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香港人,在内地上学7年,发现港人被媒体误导,内地人很有素质(组图)
我叫小比,今年23岁,香港观塘人。
在我小时候,香港的很多媒体对内地的报道很奇怪,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内地人没素质,会在公交车里撒尿。
16岁时,我跟随父亲来到了广东读书,时间久了才发现,真正的内地原来比港媒口中的要好上太多。
也正是那一刻,我想要转变香港人对内地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在中国传媒大学留念)
1999年10月,我出生在香港观塘的一个普通家庭。祖籍是广东顺德,最早是我太太(奶奶的妈妈)那一辈人去的香港。我爸爸是香港人,在广东做生意;母亲是广东人,在国企工作;我还有一个弟弟现在在上初中。
很庆幸我是在香港回归之后出生的,一生下来就归属于这个民族,而不是活在外国列强的统治下。
(一家人的照片)
小时候,每当谈到1997年7月1日那天,我的父母眼里总是饱含泪水。虽然我从未见证过那段伟大的历史时刻,但没少听父母讲述两地之间的故事。
由于母亲是广东人,所以小时候我也经常在香港和内地之间两头跑。那个时候内地的发展还不是特别好,很多香港有的大商场,在内地都看不到。当时我还小,就觉得内地很穷,没有香港繁华。
父母对我的教育理念也是相对宽松的,他们不会紧抓我的学习,而是让我有时间就去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弹钢琴。
(小时候弹钢琴的照片,时间久了有些模糊)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认识了学校音乐社的社长,当时她快要毕业了,想要把音乐社传给下一届的学生。但是我们这届她认识的人不多,而且我们玩得比较好,她就把音乐社传给我了。
在这之前我的性格是比较文静的,没想过能够担当这么大的重任。不过幸运的是,我在学习之余竟然真的把社团运营好了,还在后来评比的时候拿到了全校社团的第一名。
有了这次成功以后,我开始大胆地表现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文静且不爱说话。
(中学时音乐社的照片)
后来因父亲工作变动,我来到了广东上高中。
那时候我已经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了,也渐渐发现很多香港人对内地的偏见。比如很多人会被媒体误导,觉得内地人民很没素质,会在公交车里撒尿。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种事情正常人都不会做出来,但是没有来过内地的愤青就会相信媒体的报道。
(在广东上学时)
2017年,我高二。
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晰,因为是香港回归的第20周年,7月1日当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视频。
那天,几乎全班同学都热泪盈眶。十六轮谈判,不仅仅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也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及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也正是那天我才知道,我之所以能在这片紫荆花下成长,是因为祖国母亲足够强大。那一刻,我加深了在内地读大学的想法,想要更深切地去体会内地文化,感受这个民族的团结。
(站在楼顶,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
后来,我通过港澳台联考成功来到了北京,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
上了大学以后,时间相对于之前算是比较宽松了,我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了,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两地之间的文化碰撞。
(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首先,生活方面要比香港方便很多,比如网购很方便,而且快递费用也不贵,在香港如果想要送到家,可能需要买够好几百块钱的东西才能包邮。
而且由于人工成本高,那边外卖的配送费用也很贵,不像在内地,20多块钱就可以点到一份美味的午餐。
记得来北京时我初次体验了锅包肉,酸酸甜甜得很好吃。慢慢我也了解到内地有天南海北的菜系,湘菜、川菜、东北菜之类的,数不胜数。虽然说香港的美食也很多,但主要菜系还是以粤菜和一些茶餐厅为主。
(内地点外卖真的好方便)
看到这里你肯定觉得我是个吃货,实则不然,除了美食以外我还有其他的热爱。
在大一的时候,因为一档戏剧综艺节目,开始了解到戏剧这个小众的圈子,我也想要去做一个关于戏剧科普的自媒体,于是我和同学在平台上开设了一个艺人及剧组采访的账号。
那时候我们经常会去看一些话剧、音乐剧演出,然后找到剧组询问是否可以接受采访,我们可以免费提供宣传的机会。
(采访剧组时的照片)
我们采访的对象,都是一些很接地气的戏剧演员。
我感觉在内地轻易见不到明星大腕,他们给人的距离感很强,哪怕逛街都要“全副武装”。但在香港不是这样,经常可以看到梁朝伟那种明星在逛街,他们都很亲民,就跟大家唠嗑,聊家常,没有架子的。
