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检测到许多Omicron亚型变异株,包括具免疫逃脱能力的BF.7,《德国之声》指出,此亚型变异株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感染病例激增的原因之一。
本文转载自世界新闻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