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挨饿之后,中共如何破解“挨骂”难题?(组图)
本文转载自香港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命题。
而有鉴于此前毛邓时期已然确立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故《香港01》对此庞大的系统工程赋以历史经纬、时代意义,称作“第五个现代化”。
有趣的是,在同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提了另一重要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与“第五个现代化”相照,其所涉场域既包含制度体系、更关乎事务能力;而对外宣传的革新,亦要仰仗前两者的同步变革。故“讲好中国故事”虽比“第五个现代化”提早几月问世,却可视作系统工程的一环。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中国农村的脱贫故事,在海内外都收获许多粉丝。(微博@电视剧山海情)
在此之后,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轴的对外宣传改革工程持续进行。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再度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
此外,针对中国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组织与平台,中共亦提出要在宣传上有所革新,例如2014年9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举行第十四次会议上,中方便提出应加强上合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述更多“上合故事”、发出更多“上合声音”。
然而,即便改革步伐持续迈进,结构性挑战依旧庞大。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便表示,“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并指出如今的对外宣传场域上,存在资讯流进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而回顾中国近年的重大”国际舆情事件“,从“一带一路”项目到新疆议题,上述问题确实展露无遗,并让宣传工作进行得格外艰辛。
如此结构性挑战,并非朝夕可以攻克,也必然是”第五个现代化“要处理的重点议题。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上再提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显然意在接续2013年以降的对外宣传革新征程。二十大之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挑战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十大新闻中心的融媒体体验区。(新华社)
挑战的根源:势与术的博弈
细究中国对外宣传的挑战根源,若将习近平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两句化繁为简,其实可以归结出”势“与”术“两个层次:”势“意味国际舆论环境,”术“则代表宣传机构的执行策略与安排。
回顾2013年以降的对外布局,中国确实进行了一系列宣传革新。首先是中国媒体积极”走出去“,不断加强在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覆盖,例如2014年7月20日正式成立、总部位于迪拜的中阿卫视(英语:Chinese Arabic Television),便是由阿联酋国家媒体委员会批准颁发卫视牌照,中国与阿联酋共同规划内容,以中阿双语播出的卫星电视台。
2021年收获极佳口碑的建党百年献礼剧《觉醒年代》,便是经由此台引入阿拉伯世界,让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借着新颖的当代呈现,走入阿拉伯观众的视野。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也持续建设自有平台,打破西方传媒封锁,例如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又称中国环球电视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皆推出了自有用户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抗阻了Youtube、Twitter的言论管控与封锁;而面对国际舆论斗争,中国媒体同样下场参与,例如《人民日报》”钟声“系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鋭评“、以及《中国日报》与《环球时报》的社论文章,皆曾被国际主流媒体引用翻译。
献礼剧《觉醒年代》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从相识、相知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为基本叙事线,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创立过程,由张桐、于和伟、侯京健等主演,由选角、剧情到制作等都获得业内外广泛好评,讨论度极高。(剧照)
然虽说中国在对外宣传上有所精进,”势“与”术“的挑战依旧存在。
首先,在”势“的层面上,虽说眼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东升西降“的趋势,国际话语结构却仍维持”西强东弱“的态势。
在此框架下,中国面对各式国际舆论斗争,其参与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回应,难以主动针对焦点话题来设置议题,且综观”讲好中国故事“的诸多渠道,不论是政府各部门发言人或各式传媒,其论述往往易因自身的”中国“身分色彩,而被国际舆论场贴上”不实宣传“的负面标签。
