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深陷疫情乱象纷呈,上海何以至此?(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上海市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形势自2022年3月起突然趋于紧张。当大体在同一时期暴发新一轮疫情的深圳已经在3月21日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先前防控疫情卓有成效的上海至今不见好转。而且,疫情里的上海正在呈现出混乱与恐慌,还有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人间悲剧。
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本轮较量,也为中国在未来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SARS-CoV-2)并制定合乎实际的防控政策,提供了醒目的参考与警示。
买菜难、看病难,在疫情局部爆发之际,这似乎成为每个地方都会出现的通病,过去两年多一直作为抗疫模范和标杆的上海也不例外。比如在上海收紧防控政策后,当地市民在超市抢购,发生争执,甚至还有不少喊话要求执法者解决生活问题的群体性事件,网络上亦有不少人抱怨商家哄抬菜价的问题。
相较于很快得以缓解的买菜难,看病难以及暴露出的问题则更为严峻。比如在舆论里有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一名上海护士哮喘发作,但未能在她工作的医院急诊部得到救治。医院解释原因是正在消毒无法接诊。据她工作的医院事后发布的情况说明,她被家人送往另一家医院后,不治身亡。
再如有已得到官方调查的一辆救护车急于运送患者,未将车载除颤仪借于另一位患者致其死亡。还有持续流传的爆料称,一位需要肾透析治疗的病人因核酸检测阳性被医院拒绝,后转运至另一家医院又因长时间排队延误治疗而去世。另外还有医院因暴疫封闭不再接受救治病人,某小区因出现感染者被长时间封闭缺少生活物资供应等问题。
买菜难、看病难之外,上海的防疫体系亦出现巨大漏洞。《人民日报》3月31日发布微博报道称,一位3月27日在上海某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病例28日上午购票乘坐动车离开上海到达福建莆田,导致同一车厢201人为密接,以及莆田10人密接、47人次密接、两人受病毒感染。
此外,4月2日一段据称是“金山婴幼儿隔离点”的视频引爆舆论场。视频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挤在一起,有人在啼哭,有人在走动,由于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导致处于无人照料的风险状态,虽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很快辟谣,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但“为何将婴幼儿与父母分离”这一点,还是穿透人们的底线,官方辟谣亦无法阻挡愤怒和不满的潮水汹涌而来。
与“儿童”待遇同时进入舆论场的,是一段上海市民与当地疾控中心女领导的通话录音。事后证实,该录音中的女领导,是上海浦东疾控专家朱谓萍,在非典时期就得到国际认可。在通话中,朱谓萍从健康云数据的失真问题谈起,进而谈到上海集中隔离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轻症与无症状根本没有必要集中隔离的专业意见,并直言“病房很紧张、隔离点没有房间、120没有车”,“我们专业机构也要被逼疯了”,“专业人员说的话根本就没人听”,“现在把这个病变成了政治性的一个疾病”。
虽然该录音很快在内地社交媒体遭删除,但还是通过各个渠道在不断传播。上海方面很快启动调查市民在录音中反映的健康云核酸检测结果有误的问题。与此同时,一则“关于近期做好市民咨询服务的工作提示”在网络流传,该工作提示正是由朱谓萍所在的上海疾控中心发出,其中要求“接听答复口径必须与国家和本市的防控政策一致,不得加以个人的主观意见”,“接听中如遇到本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及时转至中心其他部门接听”。
此外,在疫情形势已然十分紧张之际,上海还出现了一些引起舆论争议的做法。比如上海一所医院紧急求助了一位从隔离病房转接的确诊外籍患者,为其治疗“阴茎异常勃起50小时”的问题,并在3月31日推出一篇名为《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丁丁保卫战”》的宣传文章,舆论闻之大哗。
上海抗疫过程中出现的很多乱象,不少问题在其他地方也都发生过,从最初的武汉,到后来的西安、长春无一例外,“一国两制”下的香港,面临第五波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同样不容低估的问题。因为说到底,当疫情汹涌而来,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要想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都会构成巨大挑战,何况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时间,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普罗大众,疲惫感日益凸显,对恢复经济民生的诉求也愈发迫切。上海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财政资金雄厚、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技术水平先进的上海本就期待很高,也与上海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精准有效疫情防控有关。
不能因为上海今次暴露出的问题就否认其过去两年多的防疫成绩,同样也不能低估上海防疫对中国调整下一步防疫政策的启示意义。比如最直接的启示就在于,轻症与无症状是否可以直接居家隔离,而不是集中隔离。3月15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医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提到,考虑到轻型病例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轻症、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一并收入医院。基于上海的防疫经验以及来自朱谓萍等专业人员的意见,接下来是否可以更进一步,这既可以缓解地方上的防疫压力,降低防疫成本,也是中国优化防疫政策最终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过,“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中国在疫情爆发以来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确实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但病毒最终无法被彻底消灭,中国亦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温和的、可持续的中国式的共存之路,动辄封城的“休克疗法”,将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不可承受之重。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