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0日 14.8°C-18.2°C
澳元 : 人民币=4.6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新冠疫情到底造成了多少死亡?(组图)

2022-04-16 来源: 丁香医生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新冠疫情进入第 3 个年头,我们已经熟悉了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可以让人得肺炎,是严重的健康威胁。截至今日,新冠病毒已经造成全球超过 5 亿人感染,620 万人死亡。

但仅仅是感染或者死亡,并不是人类抗击新冠的全部「代价」。

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事件,疫情完全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医疗挤兑等一系列问题,各国的经济和民生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一个之前只出现在地震等重大灾害后的名词:次生灾害(secondary disaster),也逐渐出现在了新冠疫情的相关介绍中,用来描述因为新冠疫情、抗疫延伸而来的负面结果。

一边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一边是延伸出现的次生灾害。一边是面临病毒威胁的父母老人,一边是可能失业失学的年轻人。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选择。

紧急疾病救治不足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新冠疫情影响。一个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一定会挤压有限的医疗资源。

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急性疾病可能没那么快被处理了。

医护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有传染性的新冠患者救治上去,医疗场所也要按照严格的封控要求减小了有效使用,同时还有可能因为医护自身感染影响战斗力。

据美国在德尔塔毒株流行期间的统计,用于其他疾病的急诊床位和医务人员最少时只有平时状态下的 26%。

急诊室在疫情早期受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美国对 2020 年第一波疫情期间急诊室变化的统计,急诊室接诊比往年同期少了 42%。其中急性腹痛、腰背痛、外伤、胸痛等下降更为明显。

例如,虽然心肌梗死的急诊就诊减少 1156 例,但实际上同期死于心肌梗死的人却提高了 2.71%。

疫情大流行对亚紧急的外科手术,妇产科等专业的正常医疗秩序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手术无法预约或持续拖延,产检被迫中断、女性生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帮助。

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地有效救治,医护人员也被高度饱和的工作压得疲惫不堪。

新冠疫情到底造成了多少死亡?(组图) - 1
图片来源:CIDRAP

常规疾病的死亡也在增长

如果说急诊的悲剧是显性的,那很多常见病的死亡,则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代价」。

笔者一个朋友,四十多岁,在某地儿童福利院厨房工作。2020 年初疫情严重的时候,福利院为了保障儿童安全,封闭了 3 个月,工作人员不能离院。这个朋友一直胃痛,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先对症治疗,尽快去做个胃镜。但一直不能成行。等隔离结束,再做检查,胃癌已经晚期,没多久就去世了。

因为疫情,很多该去筛查癌症的人们,由于疫情的耽误,没有及时去做,错过了早期诊断的机会。

除了肿瘤,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等一系列慢性疾病也未能获得足够的医疗资源。

有时是因为隔离被限制就医,更多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大批向新冠倾斜,让「不那么急」的慢性疾病诊治被动拖延。

意大利的一个研究表明:与 2019 年相比,2020 年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做筛查数量下降了 37.6%、45.5% 和 43.4%。在 2020 年,估计未及时诊断的病变数量分别为:3324 例乳腺癌,1299 例结直肠癌,7474 例进展期结直肠腺瘤和 2782 名宫颈病变。

此外,慢性疾病患者随访受限,长期服用的药物不能及时获得,也很多见。

最终体现出来的结果是,2020 年不止新冠的死亡人数在增长,世界各国的主要疾病死亡都出现了小高峰。

以 2020 年的中国香港为例,排名前列的死亡病因,包括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糖尿病等,造成的死亡人数都是近 5 年来的最高峰或者起码是第二名。

孩子们失去的健康和教育

新冠影响医疗,影响教育方式,孩子也成了受害者。

2020 年初疫情刚暴发时,全世界各地的学校基本都停课了一段时间,一项与新冠相关的封校、停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表明:停课对学生的学业都有很大影响,与中学相比,小学教育的学生往往受封校的影响更大。

有些孩子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继续学习,有的孩子从此没有了学习机会。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只有 62% 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学业跟上了平时水平。

新冠疫情到底造成了多少死亡?(组图) - 2
伦敦富勒姆男校一次难得的线下考试 图片来源:路透社

疫情对儿童免疫的影响可能更大。

我们出生以后,获得免疫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从自然感染/恢复中获得的主动免疫。二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被动免疫(疫苗能预防的病,当然打疫苗是最佳)。

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孩子们不能正常上幼儿园、上学,极少接触其他孩子,造成长期低接触某种特定病原体而导致的保护性免疫力不足,从而使更大比例的人口易感染该疾病。造成了「免疫欠债」。

去年底的柳叶刀•儿童及青少年健康发了一篇这样的文章谈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免疫债问题。

新冠疫情到底造成了多少死亡?(组图) - 3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红色这条线是新西兰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出现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数量。可以看到感染在结束隔离期后出现严重反弹,总患者反而高于往年。这个现象在英美等国都出现了。

