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人才荒”,香港要全世界抢人!李家超:张开双臂欢迎新来港人士(图)
香港惊现“人才荒”!与世界上很多地区一样,香港面对出生率不足、人口老化的难题。香港要发展,不仅要提升出生率,更要全世界“抢人才”。
虽然特区政府先后推出多个输入人才计划,惟成效未如理想。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特区政府对人才抵港后的支援略有不足,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输入人才在家庭、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援,增加人才来港吸引力。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日前公布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约729.16万人,连跌3年,为2016年以来最低,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2.1万人,按年跌幅1.6%。2020年底,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9%,政府预测在2039年将会升到33.3%,而且长者人口超过250万的情况将维持最少30年。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月中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63个国家或地区中香港今年在劳动市场的排名急跌12位,至20位。而且人才外流、吸引及留住人才等指标,本港都只排30至50位之间。各项数据均显示,香港面临人口结构失衡、竞争力下降的趋势。
香港要在短时间内抢人才,还需留住人才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日前(20日)接受访问时说,近年香港政府不断在创新科技上投放资源,但暂时未见有显著回报,“过去数年,香港经济结构单一,难以吸纳人才,因此香港要在短期内‘抢人才’。”
香港所缺乏的各类人才当中,以“创科”领域尤甚。团结香港基金发布由香港大学前校长、著名科学家徐立之教授主编的《香港创新科技业概况研究报告》指出,“香港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行业形成了一个科研和工程人员供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前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表示,STEM专业成为冷门,主要在于难见到就业前景。理科毕业生的主要出路是当中学教师;工科方面,土木工程较易找工作(因为有基建和地产项目);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工业工程毕业生都不易揾工,因为工业已北移,香港本地已没有多少制造业、或工业生产了。
根据在学术界多年经历,李焯芬观察到:香港各大学约九成的研究生 (Research Students)均来自内地,特别是理、工、医的研究生。他们其实是香港年青科学家的主体。偶尔也有些本地研究生,但不多。而特区政府亦有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计划,专门吸收从海外归来的学者。
李焯芬表示,人才吸引政策的关键在于能否留住人才。“香港的大学及实验室机构可以高薪厚职,还有房住供应予教授和专家们。但来港攻读STEM的内地生就要付出较大成本。如果毕业之后希望创业,居住已经是一大问题。同时,要想避免人才流失,就要让他们有较安定的工作环境和发挥的机会,亦即是让他们有前景、有奔头、有清晰的事业道路”。
香港靠什么“抢人才”?
特区政府在回归初期已意识到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先后推出“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输入优秀人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期望吸引各地人才,重点发展创科、知识密集或高增值的产业,惟反应不似预期。如“优才计划”自2006年起推出以来,只有9131人申请获批,除了最近两年以外,之前每年批出都少于千人。而为了配合创科发展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计划自推出以来仅收到282宗申请,有251人获批。
香港不仅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再者政府在生育政策支援不足,更让不少家庭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上,都难有生养的条件和意愿。
同样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吸纳人才措施的积极性也是明显落后。以深圳为例,为吸引人才先后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范畴包括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医疗保健、文献信息服务等六类政策。
反观香港,无论是鼓励生育还是吸引外来人才方面都缺乏奖励性政策支援,当专业人才在其他地方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时,特区政府就要有“拿得出手”的鼓励性甚至是奖励性的政策去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史立德表示,特区政府必须正视香港“人才荒”问题,不能将十多年苦心培养的人才拱手相让其他城市。
香港肩负联系国家与国际的责任,要发挥好作为内外循环交汇点“超级联系人”角色,维持及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八大中心,便需要推动全面正常通关,因此不能止步于“3+4”检疫安排。人才历来是重要资产,必须积极挽留人才和企业,输入专才,重拾本港竞争力,巩固国际大都会的地位。
李家超:张开双臂欢迎新来港人士
香港特首李家超日前(21日)出席香港新来港人士服务基金第五届就职典礼,他致辞时表示,香港各界应“张开双臂欢迎”新来港人士,政府会积极协助基层新来港人士早日适应香港的生活。
李家超表示,香港要同建关爱共融社会,不论是土生土长的港人,抑或是新近来港人士,“一同生活在狮子山这个共同的屋檐下,我们就是一家人。”他指新来港人士选择来港为生活“开新篇”,是因为他们信任和爱香港,预载了对这个城市的一份贡献,值得香港各界“张开双臂欢迎”。
他强调,政府积极协助基层新来港人士早日适应香港的生活,在内地人士未来港定居时,会通过非政府机构,在广东省、福建省和深圳市举办“期望管理计划”,让他们预先了解香港的生活环境;在新来港人士来到香港后,政府亦会安排背景及经验相近的过来人担任大使主动接触,并通过地区组织,为新来港人士举办适应课程、义工计划和参观活动,协助建立互助网络,早日融入社区。
他认为, 透过全社会凝聚动力,必定可以令基层新来港人士“适应环境更容易一些、生活圈子更扩阔一些、互助能力更增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