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不定,通关还是不通,香港的两难选择(图)
从首例新冠肺炎个案在香港出现至今,已过去了964天。近千天的防疫抗疫之路中,香港经历了五波疫情,最严峻时单日新增确诊人数破7万,最平稳时,也曾出现连续70余天本地个案“清零”的“曙光时刻”。
就在几天前,香港疫情迎来了第五波后的小反弹,单日新增个案破万。人们的心又悬了起来,所幸这次疫情很快得到控制,9月11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表示,疫情似乎已有回落迹象。
(香港中通社图片 曹文毓摄)
疫情反反复复,香港与外界的联系也断断续续。2020年2月8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封关,往来内地与香港的人流被截断,至今已有948天。随后的3月23日,特区政府宣布25日凌晨起,所有非香港居民乘飞机抵港不准入境,香港与外界的关联彻底截断。
关易封难开,九百多天来,因应不同的变种病毒和疫情阶段,政府一直在松严之间探索。对内通关上,从努力“清零”,到花式“谷针”,从“安心出行”到“红黄蓝码”,从“回港易”到“来港易”,从协商“设关怀通道”再到争取“逆向隔离”等。尽管关至今未开,但特区政府在未能进行“全民强制核酸检测”的基础上,推出了电子手环、污水检测、封区强检、快测日常化等措施,也算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抗疫之路”。对外联通上,从“不准入境”到“隔离21天”再到“14+7”(14天酒店隔离,7天医学监察)再到“3+4”,到如今探讨的“0+7”,对外联通的门也在慢慢打开。
(香港“3+4”检疫措施实施首日 记者谢光磊摄)
不少人批评香港政府太“保守”。日本、韩国、新加坡今夏已纷纷实现“脱口罩自由”,并重开国门广迎世界宾客;泰国放宽入境要求后,街头重现人潮,野心勃勃的泰国政府表示,希望抓住10到12月旺季,争取每月吸引百万国际游客。香港九仓高级顾问吴光正指,全球已有70个国家或地区完全对外开放,促请香港10月前实行全面通关。
为何香港还要“严防死守”?现在是“开放”的时机吗?
我们来看“3+4”的实施情况。“3+4”已实施满月,香港输入个案大致平稳。过去一周输入个案维持在200宗以下水平,且过去一个月抵港首3日阳性比率约为1.2%,抵港第4至7日验出阳性数目平均每日约50宗,亦未见明显上升。可见香港疫情未因入境放宽而“爆煲”。
从这角度看,似乎香港迈入“0+7”是有“安全保障”的。从必要性的角度看,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每年有不少国际赛事、大型论坛、顶尖演出在港举行,吸引全球精英汇聚。业界担心,若不放开防疫措施,机会可能会被其他城市抢走。
但香港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提醒,除了看输入个案,还要看香港和海外的疫情差距。目前香港怀疑带有奥密克戎BA.4或BA.5个案共占比76.9%,其中BA.5占比68%。而世卫数字显示,BA.5个案在全球占86.8%,这说明香港和海外的疫情有一定差距,只有等到两者比例差不多,才是时候放宽入境限制。
(联名声明节选 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官网截图)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Omicron变种的死亡率是0.6%,是流感的6倍。所以将“新冠”和“流感”对等的观点并不正确。而多国的“疫情松绑”也确实为其本国疫情带来挑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8月29日起的一个星期内,日本新增新冠患者达116.4万人,连续七个星期为全球最多,并有高达2059人死亡。日本京都地区的14家医院更在8月末发布联合声明,称第七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已达“灾害级别”,日本医疗体制正陷入崩溃。这是不可忽视的“开关代价”,想必也是特区政府“慎之又慎”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担忧是,对海外的“进一步开放”会否影响与内地的“通关”进程?目前香港正与内地商议“逆向隔离”,让港人先在香港隔离再入境深圳,此举被视为“通关”的“曙光”。对此,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柏良认为,“逆向隔离”与对外放宽的同步推行并不矛盾。行政长官李家超13日在行会前见记者时也明确了两个观点:入境检疫放宽会留意整体疫情、分析数据;“逆向隔离”方面则可独立于疫情变化而进行。
香港中通社,赞9(香港中通社视频 记者张宏斌)
中秋刚过,国庆将至,往年今日最是热闹时。近日罕见多位重量级人士发声促开关,可见香港营商环境确实到了临界点,这或许已不再是简单的促经济、顺民意,而是存亡攸关的问题。但封关、开关都有代价,如何平衡,是对执政者的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