疫情还干扰了儿童的正常疫苗接种。

与 2019 年相比,最少有 350 万儿童错过了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疫苗(DTP-1)的第一剂,300 万儿童错过了麻疹疫苗的第一剂。

最后,疫情带来的家庭贫困,也加剧了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

新冠疫情,特别控制疫情的各种限制措施使很多国家的经济停摆,使更多的家庭和儿童陷入贫困。

据预测,在 2020 年,新冠大流行引起的全球社会经济危机可能会把发展中国家的 1.42 亿儿童推向贫困,首当其冲就影响了儿童的营养摄入。

对精神健康的巨大冲击

大流行导致的社会孤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再加上有些人因为疫情没了工作、收入锐减,仅仅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就大幅增加了 25%。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更是首当其冲。

孤独、对感染的恐惧、丧亲后的悲伤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成为导致焦虑和抑郁的起源。

不幸的是,精神心理卫生医疗服务又是被新冠疫情冲击最明显的。

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精神心理医疗服务的中断,尤其是学校的精神卫生服务大半终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减少 67%,45% 的国家还出现了各种药物依赖的治疗中断。

生病更多,但没有医药支援。更多的人投向了酒精和药物滥用。

60.1% 的美国人在疫情期间饮酒量增加,饮酒者中 34.1% 有酗酒行为,整体酒精消费量上涨约三成。美国因为酒精导致的死亡一年里多了 8000 人。

同时,2021 年嗑药死亡的美国人达到历史最高的 105000 人,打破了 2020 年 93000 人的原纪录。青少年因为嗑药造成的死亡增加更多。

孩子同样没有能躲过精神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儿童有睡眠问题,十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总是感到孤独。18% 的孩子甚至因为害怕感染新冠不敢出门。

澳大利亚对疫情初期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疫情封控期间,分别有 30.5%、26.3% 和 9.5% 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和多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同样,有 20.2% 和 20.4% 的孩子们出现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

经济活力大受影响

对旅行、餐饮、农业、物流等很多行业来说,新冠疫情带来影响将会持续深远。过去的几年是最为艰难的日子。

农业因为物流延迟、随时而来的养殖动物扑杀等成本上涨,各国的食品价格都在上涨。

新冠疫情到底造成了多少死亡?(组图) - 4
英国养猪户的抗议 图片来源:法新社

更多的隔离让餐饮业举步维艰。意大利 2021 年的连锁餐厅比 2020 年初少了 22%,能活下来的也经营艰难,部分靠外卖维持收益。

旅游业更是受到灭顶之灾。航班取消、交通受限司空见惯,旅游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大批员工被离职,到了 2022 年才看到复苏迹象。

人类健康的「倒退」

随着疫情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疫情的可怕,不止于病毒;疫情之外的病,也是病。

新冠疫情以及控制疫情的各种措施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次生灾害。新冠疫情固然严重,但并不是只有新冠一个病,生活的进行也不是只有无条件抗疫一件事。

不管是单纯的医疗,还是公共卫生,或者是经济活力,这些影响最终都会体现在人类的寿命上。

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超额死亡」一直是不可忽略的数字。

超额死亡,指的是各种危机期间因为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总人数比正常条件下的预期多出的部分。

新冠疫情的超额死亡,就是如果没有新冠发生,全球会少死多少人。

这个数字在不同的统计模型中会有差异,但包括 WHO、经济学人等的统计,都认为新冠疫情的超额死亡差不多是目前通报新冠直接致死人数的 2~4 倍,在 1500 万左右。

新冠疫情到底造成了多少死亡?(组图) - 5
美国和印度的新冠超额死亡预估曲线 图片来源:ourworldindata

「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新冠大流行使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下降约 2 岁。

疫情本身,以及次生灾害,都成了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很多人而言,新冠疫情仿佛是一种「电车难题」:消极防疫,更多人会死于新冠;积极防疫,则会受次生灾害影响。不论怎样,牺牲似乎都无可避免。

或许,这种或此或彼,「要经济还是要命」的思维,本身就值得反思。

无论是新冠爆发造成的死亡,还是次生灾害的悲剧,它们之间不是,也不应该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它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地区来说,都是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就像医生开药需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一样,我们在防控疫情时,要看得更远一些,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更好地分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力,共同努力,争取用最小代价走出疫情。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舌尖上的程序员
舌尖上的程序员 2022-04-16 回复
现在缺次生死亡数据。
Emily51620
Emily51620 2022-04-16 回复
没有中招的人问死了多少人。死去的会说“全部”
xxx_Wendy
xxx_Wendy 2022-04-16 回复
管控期间脚受伤,医生都忙着抗疫去了,医院没人,出去一趟手术太麻烦,硬是憋了十几天,脚差点废了。
理想妹
理想妹 2022-04-16 回复
优胜劣汰自然法则,人类如果长生不死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
纳摩卓玛
纳摩卓玛 2022-04-16
说的是啊,病毒是上帝派来消灭部分人口的,躲不掉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