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浙大教授喊话千万父母:“总有一天,你会后悔逼孩子赢在起跑线”(组图)
「中国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
这是「网红教授」郑强在接受杨澜专访时,谈到的一个观点。
郑强教授一直对中国教育有比较多的思考,他不仅是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的特聘教授,还曾在浙大等多所高校任教,以敢说敢言著称。
在杨澜的专访中,他谈到了对双减、兴趣班、起跑线等等问题的看法,观点也相当犀利。
有些话听起来虽然不太常规,但确实也是大实话,尤其是对现在正对孩子成绩、未来发展的焦虑的父母,可能会很有帮助。
01
赢在起跑线
很可能输在大学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有位准妈妈曾放过这样的「狠话」——我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几乎已经成了大多数父母的共识。
但郑教授却说了发人深省的一句话:
中国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现在)社会的注意力,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接着是)小学、中学,实际当我们走入大学以后,中国孩子对科学的渴望比较惨淡了。
这段话还挺触动我的,想起前几天有个妈妈聊寒假计划。
她说,打算趁着放假,先让女儿先把课本学一遍,练习册做一遍。
这不是一个焦虑的妈妈想要抢跑,而是一种无奈之举。
一来,初中科目太多,每科留 1、2 张卷子,就能让孩子写到 11 点以后。
假期提前做,孩子上学以后,才能有更充分的时间睡眠和休息。
二来,是许多同学都这么学,不照做的话,孩子开学后很难跟上大部队。
抢跑的剧场效应,已经把知识储备变成了踩踏式的恶性竞争。
大多数孩子学弯了腰,熬坏了眼,垮了身体,也很难实现父母的期许,成为金字塔上那一小撮人。
退一万步讲,这样的孩子,即便熬出了头,也常常会因为后劲不足,输在大学里。
这几年,我们见过太多大学清退学生的社会新闻。
就在上个月,有位哈工大教授怒斥学生靠施舍才能及格,解散微信群的截图上了热搜。
当时很多网友都说,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不负责,难怪老师生气。
的确,在最好的位置上偷懒,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但也不仅是他们的问题。
郑教授就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做了解读:
高考以前,孩子已经被榨干了,但那是强迫的。
大学是自主学习的,所以他们完了,没人看了,没人管了。
以前有目标,是为了考大学,可是上了大学没目标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业跟不上了。
父母们如果逼着孩子抢跑,即使孩子暂时的赢在了起跑线,也总有一天会后悔,因为这样被逼出来的孩子,很难有持久的动力,日后很可能要「还回去」的。
在访谈中,他也发出了呼吁:人生不是起跑决定的,跑得远、跑的久,比起跑、抢跑要重要得多。
02
社会评价体系的狭窄
让这届孩子更容易抑郁
在大学教书几十年,郑教授说最刺激自己的,就是孩子失去生命,放弃自己。
他说:父母追求学区房、著名幼儿园、高档小学,重点中学,把一辈子的家当和心血赔进去,最后孩子失去的是生命。
郑强教授的感慨,让我想起之前人民日报发的一组数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 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 7.4%。
也就是说,每 4 个孩子中,就有可能有一个抑郁。
为什么生活质量提高了,这届孩子却远不如我们幸福?
郑强教授认为,这是整个的社会评价体系,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出了偏差:
这是全民幸福观、生活观的一种固有的错误观念,真正好的教育,不是让人觉得,有头衔、有财富才是幸福的人生。
这一点,主持人杨澜也深表认同,她说:幸福的定义,不应该仅仅是优秀,更不应该把优秀窄化到财富、地位、成绩。
社会赋予分数太多的意义,让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届孩子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差,整体竞争力在走下坡路。
所以双减,不仅是学业上减负,更是给整个社会的思想松绑,扭转大家的价值观。
比如现在不允许宣传状元,也是因为状元是偶然现象,不希望大家过分执著于成绩,给孩子造成压力。
郑教授的话,正点明了国家着急推行双减的原因。
03
教育
不该只教孩子吃饭的本领
其实听完郑教授的前半段采访,我对双减还是有一丝疑虑的。
学业内卷,不光是父母的焦虑引发的,更多是因为现实经济前景不明。
在刚刚过去的 2021 年,谁都没想过,教培行业会变天:新东方辞退 6 万员工,学而思关停……
而互联网也跟着进入裁员时代:爱奇艺裁员 20%- 40%,快手裁员 30%……
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
未来孩子走到哪一步,从事什么职业,生活水平如何,父母完全不可控。
我们唯一能给孩子方向的,似乎就是好好学习,用高学历给将来托底。
关于未来的教育方向,郑教授的方向也挺有启发性的,他说:
中国教育的偏差,就是我们太注重一个人吃饭的本领。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一门专业,胜任一份工作,获得一个吃饭的本领,更是教他们一生的做人准则和内心的情操。
对此,我深以为然。时代变了,人才需求也变了。
只为谋生、工作培养的孩子,就像原材料被打磨成了锤子,一旦定型,人生就失去了其他可能性。
当就业市场饱和,社会不再有需求时,就很容易被抛弃。
我们谁也不能保证孩子现在学习的知识,能吃一辈子。
但强健的体魄,广泛的知识面,还有抗挫力,想象力这些软实力,足以让孩子应变外界的变化。
所以郑教授一再强调:没有好的文科教育,缺少文化;没有好的体育教育,缺少强壮;没有好的音乐的熏陶,缺少情感。我一直坚持把体魄放在第一,把人格放第二,把知识放第三。
04
记得心理学家陈默曾经说过一句话,发人深省: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现如今,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主持人杨澜的话正好可以回答:
过去的学校,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现在的教育,更多是创造一种学习、成长的氛围,让孩子自己去找方向。
我们教育孩子,不应该像木匠一样雕刻,而应该像园丁一样,接纳他的天性的喜好,尽可能的给予孩子生长的养分。
这样长大的孩子,根部扎实,将来自然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