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产出比美国低20倍,全输在了机械化上(组图)
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600万,是中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三十分之一。而中国的粮食产量一年是6.5亿吨,美国是5亿吨,美国农民的人均产出是中国农民的20多倍。
中美农民人均生产力为何相差如此之大?除了因为美国育种技术领先以外,农业机械化率的差异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0.09公顷,农业机械化率是71%;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是0.48公顷,是我国的5倍,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美国差距这么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来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美差距更大,我国农业机械化率仅为33%。
之所以如此之低,一个重要原因是80年代我国实行包产到户后,每个家庭一般都是三四亩的小块地。面积小,就难以推广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美国农业之所以能早早实现机械化,农场规模大,便于机械耕作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农场面积一般是750亩以上,小于这个面积则被认为难以盈利。
1990年时,看到小块土地在生产上的局限性后,当时国家领导曾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小而散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开始逐渐改善。
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后,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被撂荒的耕地快速增长。为了减少撂荒耕地,2004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于是百亩、千亩规模的土地合作社开始大量涌现,呈现出大农场的发展趋势。
大规模农场的出现,使大马力拖拉机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大中拖产销量从2004年的 9.83万台,猛增至2014年的 47.36万台,增长381.79%。
相应地,农业机械化率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时代。2006至2010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增长最快的5年,从38%增至52%,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
如果保持这个增速,那么今天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跻身发达国家,但是事情的发展未如人愿。
从2010年到2017年,机械化率从52%增长到66%,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明显下降。从2017到2020,机械化率增至71%,平均每年增长1.6个百分点,增速进一步放缓。
为什么后劲不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我国不同地区地形差异的影响。
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优等生”是拥有广阔平原的东北、新疆地区,机械化率普遍在85%以上,黑龙江甚至达到98%以上,和欧美国家相当。
其次是华北地区,在80%左右。
西北、华中、华东南属于缓坡丘陵,机械化程度就差了很多,在70%左右。
西南云贵地区是陡坡丘陵,机械化率全国垫底,比如贵州只有44%。
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差异巨大,整体来说,我国南方耕地大多是丘陵地形,比如湖南、浙江、云南等南方省份,丘陵山区占耕地比例在60%以上。丘陵耕地采取梯田种植,机械化耕作难度大,“拖了全国的后腿”。
2014年,南方15个省(市、区)中有13个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位云南农民直言:“布满梯田的山地道路狭窄崎岖,用机械耕作根本是天方夜谭。”
注:龙胜梯田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有些梯田可以勉强用于小型农机耕作,但是我国对农机购买的补贴政策倾向于大中型农机,有些小型农机的补贴甚至已经被取消,这就更加不利于南方小块丘陵耕地的机械化。
无法机械化规模生产,耕地就算流转成大农场也没有意义,所以丘陵耕地只能停留在一家一户小块耕作,而南方丘陵山区一多半的农民都已进城务工,只留守中老年人,这就进一步造成大量耕地荒废。
可见农业要想赶超欧美,实现农业产量的新爆发,就要让大拖拉机能在丘陵地形上奔跑。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这一点吗?
一条出路就是“改地适机”。
据说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时修建了长道土坡,通过延长坡道长度来实现坡度变小,便于巨石运输。
同样道理,大中型农机要想开上丘陵山地,陡坡的角度必须小于15度,“改地适机”就是将山丘的陡道延长,减小坡度,并将不同的小丘陵连接成片,以便大型农机可以纵横驰骋。
丘陵地形占九成的重庆,从2016年开始最先尝试“改地适机”,并已取得成效,挽救了大量撂荒耕地。
重庆试点的成功,让“改地适机”受到了更多地区的重视。2021年以来,四川、山西、宁夏、贵州、湖南、广东等地都开始推进相关工作。
农业是低附加值的产业,但同时又是维持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根本,所以不能因为附加值低而放缓农业技术、规模的进步。5月22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补贴农民购买农资,加上之前的补贴,今年补贴资金已达300亿元。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增加,各地“改地适机”的不断推进,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将可能进一步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