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上海媒体站出来了:聚焦虹桥火车站仓皇出逃的人们,沉默的群像瞬间破防,太真实了(视频/组图)
本文转载自像一块顽石,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终于有上海媒体站出来了!
(下面这条视频,25日开始在网上迅速传播)
刷到一部良心视频。
来自《上海日报》。
片名为:《漫长的出发》。
视频聚焦虹桥火车站那些仓皇出逃的人们。
光看镜头前这些沉默的群像,我便泪流不止!
有拎着大包小包匆忙赶路的:
有站在火车站周围徘徊的:
有雨中领盒饭的:
有排长队进站的:
也有在地下车库打地铺过夜的:
这些影像,贵在真实!
没有歌功,没有粉饰,有的只是平实地记录当下发生的一切。
格外打动人!
视频并不长,只有5分31秒。
受访者也不多。
主题一个字:难!
行路难、核酸难。
归根结底还是疫情难!
1、行路难
镜头里,一位姑娘从徐家汇过来。
因为坐车的费用太高,只能选择骑行。
带着一个大箱子,一个大包。
骑了13.5公里,边骑边看导航。
花了2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火车站。
另一位小伙是从松江走到火车站。
24公里,用了7个小时。
走不动了就在马路旁休息。
还有一位普陀区的男孩,绝望地差点给一位外卖员跪下了。
只求对方能骑车捎他一段。
到站后,无以为谢,眼里泛着泪光,硬给外卖员塞了两瓶可乐。
这些还算运气好的。
有一位小伙替住在浦东的人喊冤。
因为相隔一条黄浦江以及距离远,浦东的人现在根本没法来虹桥。
“他们还说要游泳过来。”
2、核酸难
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是进站必备。
大家到火车站,花在路上的时间本身就很长,而且又必须按采样时间算。
这么一搞,很容易超时。
视频除了采访那些为核酸证明担惊受怕的行人,让我感动的是还采访了一位防疫人员。
一位年轻姑娘。
在人前,她只能按规定告之所有人,“你差一分钟都进不去”。
单独采访时,她对这些人的难处,感同身受。
一方面,他们离开小区本身就不容易。
另一方面,现在这个情况,他们只能缓慢地走到虹桥火车站。
最后,进站时的核酸阴性证明必须48小时内。
“差几秒钟都进不去。”
“又得从头走回来。”
当她说到最后这句话时,视频镜头一黑。
太绝望了。
3、疫情难
不管是行路难、核酸难,归根结底还是疫情难。
为什么要走?
因为上海实在待不下去了。
一位小伙对着镜头说“这个疫情把人都搞废了。”
一位姑娘说,本来不想走。
但被房东赶出来了,不得不走。
一位在工地上的中年人说,已经50多天没干活了。
现在只能回老家。
另一位中年人,钱都花完了,没办法,只能用老家寄来的200元买了些饮料。
骑共享单车到虹桥火车站,加价卖给路人。
矿泉水4块。
可乐6块。
雪碧4块。
每瓶赚1块钱。
就这样也要被嫌弃卖贵了。
还有一位中年人表示自己是来上海打零工的。
关在这里差不多将近2个月了,吃都没得吃。
政府也没什么补贴。
只能回老家。
但回到老家还要自费隔离。
太难了。
真佩服《上海日报》,啥话都敢说!
视频主题毕竟是逃离上海。
作为冠以“上海日报”头衔的标志性报纸,报道这些,不怕给地方抹黑?
而且作为一份地方性英文日报,这不是明目张胆给外国人递刀子?
呵呵!
有没有给外国人递刀子我不知道,毕竟我不是外国人。
但作为外地人,看完这部视频,我并不觉得上海会因此丢脸。
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报道能发布,上海依然是那个上海!
守住文明底线与城市尊严,必将重获生机!
就像视频最后一位外卖员说的:
“当你看到路上的人在变多,你心里会有一种高兴的感觉,这个城市,她,起死回生了。”
一个“她”字,无限爱意。
浪漫且朴实。
视频最后的最后,伴随着舒缓的钢琴声,逐句显示出了一段英文。
我翻译为:
“对于他们以及这座城市,这将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而这场告别,不仅仅是人告别城市。
也包括人告别人。
城市告别城市。
肉体上的、精神上的……
而漫长二字,是绝望,更是希望。
漫长终有尽头。
告别之后,便是重逢。
这才是上海本地媒体该有的疫情报道啊!
写文章、拍视频的专业技能,不该成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工具。
它应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公共力量!
直面现实、温暖人心、传递善良、超越当下。
最后,还有一个拍摄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这部视频中,有很多受访者都是坐在地上被拍的。
《上海日报》并没要求他们站起来,故作姿态。
而是保留最原始的新闻现场感。
其中有一个画面最打动我。
镜头平视。
此时,摄影机、行李箱、人,都紧紧贴着地面。
三点一线。
一切的真实,都来自于平视。
一切的感同身受,也都来自于平视。
《上海日报》,做到了!
忠实记录离去者现在脚下的路,也势必将迎来他日必然的返程。
一切只是暂时。
漫长的告别,或许并不漫长。
PS:这不是《上海日报》唯一报道疫情的视频。
相关新闻:
疯传的上海视频:一些人的离开,和另一些人期待已久的喘息(视频/组图)
本文转载自像一块顽石,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