例如针对新疆议题,中国为反击西方炮制已久的”种族灭绝论述“,自2019年起通过CGTN推出多部《中国新疆,反恐前沿》英文纪录片,系统性阐述中国治疆反恐方略,同时曝光新疆的恐怖主义血泪往事。
但诸多画面与一手材料并未受到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在2019年12月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亦曾询问现场记者是否曾看过上述纪录片,现场却无一人表示看过,Youtube更是对此纪录片祭出了“限流”。
此外,在“术”的层面上,即便对外宣传已经积极“走出去”,质量上却差强人意。平心而论,如今中国的对外宣传过度强调唯数字论、唯成就论、唯短期效果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买椟还珠”的窘境。
所谓唯数字论,便是过分强调覆盖人数、阅读量、点击量,而不关心其背后的真正效果;唯成就论,便是只注重宣传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不关注对中国面临问题的整体阐释和应对;唯短期效果论则是只注重短期的传播效果,但忽视了长期以来的国家形象塑造。
两重脉络交互叠加下,原本就在国际舆论场的“势”上相对被动的中国,又因“术”的表现不佳,导致了宣传成效的大打折扣,即便媒体资讯发布及时、发文量充足,仍无法在转引率与认可度上有所突破。
2021年4月2日,第四部新疆反恐纪录片《暗流涌动——中国新疆反恐挑战》正式播出。这是继《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反恐》、《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后,CGTN推出的第四部新疆反恐纪录片。(微博@CGTN视频截图)
持久战必需精益求精
而面对此一双重挑战格局,中国并未放弃寻求突破的努力。
2021年5月3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发表讲话,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
而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需创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习近平特别强调,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必须精准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简言之,便是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持久战上,有关部门必须顺应时势、精益求精,用“术”的进取克服“势”的被动。
首先,既然“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环境短期难易,中国就必须仰仗、善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主动设置议程,抢占舆论版图。例如在新疆议题上,西方惯性套用“民族自决”的叙事框架,将新疆割裂出汉人/维吾尔、压迫/热爱自由、邪恶/纯洁奋斗等多套价值论述框架,既让自己站上了极致的“道德高位”,也建构了中国施行“种族灭绝”的流行叙事。
即便其对此指控毫无证据、或顶多只能拿出各类”据传泄密“的文件,西方版本的新疆叙事仍能在全球舆论场引起广泛共鸣,原因无他,“民族自决”是各国人民都能理解的政治诉求、“种族灭绝”则是二战以降最令人发指的人权罪行。
对此态势,中国首先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民族问题”上挖掘西方的黑暗短版,包括寄宿学校对原住民的肉体与社群之残害、如今西方各国对少数民族权益的普遍漠视等,凸显西方对“民族自决”的武器化与双重标稳,缓冲此一叙事的杀伤力;同时更要另辟蹊径,强化“反恐”战线的舆论攻势,用新疆的过往混乱与眼下安定相对照,强化中国治疆的合理性,毕竟经历911事件、“伊斯兰国”崛起的新闻冲击,“反恐”是全球都能理解的时代话题,让外界了解恐怖主义对当地各族人民的危害,是取得国际舆论理解的必要环节。
习近平在新疆石河子市考察调研。(新华社)
而要精准应对“势”的挑战,便要仰仗“术”的精进。换言之,除了宣传部门的积极“走出去”,宣传战线的执行者们亦须进行深刻且持久的自我革命,才能最大程度克服前述唯数字论、唯成就论、唯短期效果论的相关弊病,避免“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自我僵化与腐蚀。
此外在网路渐成最大思想市场的趋势下,宣传部门或要适时放宽非官方的参与空间,只要有利“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总目标,不论发声者的身分是学者、智库、民间人士或海外人士,皆可给予其适度的曝光与口径自由。
以学者发声为例,其参加海外论坛、于国际媒体发表文章时,为求国际舆论场的理解与共鸣,收获更大的话语斗争成绩,或许在部分内容、口径与尺度上,会与国内标准有所出入。
但只要其内容有助“讲好中国故事”,即便有些许的“越线”,相关部门也应有所包容;同一道理也适用海外人士,即便其不认同中国所有叙事,只要其对某一特定议题的说法有助反驳来自西方媒体的攻讦,也应加以发掘并扩大。
归根结柢,对外宣传的革新看似是势的操控、话语的精进,其实关键还是执行者的灵魂革命:其既要洞见中国的“话语赤字”,也要知晓如何应对;既要在对外宣传上更有现代化思维,也要在调动话语博弈上更有治理性;既要谨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也要时刻警惕落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1949年以来,挨打挨饿的问题渐被发展现状所超克,“挨骂”的难题却始终难解。
革新不能流于口号,改变不能止步文件,面对新的变局与挑战,中共必须与时俱进,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宣传策略,为中国争取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彻底解决“挨骂”难题。
本文转载自香港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