而且在内地,好多明星一下飞机都是一堆保镖围绕在身边,这让我感觉很夸张。虽说香港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远远没有那么多的保镖,没有那么夸张的阵势。
我觉得这可能也和人们的追星意识有关。
(录制节目中)
在采访的时候我主要是做摄影,还有后期包装和视频剪辑,虽然不是很专业,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我们创办了自己的账号,积累了3万多的粉丝,在视频下方很多人会评论说我们拍摄得很专业,这给了我们一直做下去的动力。
当时我们没想靠这个挣钱,就是希望能够和一群有意思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因为采访,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戏剧和音乐剧等节目的文化内涵。
可惜后来因为团队成员工作比较忙,采访的活动慢慢也就耽搁了。不过也好,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其他事情。
(时间充裕后来天安门看雪)
后来,经朋友介绍我谈了一个男朋友,他是广东人,在北京工作。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香港男人和内地的男人有什么区别?因为我看很多媒体说内地人是行动派,香港人是浪漫主义。
我觉得这个是以偏概全了,内地人也有很浪漫的,香港人也会有那些行动派,只是性格的不同引起的。
也有很多人会觉得香港人非常开放,其实这都是媒体为了博流量和话题,故意展示给大家看的。就像很多香港人觉得内地人不友好,而内地很多人觉得香港很乱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单纯凭借媒体的一面之词,我们很难去了解事实。
所以,关于香港和内地的主要区别,我觉得不是人们对待感情的态度,主要是生活方式、制度方面。
(一边游玩一边感受两地对彼此的偏见)
香港是一个非常快节奏的城市,走在香港的街头,会发现他们的脚步比内地街头的脚步要快很多。就连坐扶手电梯都是全部站在右边的,因为左边要给那些赶时间的人留出空间。
但是内地很多地方的生活节奏并不快,人们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旅游,比如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还去云南、武汉、成都等地方逛了逛。
而且我还去环球影城和小黄人合了影,看了变形金刚,体验了大黄蜂回旋机。
(香港的电梯)
有很多次,我在内地游玩的时候,看到公园里很多爷爷奶奶带着孩子逛,这在香港那边很少见到。
老人们不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带孩子上面,即便年老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带娃的工作都是交给菲律宾女佣去做。
菲律宾女佣都非常专业,要的薪水也不会很贵,人民币一般月薪4000多就可以找到一位合格的女佣。
最有趣的是,那些菲律宾女佣一到休息日就会聚在一起野餐,交流工作和生活。
(菲佣在一起聚会)
菲律宾女佣的薪酬不高并不代表香港的物价不高。那边的房租很贵,五千多块钱只能租到很小很小的房子,菲佣基本都是和雇主住在一起的。
所以为了减轻居民的租房压力,香港会有一些租房方面福利和政策保障,比如“公屋”,就是政府租给市民的房子,只要两三千就能租到一个很好的房子。
虽然它很优惠,但是申请很难。我们家四人间的公屋,申请了九年才申请到。这个过程很漫长,但申请到了压力就减轻了很多。
(香港的房租真的好贵)
我觉得香港的房价和人工成本是正相关的。
我在大学放寒暑假的时候回到过香港打工,那时候在轩尼诗道附近卖曲奇,一天工作10个小时,大概是600块钱。
这样的薪酬在内地很难找到,已经超过绝大多数打工人的工资水平了。
但是在香港,这算是比较底层的工作,而且我是兼职员工,如果是正式员工,或者晋升到了经理之类的职位,薪水会更高。
这段经历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我学会了记账、进货、清点库存。当然也遇到了一些不可理喻的人,他们让我的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了。
(下班后也要适当享受生活)
当时有一位戴着金表,穿着西装的五六十岁的大叔,想拿两块回家给老婆尝尝,我给了他。
结果他第二天又来,问有没有其他味道给他再尝尝,他拿了两块后,又问我还有其他吗,于是我说只有一些款式才有试吃。
没想到他直接走进来到收银台这一侧,翻找放试吃的盒子,自己直接拿了一块,丝毫不管我的劝说,直接说了声谢谢就走了。当时我就觉得他好奇怪。
(适当放松,不要被别人影响情绪)
卖曲奇的兼职我做了19天,然后回到了北京,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我心寒的事情。
因为开学,所以我在香港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回到了内地。当时我在网上发了个视频,介绍了从香港那边过关回内地是个怎么样的情况。结果就有很多人来骂我。
我当时很伤心,因为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不是为了躲避疫情,而是回到北京上学。但一些网友却讲一些很难听的话,当时我很伤心。
后来我跟朋友讲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反省,觉得自己太玻璃心了。可能大家也是待在家里太久了,老怕疫情严重后没办法工作养家。
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我还是要回到学校。在这期间我遵纪守法,听从上级的安排,不去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我也不可能去改变他们。
(通过深圳湾关卡)
后来我没有给国家添麻烦,按照流程回到了北京。
谁能想到,时隔几个月再次来到北京,我居然有了新的发现,还都是一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发现。
比如香港和内地之间一些制度方面的差异,我在香港的时候出门是必须要带身份证的,因为有时警察会查。
这让我养成了习惯,所以来到北京后也经常带着身份证出门,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在这边待了很久也没有人查。
而且香港对闯红灯的惩罚是非常严格的,在内地可能就是扣点分罚点款,但是在那边可能会被起诉或者坐牢。哪怕是行人或者摩托车,被抓到了也会同样处理。
我在内地时常能看到骑手为了赶时间闯红灯送外卖,会有种说不出口的难受。他们为了生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闯红灯,实际上不应该如此的,生命难能可贵,谁能保证每次都避免危险?
(在北京的生活很棒)
除了这些感悟以外,还有一种现象让我印象深刻:内地的人民的爱国情怀太强烈了。
事情还得从我刚来北京时说起。
那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叫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这是一个香港人在北京的组织,里面除了有大学生,还有一些在内地创业或者工作的香港人。
我也因为这个身份,参加了很多大学生很难触碰到的活动。2020年底,我作为专青代表出席活动时,遇见了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
他除了关心我们在京港生的学习生活之外,还鼓励我们跟香港的同学、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呼吁他们也多来内地看看,以消除对内地的刻板印象。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时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和梁振英先生合影)
2021年7月1日,我有幸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大会,当时安检非常的严格,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是没有办法带进去的。
我们从0点就到天安门集合完毕了,然后一直等到8点钟,等到主席讲话的那一刻,我精神抖擞,听到国歌响起,那种爱国的情怀快要从心底溢出来了。
当天的文艺晚会,我也有幸在现场。那天突然下起了超级大的雨,因为鸟巢的舞台中间是露天的,所以导演就紧急叫停了所有节目。
当时台上很多人去扫水,台下的观众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大家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所有观众突然自发性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那时候台下有很多人,歌声响彻云霄,很多人还挥舞着国旗。我在现场看得热泪盈眶,内地人的爱国情怀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越来越热爱内地,每天都很开心)
2022年6月份,我毕业的前一个月,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一个活动上,我发表了一篇演讲,名叫《紫荆花下成长的千禧港青》,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在京香港人的这个身份真的让我感觉非常光荣,它给了我一个能够近距离的去接触内地,去消除人们心中偏见与刻板印象的一个机会。
在此之前,我不敢想象。
(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的照片)
如今我已经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了,申请了香港的研究生,准备回到香港继续学习,我想把这边的所见所闻讲给他们听。
我在内地生活了七年,真切的感受到内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那种坚定不移相信的信念,我觉得这很值得香港现代的青年去学习。
我有考虑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内地工作,多去感受内地的文化,花更多的精力去帮助两地之间消除偏见。
都是一家人,本不该有这么多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